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贸易强市总体规划(2024—2035年).docx
-
资源ID:1863780
资源大小:454.76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州市贸易强市总体规划(2024—2035年).docx
广州市贸易强市总体规划(20242035年)目录前言一、国内外贸易发展趋势(一)消费向新内容、新模式、新业态、新群体拓展1 .消费内容从买商品到买服务深度演变2 .消费模式向跨界互融加速变革3 .消费业态线上线下融合更加突出4 .消费群体向世代、银发族两端延伸(二)外贸向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产贸一体化、多元化加速发展1 .外贸形态向数字化加速变革2 .外贸产品向绿色化持续发展3 .外贸结构向服务化深入推进4 .外贸模式向产贸一体化不断转变5 .外贸格局向多元化加快演进(三)国内国际双循环加速推进1 .内外贸规则标准有序对接2 .进口促进效应持续放大二、广州市贸易强市建设环境1 .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强力支撑2 .政策体系提供良好发展指引3 .高水平开放提供不竭动力4 .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贸易支撑三、广州市贸易强市建设基础1 .千年商都底蕴历久弥新2 .国家重大政策先行先试3 .关联产业基础雄厚完备4 .内外贸铸就双万亿根基5 .市场载体发展提质扩容6 .有潜能的消费不断积聚7 .新业态新动能迸发活力8 .重大平台支撑强劲有力9 .口岸通关效率全国一流四、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全方位改革2 .深化宽领域开放3 .推动多维度创新(三)主要目标1 .服务全球的消费能级大幅跃升2 .对接国际的跨境经贸合作显著增强3 .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深度融合五、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一)强实力,提升消费体系能级1 .巩固产业型消费体系2 .拓展流量型消费体系3 .提升服务型消费体系4 .创建未来型消费体系(二)激活力,提升消费载体空间1 .构建高能级商业新地标2 .丰富多元消费场景供给3 .推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三)聚合力,汇聚优质消费资源1 .提升总部经济能级2 .集聚国际优质品牌3 .促进老字号品牌焕新六、全面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一)瞄准关键点,提升货物贸易能级1 .支持优质产品进口2 .扩大重点产品出口3 .优化传统贸易方式(二)瞄准制高点,打造服务贸易样板1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2 .高水平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3 .高标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字贸易高地(三)瞄准创新点,培育贸易新动能L促进跨境电商快速健康发展2 .推动保税新业态集聚发展3 .推广应用“外综服+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模式4 .支持新型国际贸易发展5 .加快绿色贸易发展6 .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7 .拓展中间品贸易(四)瞄准支撑点,优化贸易提升平台1 .打造会展强劲引力2 .发挥开放平台优势七、健全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体系(一)衔规则,促进内外贸制度健全融合1 .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制度高地2 .促进内外贸标准认证衔接3 .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二)拓渠道,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渠道畅通1 .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2 .支持内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3 .建设高能级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三)强企业,培育内外贸一体化市场主体L做大做强内外贸一体化企业2.培育引进贸易流通骨干企业八、强化贸易和产业融合互促(一)筑牢产业基础,构建贸易发展“稳定器”1 .聚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2 .转型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3 .增强五大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二)贸产联动发展,强化贸易发展“助推器”1 .加快推动农贸一体化2 .加快推动工贸一体化3 .加快推动服贸一体化九、巩固提升枢纽体系贸易功能(一)修内功,构建高质量贸易流通骨干网络1 .强化湾区互通网络功能2 .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3 .增强冷链服务供给能力(二)强能级,建设高标准国际综合交通枢纽1 .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2 .提升国际航运枢纽能级3 .优化铁路货物枢纽布局4 .优化口岸国际营商环境十、深化区域贸易合作(一)打好“湾区优势”牌,紧扣湾区融合发展1 .协同布局1小时都市消费圈2 .促进湾区机制规则深度融通(二)打好“政策优势”牌,加强国际多边贸易合作1 .优化拓展国际市场2 .推动“走出去”“引进来”经贸合作十一、各区发展目标及任务(一)越秀区(二)海珠区(三)荔湾区(四)天河区(五)白云区(六)黄埔区(七)花都区(八)番禺区(九)南沙区(十)从化区(十一)增城区十二、保障措施(一)持续强化组织领导(二)发挥政策支撑作用(三)加强贸易招商引资(四)优化提升专业服务(五)建设贸易人才队伍(六)大力加强宣传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贸易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10月,广东省委常委会明确“要把握世界贸易发展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加快建设贸易强省,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网络、结构和市场布局”,对加快建设贸易强省作出部署要求。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对标对表国家和全省战略,广州市提出建设“贸易强市”,着力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贸易和投资、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更好服务构建广州新发展格局。