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与背景(一)发展成效“十四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围绕“千年永宁、中华橘源、模具之都”三张金名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统筹推进文旅体事业、文旅体产业全面发展,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体产业推进、竞技体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1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高度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本阵地。目前已建成新前、沙埠等图书分馆7座,和合书吧9个,“小橘灯”阅读联盟11座,农村文化礼堂140多个。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项整改行动,推动江口、院桥、宁溪、头陀、上坤、上郑、茅畲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升改造达标。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藏书量逾70万册,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并顺利通过省文旅厅组织的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区图书馆新馆和区文化馆建设均有序推进。旅游设施品质不断提升。完成旅游交通大调查,摸清了旅游交通现状,编制实施了旅游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方案,在104国道、325省道、内环线、黄长放射线等主干道完成新设80多处导向标志,旅游标识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完成新建和改造旅游厕所35座,实现了旅游厕所的新突破、新跨越。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全区共建有千座以上场馆1个,轮滑足球场1个,笼式足球场3个,游泳池(馆)6个,拆装式游泳池2个,智慧步道3条,百姓健身房12个,多功能运动场9个,实施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23个。城区各新建小区纳入规划和竣工验收体系、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广场均已配建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乡镇街道本级均建有灯光篮球场和室内活动室。截至2025年底,我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2平方米;“十四五”期间,相继建成桥下体育运动场2片,豕岸新城大桥、东城104复线、沙埠繁二村拆后利用,建体育公园,作为城市桥下空间利用的典型,为全省桥下空间利用提供了“样本”,经验做法被多家国家级与省市级媒体报道。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夯实。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农村文化礼堂理事负责制被评为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5年)于2019年7月份通过省文旅厅验收并发布。文化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区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一大型原创音乐舞蹈诗剧跨入永宁江时代,该剧是继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功举办大型原创音乐舞蹈谣后的又一力作;以民间传说为故事情节改编创作的大型舞台越剧梦石传奇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前采茶舞,多次开展巡演活动,深受观众欢迎,充分展示了区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图录宋服之冠一南宋赵伯浩墓出土文物解读以及百年筑梦一一家三代人强国梦的奋斗历程等书籍相继出版,图书精品工程不断推进。文旅惠民措施持续推进。截至目前全区19个乡镇街道文体站,均已配置专(兼)职文体员,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依托“文化四下乡”活动平台,区本级“十四五”期间共送戏244场次,送书逾10万册,送电影14300场次,送展览114场次,开展九峰书院人文讲座70余场,惠民工作扎实推进;持续举办“新春音乐会、农民文化节”社区艺术节、”百姓大舞台”文艺展演、“中国声乐作品音乐会”、区越剧名家演唱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宣传文艺巡演、美术摄影新作展、图片巡回展以及讲座等文化活动40余场,活动异彩纷呈;连续举办“文化超市”活动,免费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菜单式”文艺培训,助力文化精准服务;深入开展“5.19”中国旅游日活动,引导旅游企业推出旅游惠民措施,为游客提供更加细致的旅游服务,丰富活动内涵,激发了旅游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十四五”期间,全区共建有单项体育协会24个、体育俱乐部21个和省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俱乐部)19个,实现了省级“体育强镇(乡)“、省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全覆盖,并相继荣获“全国武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省“腰鼓之乡”和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等称号。2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显著进展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2016年会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了南宋赵伯雪墓,对出土的丝绸文物进行修复保护,其中丝府宋韵南宋赵伯浩墓出土文物展入展中国丝绸博物馆,并接受了G20峰会贵宾参观;2019年,沙埠青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同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场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并入选“2019年度十大考古重要发现”项目。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持续推进。沙埠窑遗址成功申报并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完成了国保单位瑞隆感应塔的维修,并报省文物局验收;唐门双塔复建工程竣工;省级文保单位委羽山大有宫修缮工程及建筑维修设计方案获省文物局立项、批准,启动了徐昌积宅修复工程、沙埠窑遗址公园、大有宫修复工程建设,并划定了徐昌积宅、委羽山、金锁桥三处新增省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结合“官河古道”建设,完成五洞桥修复工程、庆善寺塔景观照明工程以及新一轮的文保单位调查,已形成林威等11处第四批区级文保单位推荐名单和材料。非遗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南太极拳院桥高台狮舞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人;区翻簧竹雕工作室和漆金木雕工作室完成陈列布展,并向公众开放,积极提升非遗传播水平;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义乌“文交会”、长三角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等各类展览培训,集中宣传展示区非遗文化;通过“百工百匠”省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匠心故事宣传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四进”活动等,积极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3 .