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一、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的五年,是着力推动“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目标体系圆满实现、全面推进现代化富强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五年。(一)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1+8”污染防治攻坚战战果丰硕,9大约束性指标全面超额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迄今为止认识最深、力度最大、措施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四减四增”,实施电解铝、地炼等产能整合转型,完成煤炭压减和能耗“双控”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优化、倒逼和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关停电解铝产能64万吨;转移炼油产能230万吨、进口原油指标186万吨;煤炭消耗量逐年减少,完成市下达我区“十四五”期间煤炭压减控制任务。完成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程0.6378万户。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395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实现“清零”。完成19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101台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累计淘汰281辆,对重型柴油货车尾气排放情况进行路检路查294辆次;对395辆重型营运柴油货车安装车载OBD远程监控系统,全过程监管,确保尾气达标排放。大力减少全区化肥使用量,完成2025年较2015年减量6%的任务目标;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累计132万亩,建设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示范区1万亩。截至2019年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23.4%o全区化工企业入园率61.5%,超额完成省定30%的目标任务。积极培育壮大环保产业,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2025年,PM2.5平均浓度4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69.4%,均列全市第1位;3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完成省、市级下达任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较2015年分别下降36.2%>35.5%、13.4%、16.7%,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林水会战成效明显,“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4.62万亩,湿地面积99.29万亩,徒骇河、潮河等骨干河道基本治理一遍。突出环境问题有效解决。强化多部门与司法审判衔接、配合、协调、联动,合力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截至2026年,区检察院共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3件,均已结案,涉及赔偿金额1200余万元,起到了震慑和警示作用。坚决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承担的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全面完成整改。4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强化危险废物环境治理和监管,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90%以上,全区基本实现处置能力与产生类别、数量匹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成立区生态环境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创新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全打通”工作试点,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实现“环评管准入、许可管排污、执法管落实”,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充分认可。(二)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十五五”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叠加,区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各种积极因素加速聚集,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创造了诸多优势和条件。同时,区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区产业结构偏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根本改变。2025年区煤炭能源消费量23.08万吨,货物运输仍主要依靠大型柴油货车运输,农药使用量和化肥施用量均居全省前列,导致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目前,区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基本完成,煤炭压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煤炭消费总量仍然较高,减污降碳源头治理压力巨大。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2025年,03浓度居高不下,复合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十四五”时期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较大,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形势严峻。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波动较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对调引黄河水的依赖性强。此外,生态保护监管工作基础薄弱,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不足,局部生态空间受损,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较为艰巨。三是环境安全风险仍然较高。涉危废企业较多,危险废物产生量大、分布范围广,安全风险系数较高。四是环境治理机制手段亟待创新突破。生态环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和法治手段,而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尚未有效激发,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有待进一步深化。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政策工具尚未实质性破题,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待提升,环保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不足。黄河流域的生态监测、水生态调查、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等能力有待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量与繁重的监管任务还不匹配,监管监测信息化建设滞后,“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监察执法-督察问责”六位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仍需加强。二、聚焦生态建设走在前列树立生态发展新模式(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守底线、提质量、惠民生,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底线思维守边界,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环境事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治理。以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实施要素协同、区域协同、减污降碳协同。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重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拓展生态空间,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着力促进人水和谐,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改革创新、精准施策。更大力度解放思想,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打通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通道,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坚持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制定差异化解决方案,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技手段,实现全域精细化管理。(三)主要目标展望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成为黄河流域生态示范城市。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到2030年,实现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点河湖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目标如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省控以上劣V类断面、现有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海洋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更加合理,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固体废物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2025年2030年环境治理粒物(PM2.5)浓度(gm3)44完成省、市分解任务质量优良天数比率69.4%完成省、市分解任务%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完成省、市分解任务%及以上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地表水断面劣V类水体比例*00%及以上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幺(县城)黑臭水体比例0全面消除予水质量V类水比例完成省、市分解任务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完成省、市分解任务寸生活污水治理率65%完成省、市分解任务泉化物排放总量减少35.5%完成省、市分解任务幺交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减少完成省、市分解任务岩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3.4%完成省、市分解任务1排放总量减少16.7%完成省、市分解任务应对气候变化1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省、市分解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匕石能源消费比重13%左右环境风险防控亏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完成省、市分解任务予M建设用地安全利用*100%有效保障予生态保护片质量指数(EQI)*稳中向好木覆盖率完成省、市分解任务巴施用量(折纯量)(万吨)1.4514完成省、市分解任务行使用量(商品量)(万吨)0.0647完成省、市分解任务予除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19.09完成省、市分解任务入岸线保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