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市拉高标杆、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努力在全省“重要窗口”建设中点亮独特美丽篇章的关键期。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教育,依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部署要求,结合国内外教育发展态势和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部分“十四五”期间发展成就回顾“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勇于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完成了既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实现教育事业发展从“基本均衡”向基本现代化的跨越,为“十五五”开篇谋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主要成绩“十四五”期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全市上下对标对表中央、教育部、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实现。一是教育现代化事业全面发展。全市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筹建创立台职院分院,构建形成格局完整、结构合理、贯通衔接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上水平,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跻身全省先进行列,教育改革举措创新走在全省前列。中高考届届有突破、年年创新高,摘取市“六连冠”,教育工作连续7年被市委、市政府作为年度工作亮点写入两会报告,业绩年度考核连续两年实现省市县三级“大满贯”。二是教育普及化程度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供给持续扩大,全市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90.94%,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94.5%,公办园覆盖面从18.45%提高至50%,增幅位列第一。义务教育发展有序推进,九年完成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到100%。高中校网布局全面优化,中职基础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8%,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1年。三是教育均衡化步伐全面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改薄扩容三年行动,实施新一轮省标准化学校创建,新增“省标”学校26所,“省标”占比从2016年的56.3%提高至96.2%,全市公办小学与初中学校办学条件整体差异系数分别缩小至0.239和0.255O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工程”,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保障。四是教育品质化水平全面提升。创新打造10个“校中书院”德育品牌,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深入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三年提升行动”,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合格率排名与增幅均位居市第一。教育实践基地被评为省首批劳动教育基地,14所学校入围全国及省级体育特色学校,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稳固形成以中学为龙头的市域教育质量发展体系,中考市前3000名从2016年的274人增长到353人,高考一段上线率从22.08%提升至29.06%,蝉联市“六连冠”。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入选省“双高”建设名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独树一帜,完善构建满足群众需求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五是教师专业化素养全面提高。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全覆盖,全市小学、初中、高中生师比分别达到18.4:1、12.9:1、11.8:1,市级及以上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97人,中高级职称占比57.2%,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91.2%。人才培育取得新突破,1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评为省特级教师,8人评上正高级教师,柔性引进特级教师工作站5家,建立市名师工作室1家、市名师工作室工作坊21家,名师工作室覆盖全学段、全学科。六是资源供给化能力全面保障。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累计教育经费64.75亿元。教育资源增量扩容,全市规划、建设67个教育项目,启动乡镇第二中心幼儿园建设,推进中小学改薄扩容工程,累计完成项目投资22.9亿,投用城北学校等26个项目,扩容教育用地441.28亩,新增校舍20.6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3365个,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二'形势挑战“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当前,教育发展面临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伴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势必重塑教育形态,”后疫情时代”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因此,加快推进“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打造浙东南重要发展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开好局、起好步。一是教育如何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发展中争当区域示范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背景下,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将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举全省之力优先发展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现有发展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优势,凝练教育发展模式,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探索,争当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者。二是教育如何在新时代满足群众需求中争当服务先行者。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够契合,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还有明显差距。区域教育布局和校网结构亟须优化,校际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不够均衡,办学治校的教育理念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和人才培育还需加强。尤其是在“双80”发展目标背景下,区域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二孩”“三孩”政策放开,全市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呈递增态势,教育资源供给滞后于城市扩张、人口集聚需求,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均、配套不齐等实际问题更加凸显,亟需增量扩容、均衡配位。保障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提高教育装备水平仍是一项重要任务。三是教育如何在新时代协同区域发展中争当社会引领者。教育在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进程中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必须要充分关注并迎头赶上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强劲的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成为打造建设“重要窗口”“浙东南重要发展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中的亮丽名片。要构建“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温台教育一体化合作契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化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和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的深度融合和发展智慧教育,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四是教育如何在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争当创业践行者。“十四五”期间,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教育“短板”。如:教育资源保障还不够充分,学前公办优质学位亟需增加,资源配置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明显,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处于较低水平;办学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建设不突出,办学特色不明显,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亟待彰显,领头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还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有待创新、转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支撑浙东南重要发展极的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不足,名师名校长人数不多,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不够完善;教育综合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治理体系还不完善、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放管服”改革需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有待进一步落实,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还不够完善。总之,“十五五”期间,教育要实现“从跟跑前进向领跑赶超、从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从基本满足向更加满意”三大转型,必须科学谋划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找准新路径、构建新模式、打造新样板。第二部分“十五五”时期发展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为总目标,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为总载体,以促进公平和优质均衡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队伍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为保障,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深化内涵建设,推动优质发展,培育形成鲜明的海岛教育特色全面构建“体系完善、资源优质、特色明显、运转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新格局,全力打造品质、特色、全省一流的区域教育现代化样板,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为新时代打造建设“重要窗口”“浙东南重要发展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I“十四五”时期,为全力打造浙江品质、玉环特色、全省一流的区域教育现代化样板,玉环需持续保持教育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内外开放,充分体现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大爱守望的敬业精神、爱山爱海的爱岛精神、务实求进的创新精神和宽广胸怀的开放精神,走出一条符合自身海岛特点的现代化教育发展之路。二'基本思路1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总要求,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持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积极打造“四有”好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大爱守望的敬业精神,创新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体制机制,深化教师编制和综合管理改革,着力提升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健全激励措施,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现代教师和校长队伍。3 .优化学校布局结构,保障教育资源配置。以践行“两山”理念为指导,根据区域人口增长趋势与产业发展布局,科学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同“双80行动”战略新空间格局、新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各级各类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普职结构、“公民”结构比例,实现协调发展。4 .加强教育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务实求进的创新精神,支持学校大胆探索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 .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教和数字治教,以治理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治理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规范教育行政程序和权力运行方式,加快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智治体系。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市教育总体实力与区域影响力显著增强,海岛教育特色明显,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建成质量更加优质、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让每一位适龄人口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全面建成学习型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达到新时代教育强市建设目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以上,一、二级以上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