“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开启新时代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建设“气象强国”的重要机遇期;是推进“14456”工作布局,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浙西新明珠,全面建成科技、数字、森林、文化的关键期;也是我县建设高质量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期。做好“十五五”时期县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生态气候安全保障、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事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因此,编制好县气象“十五五”发展规划,增强气象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一、发展现状及形势(一)“十四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县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深化气象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能力显著提升。1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有效提升。建成较为完善的立体气象监测体系,形成以33个地面自动气象站,3个能见度站,4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15个雪深自动观测站构成的地面监测站网,站网间距6.O公里,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8%。预报预警精准化水平不断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0%,暴雨、大风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提前量达35分钟,1-7天晴雨、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升到82%和78%,建立了0-7天5公里分辨率的无缝隙、全覆盖、客观定量智能网格业务。分乡镇预警一键式发布系统、气候统计分析系统、一键式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暴雨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等业务系统投入业务应用。2 .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县政府下发应对极端天气等气象工作文件3份。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纳入乡镇“三定”方案。地质灾害、农业灾害、重污染天气等领域联合会商、预警和部门联动机制不断强化,气象联合教育、旅游等行业制定极端天气应对机制。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100个省级标准化村(社区)。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全网发布机制,完善气象预警发布传播体系,实现气象预警在数字电视和农村应急广播实时插播,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融入“通”,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气象纳入农民素质、网格员履职等各类培训。建成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4个、新增校园红领巾气象站1个,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72.3%o3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现全媒体发布,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气象为农服务成效进一步发挥,承担中国局创新发展专项“农业气象试验站区域联合试验(单季稻)",中国气象局南方水稻专项分期播种试验,通过3个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推进气象服务“一县一品”,打造生态农业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完成气象服务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4 .生态屏障气象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建成由1个清新空气监测站、2个负氧离子监测站、4个农田生态监测站、3套高山梯度监测站构成的生态监测网。推出赏花指数、灰霾监测分析等生态气候服务业务。生态气候服务效益逐渐显现,六春湖景区、社阳乡两地入选全省100个避暑胜地。人工影响天气成效明显,“十四五”期间全县共实施人影作业60轮次,发射火箭弹218枚,作业增水约1.36亿吨,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优化水资源环境。5 .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制定出台防雷减灾等气象安全管理制度。气象“最多跑一次”改革突破深化,防雷行政审批纳入投资项目建设全流程管理,实施气象证明服务“零次跑”、气球升放资质审批“证照分离”等改革,气象办事事项融入“浙里办”等平台,实现掌上办理、全国通办。气象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强化联合检查、执法协作,气象监管事项纳入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掌上执法”等,实现多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执法信息共享。6 .事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成立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新增事业编制4名。财政保障逐年增加,人员经费足额保障。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4%,“十四五”期间,获气象行业技术能手称号3人次,获省气象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人次。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4个科研项目立项,正式期刊发表科技论文7篇。(二)“十五五”期间气象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深化气象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准确把握“十五五”气象发展新形势,抓住高质量发展新机遇。1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气象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指明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加快建成气象强国的战略目标,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加快科技创新,着力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十五五”气象发展进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必须从更大格局上谋划,必须在更高质量上发展。2 .全省建设“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目标新定位,我们必须切实担起政治责任、先行责任和示范责任,奋力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战略作用,全力保障“重要窗口”建设。3 .国家气象事业总体发展为气象发展提供更强内生动力。当前,中国气象局提出气象强国总目标,我省积极推进“第一道防线”示范省建设。新时代,需要我们以变革的勇气把握使命担当,主动服务全国全省气象发展大局,努力推出更多全市首个、全省首创的创新举措,为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元素、样本、经验。4 .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十五五期间,将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窗口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提质期、深化改革和治理创新的攻坚期的目标,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浙西新明珠。新时代,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要求更高,我们必须努力化挑战为机遇,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浙西新明珠建设贡献气象力量,为防灾减灾救灾守好“第一道防线”,让气象事业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5 .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为气象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气象工作的融合日趋紧密,需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在气象核心技术进步、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通过现代科技引领和“互联网+气象”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智慧气象”向现代化更高水平迈进。(三)“十五五”期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一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能力亟待提升。气象监测能力有待加强,监测站网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度1.5km以下(极易发生局地强对流天气)存在中低层监测盲区,移动应急监测能力薄弱。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预警时效仍有差距,气象预报预测预警关键技术支撑能力和核心业务科技水平不足。二是趋利避害的气象服务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内涵外延亟须完善和拓展,趋利避害的气象精细服务体系亟待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尚待进一步加强,多渠道高覆盖的预警发布网络尚未完全形成。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及应急自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气象服务美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生态气象监测手段不足,生态气象监测体系有待完善,生态气象监测和监测体系有待加强,生态气象监测产品及应用能力有待提升,生态价值转换能力有待增强。四是气象事业发展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亟待完善。气象改革、气象社会治理和气象发展综合保障体制机制还需与时俱进、更新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缺乏。五是气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气象现代化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气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数据价值有待深入挖掘。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气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牢固筑起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建设“活力绽放、精彩纷呈”的浙西新明珠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准发展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自觉落实到气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各项任务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2 .坚持人民至上,强化防线意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提升风险评估和科普宣传等工作在减轻气象灾害风险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先行意识。以解决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为主线,全面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气象“放管服”改革等要求,推动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体制机制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拢,激发气象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4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整体效能。强化大平台、大系统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构建事业发展大格局。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和方法,切实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坚决克服“低小散”乱象,切实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三)发展目标到2022年,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明显提升,有效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到2030年,基本完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气象服务保障更具成效,初步建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综合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气象社会治理能力、生态气象保障水平等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气象现代化整体能力同步达到全市先进水平。表1县气象“十五五”规划发展指标号标主要指标2025年基值2022年目标2030年目标测精密气象观测站网间距6.05.04.5低层大气的雷达监测覆盖率一50%65%灾害性天气监测率88%90%95%报准网格预报水平分辨率5公里2.5公里1公里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3小时(1天内);6小时(2-31小时(1天内);3小时(2-31小时(3天内)天内)天内)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30分钟以上40分钟左右60分钟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3%84%86%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79%80%82%务精细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90%91%92%O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灾种覆盖率12%50%80%1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成率37%60%100%2气象服务美丽乡村示范点1233智慧气象服务敏感行业增加数一124人影标准化作业保障区覆盖率40%60%80%5主导农产业全链条数字化20%35%60%气象服务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