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根据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基本形势(一)现状基础“十四五”以来,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全民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1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向好“十四五”期间,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较“十二五”末增加40天,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水质逐年向好,基本能够满足地表水目标水质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达到III类及以上水质。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 .污染防治攻坚成绩凸显大气污染防控持续强化,拆除、取缔辖区内燃煤锅炉9家,完成污水净化有限公司(马头岗污泥处理厂)等5家企业低氮锅炉改造。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271家,实施动态清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辖区内33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任务,完成26家加油站点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开展油气回收抽检工作,累计抽检加油站点29家,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138家,编制区2025年臭氧污染天气分级分类管理清单(85家)。水污染防控稳步实施,建立河流水质定期监测机制,严格落实河长制,完成市定河流水质改善要求。对区黄河花园口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整治情况开展了回头看,逐一问题进行复查,实施动态清零。开展九五滩地下水和黄河花园口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优化调整工作,确保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定期对索须河、东风渠、魏河、枯河五条河流进行水质检测,为辖区5条河流环境安全提供可靠有力保障。辖区内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双层罐更换或防渗池设置。土壤污染防治夯实基础,共计梳理汇总了区26块疑似污染地块,逐一进行排查。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排查,动态更新名单。联合区商务局、区应急管理局推动了加油站开展地下油罐防渗演练活动,督促辖区内加油站及时开展自查自纠,严防出现地下油罐渗漏现象。3 .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国土绿化高质高效,截止2025年底,累计建成公园游园126个(含铁路沿线、生态廊道、魏河绿化等节点公园、游园),打造微景观76处,联通提质绿道62.885公里,新增绿地面积86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以上。古树苑及其周边绿化提升、青少年公园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国土绿化1.17万亩。4 .生态水系加速建设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和索须河花王桥至祥云寺段生态提升工程基本完工,金洼干沟、张牛支沟、石苏干沟综合治理有序实施,新增水域面积80万平方米,水域总面积达到1880万平方米。2026年,区“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通过水利部复核,内外兼修焕发活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黄河滩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扎实开展“清四乱”“绿盾行动”及“大棚房”、违建别墅、水源地等专项整治行动,对市领导组交办322个点位进行了逐一核实,并对违法建筑物下发了搬迁通知书。退出渔业养殖6200余亩,恢复湿地6500余亩,黄河滩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严格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对省“绿盾20192025"焦点问题的23个点位及2026年7个绿盾点位进行了逐一核查治理,切实有效地保障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果。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了市定村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期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合力进一步增强,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坚实基础。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为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机遇。市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作为提供新动力。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力推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展符合预期,取得的实施成效基本达到规划要求。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1 .生态环境质量与目标定位还有差距PM2.5、PMlO和臭氧浓度尚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且臭氧浓度提高较快,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2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管理存在短板区部分区域雨污混流,排水管网老化、地下水渗漏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因运营经费没保障、管网不配套、管理机制不顺等多种原因,未充分发挥治污效益。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和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恶臭、道路扬尘治理及噪声管控仍需进一步提升。3 .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尚未建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有待加快构建和完善。科研投入和区(县)市生态环境监测力量仍需加强,监督执法任务较重,环保智慧平台建设仍稍微滞后。4 .地下水污染防治有待加强提升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尚未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污染源防渗漏措施、地下水污染源环境风险控制等尚未有效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部门联动监管有待完善。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管理、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污染防治分区等管理机制尚未有机衔接。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点,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稳中求进、重点突破,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激励与约束并举,增容与减排并重,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风险有效防控,生态安全有效保障,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深刻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引领、文化为基”发展路径,以人民为中心,高水平建设“两城两高地”,即全力打造黄河流域首屈一指的生态公园城市、城乡一体的品质宜居城市,全面建成能够展现、大省大城形象与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高地、产城文旅深度融合高地。(二)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助力发展,引导各类主体把绿色发展贯穿到生态建设各方面、各环节,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2 .人民至上,生态惠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3 .示范创新,彰显特色抢抓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格局,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4 .全民共治,凝聚合力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激发党委、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加快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状况稳步提升好转,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全区PM2.5浓度稳中有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地表水控制断面、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比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比例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保持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不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绿色发展格局全面形成,资源能源高效集约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富有成效,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基本实现高水平协调、全方位发展,美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三、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一)建设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1 .优化沿黄生态保护空间在区的辖区范围内,沿黄岸,建设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整合沿黄生态资源要素,统筹滩区生态功能修复,提升示范区生态环境品质,形成功能多元、布局合理的生态空间系统。强化滩区生态空间与城乡建设空间的交融,遏制区域空间无序蔓延和连片发展,打造复合生态功能生态廊道,通廊引风入区,全面提升沿黄示范区生态服务功能和人居生态环境品质。2 .持续开展河滩清理治理深化区的沿黄环境保护整治专项行动,推进黄河流域防洪及河道、滩区治理,创新开展浅滩、中滩和高滩的“三滩分治”。持续清理河滩乱象,全面禁止辖区内的黄河干流和一级支流沿岸规范范围内的各类违规建设,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工作。3 .推进沿黄慢行廊道建设以辖区内的黄岸大堤建设生态廊道示范段,于黄河大堤外构建200m一500m宽的防风、固沙、固堤防护林带。合理选择和搭配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具有环境保护作用的树种,立体配置乔灌树种、针阔树种,使林相从常绿向亮化、彩化过渡,提高景观多样性。4 .恢复黄河湿地生态功能依托黄河干流、库塘、湖泊、支流、沼泽等湿地资源,对功能减弱、生境退货的湿地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根据区辖区内的黄河湿地的地形地貌条件,通过退耕还湿与生态修复等措施,优化滩区生态空间,进一步提升湿地品质,系统推进黄河湿地生态功能恢复。(二)打造节水型建设1 .增强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坚持节水优先、还水于河,统筹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天然水与再生水、流域水与外调水、常规水与非常规水等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黄河水利用率。2 .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扩大低耗水、高耐旱作物种植比例,选育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支持引导适水种植、量水生产。推广节水型畜牧渔业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业用水效率。加强工业用水全过程管理,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大力推广先进节水工艺和技术。对重点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对超过取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布限期实施节水改造。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十五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文2026109号),到2030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0.3立方米。3 .加强城乡节水降损实施区辖区内的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和“一户一表”改造,以降低管网漏损率为主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推广普及生活节水器具,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水技术改造,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持续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创建。完善农村集中供水和节水配套设施,加强节水改造,推广使用节水器具,逐步推行计量收费。深入实施水效领跑者行动,进一步落实水效标识建设、节水认证和合同节水管理。到2030年,城市管网漏损率降低到9%o4 .推行非常规水利用持续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对于区辖区内的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拓宽再生水利用途径,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到2030年,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o(三)实施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