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
-
资源ID:1864803
资源大小:2.67M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
×>N西安草案公示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1000多年的建都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拓印下了无比魅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西安面临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全面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西安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历史文化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加快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引领带动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与时偕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规划尝试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方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城乡空间品质,谋划西安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创造共享美好生活的宜居幸福家园。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与规划,结合西安实际编制。西安市国土面积含委托代管西咸新区直管区总面积10588平方公里,本次规划范围为西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097平方公里。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主线P秦岭脉L长安城-促进人地房标调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良居之城-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产业兴旺9-¼一-巩固秦岭国家生态安全噬,加强渭河遛或河湖水系统保护-坚持量水而行I以需戢M三得志;实现水资源时空精准配置-探索绿色底碳发报新模式.构建国均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丝路桥-提升西安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质量,搭建丝路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空港:陆港引领的多层次内陆开放平台发展空间寸姬际W-1-带一路;人文交流重要4点目标战略新时代西安面临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奋力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07"追赶超越"“五个扎实”“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五项要求”i=国家要求与西安责任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I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I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I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I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什隹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发里!B!三iJ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要抓好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西安-咸阳T本化进程,闹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推动黄河流域R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加强民生保嚼口社会建设,圜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必须抓紧补短板、强弱项。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守护好黄帝陵、兵马俑等文化遗存,艇I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弘扬优秀文化,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西安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位置国土空间格局古代营城的山水人文智慧,形成了西安“表山带水、关都城邑、原隰沃野”的宏大格局。编制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明确刚性管控要求,延续城市发展脉络。个W、新理念、新要求下的格局优化思路11体现文化传承突出空间约束突出空间约束一屏一带a秦岭北麓生态屏障和渭河生态文化带兼具生态价值和文化标识意义,构建了西安市域生态网络的“底图”。八水七田/量环题市的主要河箫口七片优质农田集中区推进水系连通和修复工程,加强滨水地区的建设控制,发挥河流的生态廊道作用;保护农田集中区,传承关中传统农耕文化。一城六区个明清古蝴六个重点历史文化区保护明清古城(历史城区),以及隋唐长安城遗址区、周秦汉都城遗址区、秦汉栋阳城遗址区、西汉帝陵遗址区、骊山-秦陵遗址区和城南川嫄郊野文化区。轴线传承2突出南北向古都文化轴、科技创新轴、国际开放轴,东西向丝路发展轴传承历史空间秩序、统领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核心引领a构建以西安主城片区为主体、洪庆一港务区、西咸洋河片区共同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引领空间结构调整。推动富平一阎良、杨凌一武功一周至、高陵一泾河新城、鄂邑丝路科学城、临潼和东南川嫄六大片区协同发展,培育多个都市圈功能支点,形成紧凑、多极、网络化城镇空间。14.共建西安都市圈都市圈核心区都市圈协同重点地区强化西咸新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全力推动西咸新中心建设,实现与中心城区融合互补发展;贯通咸阳市主城区与西咸新区的重要通道,使城市功能有机融合、空间一体,共建都市圈核心区。加强对富平一阎良一体化发展协同区、渭北先进制造业走廊核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区、渭河两岸生态文化协同保护区的引导,实现规划同城、基础同网、功能同质、品质同档、管理同标。西安都市圈空间结构规划图绿色安全的国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底线鲜明、功能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让自然进入城市中心。以秦岭保护范围与渭河生态区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林廊环绕、蓝绿交织、万物和谐的美丽生态空间。低碳发展新模式16西安市碳排放总量及构成类似城市人均GDP与碳排放趋势推动绿色低碳的城乡建设模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织补城市边缘空间破碎地区,全面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城市开发模式。开展多功能碳汇项目培育,建设“城市绿环”O积极开展绿色街区创建行动,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水平,有效控制石油消费增量,大力提升清洁外调电力及非化石能源占比。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发展模式L来源:巴黎大区研究院构建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城市交通模式,实现居民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80%o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布局方式,建成区道路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推进交通节能减排,推广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使用新能源。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转化全链条布局,打造产业示范应用场景,促进低碳技术规模化、产业化应用。推动园区数字化、循环化改造,培育近零碳产业功能区和绿色工业园区。17城市安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雨洪应对L面对未来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发生情况,守护秦岭自然蓄水空间,打造蓄排均衡的洪涝统筹格局,强化洪涝风险管理。抗震防灾CI加强活断层探测,完善地震监测预警、预测预防和应急救援设施系统。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历史名城保护同步推进抗震能力提升。消防救援口完善消防救援指挥体系,构建“特勤-一级一二级一小型一乡镇消防站”的多级救援体系,提升消防救援效率。地质灾害防治口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有序推进地质隐患治理,降低地质灾害影响。应急体系构建综合化、全方位、系统化的应急体系,完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和三级应急避难设施,推进市、区县应急物资储备库、防灾教育基地建设。健全人防建设体系。城市安全缓冲空间18市域生态网络体系构建以秦岭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渭河平原多级生态廊道贯通环绕、景观生态节点串珠成链的全域生态网络体系,打造“林廊环绕.蓝绿交织,万物和谐的生态空间。秦岭生态安全屏障守住秦岭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行全域保护和分区管控,系统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多级生态廊道口渭河、黑河、洋河、环山路等10条一级生态廊道;济河、滴河、绕城高速等8条二级生态廊道,串联山林、水系等绿色资源,实现生态空间互联互通,提升生态连接度,保障生物迁徙连续性,满足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景观生态节点O浅陂湖、雁鸣湖、泾渭湿地、渭河湿地、黑渭湿地等重要湖泊湿地,樊川、白鹿嫄等郊野公园,发挥生态、景观等服务功能。市域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图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保护修复秦岭生态环境口以保护恢复林草植被、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固土保水能力为重点,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加强天然林、原生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参与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域建设,推进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健全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机制,筑牢秦岭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强化渭河生态区综合治理a开展水生态修复,实施水系连通与引水活水工程,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加强湿地与生态缓冲带建设,恢复水体原有生物多样性;推进水污染系统治理,加强城镇入河排污口全面监管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加快生态廊道建设,推进生态堤防、生态节点建设,打造沿渭河两岸横贯东西的绿色生态长廊。水环境治1理与水生鼠态修复J一-富饶诗意的乡村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空间格局,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做精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构建以城带乡、功能互补的乡村振兴单元,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塑造西安特色文化的体验地与城乡双栖的承载地,绘就西安魅力乡村新画卷。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位一体"保护22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足量保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严格耕地用途管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重点管控占用“七良田”范围内破坏耕作层的行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项目选址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保耕地保护目标不减少。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保护好现状稳定利用耕地,通过“进出平衡”有序引导平原区与丘陵山区耕地进行空间置换,促进耕地集中连片;恢复提升黑河、涝河、洋河、泾惠、交口灌区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形成现代化精华灌区;优先在灌区范围内安排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和新建项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为高标准农田。加强综合治理.实现耕地生态化利用加强东南台嫄和沿山丘陵区域耕地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