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历史悠久且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100O多年前,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踵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如今的广州,已是一座服务2400万人民的人口大市,是经济规模超过3万亿元的经济大市,是享誉国内外的消费大市,是宜居宜游的生态大市,构建起“6+4”独特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为全球贸易在广州集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贸易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消费、对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环节o消费和外贸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双双迈入万亿元行列,2023年全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合计占GDP的比重达到15.7%,贸易成为体现城市发展动能与开放活力的“晴雨表”。广州实施''贸易强市”战略,重点是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增强产业型消费动能,激发流量型消费活力,挖掘服务型消费潜力,培育未来型消费新增长点;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贸易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发展数字贸易,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更多新质生产力,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打造建设贸易强市''新引擎";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为建设贸易强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锚定广州在全球城市贸易网络中的发展坐标,以“二次创业”的使命担当,全力构建“产品友好、市场友好、业态友好、枢纽友好”的贸易发展环境,打造“产业型、服务型、流量型、未来型”四大消费体系,发展“制造支撑型、总部带动型、平台赋能型、消费牵引型、业态创新型、口岸集聚型”六大外贸支撑体系,更好服务全国全省经济发展,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O本规划依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划和政策文件,深入剖析国内外贸易发展趋势、建设环境、建设基础,提出贸易强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工作举措包括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全面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健全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体系、强化贸易和产业融合互促、巩固提升枢纽体系贸易功能、深化区域贸易合作6个方面,并单列全市11个区的贸易规划。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撑、招商引资、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为推进贸易强市提供中长期指引。千年商都,中西荟萃,静水深流。新的征程,新的使命,广州将以“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的标高追求,以高标准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为牵引,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活力,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为“再造新广州”作出更大贸易贡献。一、国内外贸易发展趋势(一)消费向新内容、新模式、新业态、新群体拓展。1 .消费内容从买商品到买服务深度演变。当前,居民消费观念不断升级,消费方式不断拓展,同时随着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加深,服务产品、场景、载体日益丰富,将成为促进消费引擎上新提速的关键动能。服务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新引擎与重要抓手,相对实物消费,更多体现为发展和悦己型消费,其占居民消费的比重随经济发展而上升。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当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时,服务商品将成为主导性消费。2023年我国人均GDP近1.3万美元,人均服务消费较上年增长14.4%,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5.2机国家统计局。广州人均GDP近2.3万美元,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仅约40%,服务消费蕴藏巨大发展空间。2 .消费模式向跨界互融加速变革。消费模式跨界互融以其模式的创新性、场景的独创性、跨领域的黏合性,持续激发消费长期增长潜力,成为未来消费创新升级的重要路径。聚焦消费供需,打造模式创新组合,通过资源整合、串珠成链、增强供给、丰富选择、营造场景、优化体验,兼得“流量”与“留量”,更好形成消费“向心力”。如东京六本木新城发展将商业与文化、旅游观光相结合,通过引入东京电影节、森美术馆等文化活动和设施,以文化品牌形象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900万人次;西安依托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等文旅载体,融合精彩街区演艺活动,2023年吸引游客2.7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50亿元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112月份西安市旅游接待情况。;重庆马拉松由“展+会+赛”向节庆延伸拓展,推出“爱尚重庆重马消费节”系列活动,2023年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发展。当前,消费群体迭代演进,以满足多样化消费新需求为导向,立足广州特色资源优势,进一步放大文商旅体服等消费模式创新效应,持续提升消费供给质量,将成为构建消费“引力场”的重要手段。3 .消费业态线上线下融合更加突出。数字技术以高通量、低延时及万物互联赋能新型消费业态创新发展。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最终用户为中心,依托平台经济集聚多方需求、汇聚广泛资源的消费生态系统加速构建,打破消费者、生产者以及服务商的沟通屏障,形成线上线下共生的发展机制。一方面线下实体积极触网,以“+互联网”向线上拓展业务和渠道整合。如即时零售等新零售业态加速布局,线下商超等经营实体依托数字平台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缩短配送时间,提升零售供给能力。根据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23年9月发布。统计,我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2017年的365.7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042.86亿元,基于即时零售近年来50舞以上的年均增速,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6万亿元。线下传统专业市场推陈出新,依托有形市场,借助电商构建无形无界市场,运用直播拓展交易边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