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与探索.docx
-
资源ID:1862675
资源大小:18.2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与探索.docx
关于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与探索2024年某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不断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V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政策支持下规模与结构的变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20某某年某月某某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和发展路径。近年来,思政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从全国数据来看,某万多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呈现出良好的结构特征:某某岁以下教师占某某.某虬年轻化成为显著趋势,这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某某.某%,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某某%,某某某某年思政课专职教师中博士学位人数相比某某某某年大幅增加,高学历人才比重上升,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队伍结构变化带来的教育质量变化一是学历结构优化推动教学深度拓展。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高学历思政教师比例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超过某某。这些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高学历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思政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课堂讲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等传统思政理论课程的讲解,这些教师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将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思政理论,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二是年轻化促进教育方式创新。年轻教师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活动,通过创建思政教育公众号、组织线上小组讨论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线上思政课讨论活动。不仅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此外,年轻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他们更愿意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更积极地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新方法引入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二、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队伍配备不足一是教师队伍配备存在地区和院校差异问题。尽管国家有明确的思政教师配备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各地区和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短缺问题较为严重。通过对中西部某某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近某某的学校思政教师与学生比例超过某:某某某,远高于规定的某:某某某。某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全校学生人数超过某某某某某人,但思政教师仅有某某人左右,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平均每周课时量超过某某节,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二是思政教师严重匮乏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困境。由于资金有限,加之对思政教育重视不足,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照要求配备足够的思政教师。例如,某民办高职学院学生人数约某某某某人,但思政教师不足某某人,甚至存在一名教师同时承担多门思政课程的情况,无法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三是教师跨专业代课临时拼凑现象严重。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应付思政教育检查,临时安排其他专业教师代课。这些教师缺乏思政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结合实际案例和思政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低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队伍年轻化的挑战一是年轻教师往往存在教学经验欠缺问题。面对复杂的思政教育场景,如学生对思政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联产生疑惑时,年轻教师往往缺乏成熟的引导方法。例如,某北方高职院校新入职的年轻思政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关于“网络舆论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这一话题时,由于缺乏引导经验,没有准确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分析问题,深入开展讨论,导致学生讨论过于分散,有的偏离主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年轻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还存在不足。年轻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在教学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时,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把握不好,会导致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小组活动协调等方面也存在困难。三是年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尚显薄弱。年轻思政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学术积累,在教学研究方面中面临诸多困难,难以主持完成高级别课题和撰写发表高质量论文。专业背景差异影响教学质量一是教师专业知识背景差异造成思政教学中的知识衔接问题。思政教师本硕专业不一致的情况在高职院校较为普遍,这给教学质量带来了很大影响。许多本科非思政专业的教师在硕士阶段才接触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对思政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不够深入。例如,在讲解思政课程中的哲学部分时,一些本科阶段缺乏哲学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机械地讲解教材内容,无法深入挖掘哲学思想的内涵,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评估发现,约某某的思政课程存在内容衔接上的明显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知识融合的部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整体把握。二是教师教学专业背景差异导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受损。一些本硕专业不一致的思政教师,由于对思政发展的历史背景、历史脉络把握得不全、理解得不深,无法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政理论发展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中思政教师专业不一致的现象更为突出,思政课程在不同教师授课时呈现出的内容差异也较大,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思政知识体系。思政领域领军人物匮乏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政领域领军人物。在各类思政教学比赛和科研成果奖项中,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获奖比例远低于本科院校。例如,在省级以上的思政教学成果奖中,高职院校获奖数量不足总数的某某也由于缺乏高水平的领军人物的带动,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方面缺乏引领力和带动力。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是以科研项目的牵引方式得到夯实的。由于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为学科基础支撑,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科研课题往往局限于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无法在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取得突破,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一是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思政教育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但不少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历练,对思政课的内容讲解,只能局限书本知识,难以让学生入脑入心。例如,在讲解职业道德相关内容时,缺乏企业中的真实案例,无法向学生生动展示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性,使得教学内容空洞,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据调查,约60%的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且利用率低。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有实践教学基地,例如与当地企业签订了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组织,特别是缺乏后续的沟通协调机制,教师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是评价指标单一。考试成绩是最核心的考核指标,道德品质、社会实践等评价指标占比不高。例如,在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考核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比高达80%,而平时表现、实践活动参与等仅占某某虬这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二是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主体主要以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为主,缺乏学生和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学校管理层和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规范和知识传授角度作出评价。而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直接接受者,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理解程度以及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等都应该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场所,对学生思政素养在工作中的体现有着直观的感受,也应该参与到思政教学评价中。三、影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因素分析思想观念因素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重视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部分民办院校和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存在着重技能培养、轻思政教育的观念,认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就业的关键,而思政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导致在资源分配上,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教师招聘和培训都受到影响。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教师职业发展重视不够。与专业教师相比,思政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往往处于劣势,学校更倾向于将有限的培训资源分配给专业教师,认为专业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和声誉更为重要。这种观念导致思政教师缺乏职业发展的动力和机会,影响了整个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资源投入因素一是资金投入有限。资金不足导致思政教师招聘困难,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来吸引优秀人才,也影响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教师无法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实践考察等活动。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由于财政支持有限,学校自身又缺乏盈利能力,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队伍的发展。二是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与专业课程相比,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设备等资源严重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而对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却很少关注。例如,某高职学院投入数千万元建设专业实训中心,但用于思政实践教学的经费每年仅有几万元。人才培养与引进因素一是高职院校在思政教师人才引进方面存在标准和策略的偏差问题。招聘过程过于注重学历等指标,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在招聘思政教师时,只对应聘者的学历提出要求,而对其是否有过思政教育实践经验等方面没有明确要求,导致引进的教师存在实际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招聘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缺乏从社会其他领域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思政教育能力人才的机制。二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长期、系统的培养计划。在教师入职后的培训中,培训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例如,没有差异化设计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教师的培训,培训形式也较为单一,以理论讲座为主,缺乏实践教学、教学观摩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此外,学校没有为思政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支持,缺乏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得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方向感。社会环境因素一是社会对思政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很多人认为思政教育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与现实生活脱节。这种观念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态度,也给思政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一些家长更关注孩子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景,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二是社会环境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全媒体时代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各种思潮的网络传播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社会舆论的负面信息也会对思政教育产生冲击,导致思政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四、建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对策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打造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强化思政教师使命担当,提升文化引领力一是增强思政教育责任意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政治素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将“四个自信”注入灵魂,付诸实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切实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把家国情怀倾注到思政课的全过程各阶段。二是提高教师文化引领力。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积极将现实生动的文化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为学生的人生成长、道德实践、心理建设等提供价值引领和方法指导。要组织教师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参观文化展览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文化敏感度和理解力。鼓励教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