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规划.docx
“十五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辉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为了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紧密对接省“十五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结合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市地处九州腹地、省西部,地势西高东低,辖区山川丘陵交错,属于典型的粮食销区。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布局127个城市之一,到2030年,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突破350万,对粮食和物资应急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十四五”期间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建设成效“十四五”期间,全市积极应对新形势,尽快调整适应新职能,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库存管理,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机制,推进监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科学储管水平逐步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日趋增强。从总体上看,市级原粮储备、应急成品粮油储备、救灾物资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平稳推进,为保障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发挥粮食宏观调控、应急救灾保障等职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 .管理运行机制日趋完善。修订完善了市粮食应急预案市应急成品粮储备管理办法市市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救灾物资应急调运预案救灾物资调拨使用程序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制度等制度,为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体系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明确总指挥、副总指挥和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细化日常业务和综合协调工作。2 .应急保供能力日趋提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加强应急加工、配送企业和供应网点建设。截至2025年底,全市已建成粮食应急供应网点211个(其中市区75个)、应急配送中心11个(其中市区4个)、应急储运企业27个(其中市区6个)、应急加工企业18个(其中市区9个)、应急保障中心5个(其中市区1个)。应急加工企业小麦日加工能力3500吨以上、应急供应网点最大日供应能力3300吨以上、应急配送企业和应急储运企业日运输能力4600吨以上。3 .监测预警能力日趋提高。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认真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严格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粮油统计调查制度,确定国家级、省级粮食价格监测点10个,发挥数据分析在粮食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了以企业网络直报为主体,以县-市-省-国家逐级审核为支撑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体系,为粮食应急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监测预警作用。4 .储备品种规模日趋完善。全市库存粮食储备品种为小麦、食用植物油,成品粮储备为面粉和小包装食用植物油。2025年正式接收市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包括帐篷、棉被、毛毯、棉大衣、救生衣、应急救援包等,粮食和物资储备品种逐步完善,确保应急时“调得动、用得上”。5 .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增强。开展粮库危仓老库改造建设,加快智能化升级项目,实现实时监控、信息化管理,积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加强粮食产后服务能力建设,购置粮食清理、输送、检化验设备等,增建仓容7.68万吨,化解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售粮、清理等环节中遇到的困难,提高粮食收储加工能力、促进粮食提质增价、推动节粮减损。6 .应急紧急处置能力日趋提升。2025年疫情防控期间,向市场投放原粮14.17万吨,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13.02万吨;向信阳、南阳、周口等8个地市调运4500顶救灾帐篷,有力地支援了兄弟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应急处置、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存在的问题1 .储备仓库基础设施薄弱。现有仓储设施布局分散,交通不够便利;平房仓较多,机械化作业能力强的筒式仓匮乏,具备现代化作业条件的仓容占比仅3.69%,集约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救灾物资储备库清洗整理等设施不到位,亟待改造和完善。2 .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储备规模有待进一步充实;供应网点总体分布不够均匀;应急配送企业硬件设施标准和运营条件较低;应急加工企业整体生产能力较弱,市场覆盖率低;救灾物资管理职能市县不统一,目前大部分县级粮食和储备部门未接收救灾物资,存在多头管理现象。3 .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缺乏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没有得到有效贯彻;粮安工程信息化建设库点11个,信息化基本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存在较大缺口;粮食应急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应用不到位。(三)新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我省粮食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将粮食安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明确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出台保障粮食安全的系列支持政策,有利于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加快健全统一的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具体任务;“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为新时期做好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国际粮食市场风险向国内市场传导的压力增大;我国粮食供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种粮比较收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兄弟市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我市粮食产业发展相对薄弱;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洪涝、风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二、“十五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以及关于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主动对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紧扣“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把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着力发挥市在豫西地区的辐射能力,为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先进适用,标准规范;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设施先进、供给稳定、质量安全、调控有力的现代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粮食应急事件预警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处理能力,逐步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全面提升全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和管理水平,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管理工作格局。1 .粮食收购调控更加有力。粮食收购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储备与企业商业库存储备、社会责任储备互补的粮食储备格局全面形成;粮食储备规模、布局和品种结构更加合理优化,储备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不断夯实粮食应急保障基础,全面形成布局科学、分工合理、响应及时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和逐级保障、层级响应的粮食应急保障机制。3 .应急储备仓储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粮食和物资应急储备仓储基础设施更加优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到2030年粮食完好仓容稳定在165万吨。4 .物资储备体系更加健全。物资储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救灾物资储备规模能够满足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需要,市、县(区)两级物资储备体系初步形成。专栏1“十五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体系发展主要指标2025年基指标数一、粮食供应地方储备粮规模完成情况()100粮食应急供应能力(万吨/天)0.33应急供应网点(个)211应急加工企业(个)18二、应急储备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完好仓容(万吨)162.57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仓容(万吨)成品粮油应急低温粮库(万吨)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容面积(平方米)三、主要任务(一)健全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粮食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省、市救灾物资工作部署,逐步建立健全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协调会商保障机制,建立救灾物资库存更新、应急补充、分配发放和报废工作制度,粮食储备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共同协商救灾物资规划,进一步规范各环节工作流程,做好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工作。加强对成品粮油承储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巡检-抽检工作机制、完善政府-市场协作机制、规范权利-义务履行机制,强化应急成品粮油的实时监测,确保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安全。(二)加强应急储备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十五五”期间,加大现有粮食仓储资源整合集并力度,对涉粮企业资源及人力进行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效益。优化现有粮库布局,根据粮食产销情况、运输条件,逐步淘汰部分粮源稀少、交通不便、设施条件差、无维修价值的仓储库点。实行绿色储粮仓库改造,积极推广应用绿色防治、高效药剂、新型设备,提升储粮技术水平,促进节粮减损。通过政策引导,激发相关粮食加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建设成品粮油应急低温粮库,创造低温储备成品粮油双赢模式,吸引粮食加工企业参与成品粮油储备,保障城乡居民和部队应急供应。鼓励建设冷链物流,积极引导成品粮油加工企业扩大仓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打通原粮-成品粮-粮油食品的输送渠道,利用企业现有仓储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鼓励生产企业建设成品粮油低温库与冷链运输系统,降低承储成本。强化各级政府粮食和物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用豫西区域性物资储备中心。三1储备仓储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鼓励和支持提升现有粮食仓储设施1风、环流熏蒸、机械制冷、气调储粮、低温储粮等科学储粮设备,推广技术,完善粮情在线监测和自动化控制功能。到2030年,在稳定粮食完应用绿色储粮技术的仓容达到10万吨,“一符四无”粮油率保持在95%l提升成品粮和主食运输能力。加快构建成品粮四散化和主食冷链运装、运输成本,提高运输、周转和配送能力。支持建设成品粮低温储备建6万吨粮食储备和年12万吨小麦应急加工项目。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提升。规划建设豫西区域性物资储备中心,装卸搬运效率和应急响应时效。市级建设综合中心库,建筑面积达到30(设基础储备库,建筑面积达到100O平方米以上。(三)合理确定粮食和物资储备规模品种不断优化粮食储备结构。严格落实省政府下达的储备规模计划,确保储备规模足额到位。建立政府储备规模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各县区政府按照口粮为主、兼顾饲料用粮、建立必要成品粮储备的原则,优化储备品种结构,使之与我市区域粮食消费相适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由县级以上政府结合本行政区实际,督促和指导面粉加工企业建立一定规模的社会责任储备,增强粮食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