文旅产业稳中突进取得重要成绩文旅体经济稳步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十四五”期间新设立文化企业22家,成功引进嘉博影院店,积极推进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试点;旅游产业效益突出。截至2025年底,区共接待国内游客2633.78万人次,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09%,年均增长率为7.38%,实现旅游总收入287.18亿元,同比“十二五”期间增长141%,年均增长率达11.7虬截至目前已有星级饭店3家,客房598间,床位870张,新增绿色饭店1家,文化主题饭店1家,旅行社14家,其中星级旅行社5家;体育产业稳步发展,重点发展旅体结合的休闲综合体,以精品线路和休旅产业基地为核心,创建蓝美庄园、松岩山、柔川景区、乌岩头、石、星光公园等体育项目基地,适度扩大了体育彩票销售规模,全区体育年度销售总量约6060万元,完成省优秀指标。旅游项目建设品质扎实提升。截至2025年底,共完成2个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以及61个景区村庄的创建;顺利推进智能模具特色小镇、北洋特色农业观光园区等项目的发展;完成上郑星光公园一期、富山冰川石瀑、上郑仙石山、平田黄毛山项目等景点工程建设;改造提升了浙东十八潭、大瀑布等两个传统景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头陀白湖塘入选省首批“最美村庄”;宁溪乌岩头村、北洋潮济村、茅舍下街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屿头布袋坑、富山半山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建成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工作法得到央视专题报道,并登上财经国家周刊。乡村特色旅游产品推陈出新。乡村旅游主题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旅游柑橘节、布袋山过大年、潮济古街元宵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第三届布袋山过大年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报道,澄江蜜橘采摘节冠名市“月月旺”旅游节庆;乡村民宿发展迅猛。全区民宿型农家乐共有床位800多张,富山乡半山村和李家山村、屿头乡布袋坑村和石狮坦村等地民宿产业渐成规模。受“新冠”疫情影响,2025年我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经济效应下降明显,目前全区共有营业的农家乐64家,累计共接待游客34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800万元。4 .竞技体育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国际赛场创造历史。“十四五”期间,游泳运动员李广源在巴西里约奥运会上获得男子仰泳200米第六名、世界短池锦标赛中获得男子200米仰泳第3名,成为市首位在奥运会上获得名次的游泳运动员,被授予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射击运动员林俊敏在韩国昌原举行的第52届射击世锦赛男子25米速射比赛中获得冠军,同时和队友一起获得团体金牌,并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将东京奥运会入场券收入囊中;圆满完成十六届省运会优秀指标。我区在2018年十六届省运会上共获得实时比赛金牌4枚,输送省队高水平运动人才金牌9枚,总计金牌23.436枚,超额完成市政府分配给我区18.5枚金牌的优秀指标。国内比赛成绩优异。截至2025年底,区运动员在全国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4枚,银牌27枚,铜牌7枚;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27枚,银牌108枚,铜牌132枚;在市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59.5,银牌69枚,铜牌59.5枚。其中仅2017年,区共有8名运动员代表省参加十三届全运会游泳、射击、举重、田径、拳击等项目比赛,夺得3金4银,共计7枚奖牌,入围人数及所获得的成绩均是全运会成绩历史之最,区体育局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竞技体育贡献奖二特色武术活动持续出彩。自2025年开始,我区每年组队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承办第三届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彰显了区“武术之乡”的魅力;持续开展武术进学校、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等“六进”活动,提高武术普及率,推动武术运动持续发展。体育人才输送持续不断。截至2025年底,区输送到省专业队累计42人,其中已经转正10人,正在转正申报7人,转试训4人,长期集训21人,省队试集训2人,其中包括国家队运动员李广源、林俊敏(国家射击队);区少体校完成高水平训练基地评选申报工作;区体育局成为市唯一一家获“第十八届亚洲运动会突出贡献奖”单位。5 .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取得有序进展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根据国家及省市机构改革工作部署,区严格对标对点,有序推进机构改革各项工作,构建以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为核心,整合多部门行政职能的综合管理平台,及时完成了人员转隶、分工调整等相关工作,建立起上下贯通、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筑牢了文化旅游体育事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品牌营销进一步拓展。多渠道强化旅游宣传。目前区内既有阿福讲白搭栏目、之声,沪苏温福等地的纸媒、温州主城区楼宇广告、杭州火车东站和站宣传广告灯箱及出发厅大型喷绘广告等传统媒体宣传,又有旅游微信公众平台、“橘传媒”APP等新媒体宣传,还有甬台温婺文旅大走亲、上海万人游、上海直通车开通等活动宣传,各推广形式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实地推介不断推进。对内联合旅行社、酒店及景区在九峰公园、中国柑橘博览园举办“游”系列进广场、“追着阳光去”、松潘黄龙-联合旅游推介会等活动促销宣传;完善送旅游进基层,举办“橘源道宗山水”全国摄影大赛、“湖里桃源、美丽上坤”全省摄影大赛和“区首届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活动,有效提升旅游影响力;实时调整旅游地接奖励政策,把民宿纳入奖励范围,鼓励旅行社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招徒、组织更多的区外游客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对外积极通过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旅游推介会等途径进行宣传营销,其中九峰书画院画家赴友好城市一一德国黑森州哈瑙市参加“中国文化周”活动,在哈瑙市举办了“千峰翠色”山水画作品展览,成功推动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国际舞台,对外交流活动取得突破。文旅体市场有序稳定。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积极响应文旅市场大发展、大融合的号召,贯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通过开展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监督管理措施,努力提升执法队伍技能,认真开展场所安全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安全的文旅市场环境。“十四五”期间,开展文旅场所检查7745家次,其中双随机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