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为推动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五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省“十五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发展现状“十四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攻坚奋进、创新超越,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为抓手,积极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十四五”时期,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321.24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同比增长168.84%o1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骨架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新建高速公路77公里,尧栾高速、周南高速段建成通车。“十四五”末,通车里程达379公里,居全省第9位;路网密度6.Ol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5位;覆盖全市66个乡镇,覆盖率93%,形成“四纵两横”高速公路网络格局。普通干线公路加快升级。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170公里,凤凰路、鹰城大桥、平叶快速通道、大西环建成通车。“十四五”末,通车里程达1361公里,居全省第9位;路网密度21.61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6位;覆盖全市68个乡镇,覆盖率96%。农村公路明显改善。新(改)建农村公路4094公里,“十四五”末,通车里程达10090公里,居全省第7位;路网密度160.1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7位;全市建制村及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100%o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宝丰县)、3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叶县、鲁山县、郑县)。铁路、水运、民航取得突破。郑万高铁、孟平铁路复线、三洋铁路郑禹界至黄道站段建成通车。沙河复航工程通航在望,港口码头已建成,航道疏浚基本完成。鲁山机场军民合用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正在申请预可研批复。场站建设有序推进。建成舞钢客运站、叶县中心站、鲁山扶贫场站3个客运场站,学院公交枢纽站、遵化店公交枢纽站、崇文路公交首末站3个公交场站。“十四五”末,实现“市有一级站、县有二级站、乡有等级站”的目标。2 .客货运输服务提质增效显著“十四五”时期,全市公路客货运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累计完成3.05亿人、150.2亿人公里、6.01亿吨、1205.37亿吨公里,按可比口径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6.3%、7.5%、8.1%、8.3%,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速居全省第6名,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城际客运服务水平日趋提高。全市开通长途汽车客运班线106条、客运车辆214台,其中省际客运班线5条。郑万高铁建成通车,2025年日均发车次数21次、全年旅客发送547581人次,可便捷通达中原城市群主要城市。开通航空大巴,直达新郑机场。全域公交一体化顺利推进。探索以城际、城市、城乡公交为主的全域公交一体化模式,让城乡群众享受安全、便捷、经济的公交出行服务,舞钢市、宝丰县已实现域内公交一体化。现已开通城际公交5条、城市公交116条、城乡公交37条、镇村公交57条、定制公交14条。“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成效显著,5个县(市)通过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验收,全市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79条、客车471辆。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成效明显。全市共拥有公交车辆1020辆(折合1251.6标台),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12.5标台/万人,公交出行分担率21.3%,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100%,公共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扫码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乘车比例达78%,公交专用道设置比率4.l%o运输结构调整有效推进。挖掘激活平煤神马集团、舞钢公司等26条、495公里铁路专用线运能,2025年全市铁路货运量达到7646万吨,较2017年增量1461万吨,铁路货运量、增量均居全省第一。积极推动多式联运,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相继开通至宁波港、至连云港海铁联运“沿江班列”。积极发展网络货运,拥有省级无车承运试点企业8家。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十四五”末,全市共有140个邮政营业网点,43条邮路,311条投递段道,50个分拨中心,880个末端网点。2025年业务总量完成15.40亿元,业务收入完成10.15亿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300%、100%o创新客货邮融合发展,开通“城乡客运+农村物流+邮政快递”合作线路,实现同城邮件“早寄晚收”。3 .智慧绿色发展更加深入创新科技应用。二级以上客运站实现全省联网售票,”两客一危”实现联网监控,城市主干道智慧公交站牌全覆盖,推广掌上公交服务,开发“鹰城一卡通”APP,实现手机扫码乘公交。创新智慧交通管理。启动市综合交通一体化监测中心、市农村公路智慧管养综合服务平台2个智慧交通项目,我市成功入选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建成3套非现场执法系统,干线公路初步建成路网视频监测系统,涵盖全市重要桥梁及路口。国道G311鲁山段智慧公路安防工程成功入选省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工程(普通干线公路)。创建绿色交通试点。鲁山县、郑县、宝丰县成功入选省绿色交通试点县。全市国三车辆完成淘汰更新,新增公交、城市货运车辆实现新能源化。4 .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明显安全责任体系逐步完善。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三管三必须”要求,完善责任清单,实行领导干部包干制度,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链条监管责任体系。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加大道路旅客运输、水上运输、危险品运输和物流寄递等重点领域安全管控,深入开展道路客运、货运、危运、驾培、出租车专项整治,有效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健全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全市公路水路运输、交通施工安全始终保持良好态势,道路行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十二五”分别下降65.1%和60.5%,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5 .行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加快。依法行政工作持续加强,出台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一窗受理”和“一网通办”。继续深化行业改革,启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成立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市道路运输服务中心和市交通战备服务中心;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市、县两级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挂牌,执法队伍逐步整合,职能配置逐步理顺。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加强道路扬尘、施工扬尘治理,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三员”监管到位,实行在线监控,强化源头监管,与全市150家货运源头企业签订绿色运输承诺书。开展路域环境治理,清理公路“四乱”,拆除公路“双违”,基本实现“全路无垃圾,车行无扬尘”。创建15条、158公里“美丽公路”,鲁山县石林路入选交通运输部美丽农村路建设案例。6 .“十四五”末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存在的不足“十四五”期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显著,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要,但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水平、交通质量效益、综合枢纽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需进一步提质增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有待完善。我市高速公路不成环,是省6个高速未成环省辖市之一;绕城公路不完善,市县之间尚未完全实现快速衔接,存在省道SIO3、省道S324等断头路,国道G324、国道G311等过村镇路段存在诸多瓶颈路;普通干线公路一级公路占比14.4%,居全省第10位,占比小且不成网络;农村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6%,居全省第8位,技术等级有待提高,路网支撑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不足;铁路对外运输运力不足、高铁出行衔接便捷不够;水运、航空发展滞后。运输服务水平仍待提高。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道路运输服务亟需转型升级;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县、乡、村三级节点物流体系尚不完善;各种运输方式、城乡区域以及新旧业态之间发展还不协调,高品质个性化运输服务不足。综合交通发展质效不高。新基建规模较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广度、深度不够,智慧交通发展仍需持续发力;安全、绿色发展能力有待增强;交通行业系列改革任重道远;资金、用地、生态保护等要素制约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亟待建立。交通枢纽经济体系尚未建立。我市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不够完善、功能不够强大,临港、临铁布局尚未成型,临空布局缺失;枢纽经济承载平台缺失,难以吸引客流、货流;枢纽经济缺乏系统规划,枢纽产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功能雷同,对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和带动不足。(二)形势要求“十五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服务水平、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黄金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既面临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也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资源环境等诸多挑战,新形势对我市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国内外形势看,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际发展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进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服务支撑“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双碳”、“交通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我市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省内形势来看,我省面临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机遇,正处于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产业体系基础、现代基础设施、开放通道枢纽等蓄积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我市要围绕建设“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积极畅通运输通道,提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着力补齐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短板和破解枢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从我市发展来看,“十五五”时期,我市正处于国家、省战略叠加机遇期,既有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叠加效应,又能享受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的辐射效应。“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奋斗目标要求我市紧扣“一极两高三优四提升”发展目标,着力优化路网结构、运输结构,积极拓展立体外联通道、畅通内部交通网络、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人悦其行、物优其流。从交通行业发展要求来看,现阶段我市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由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转变,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提高、更加注重一体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未来,我市交通运输既面临客货运量稳步增长,高品质、个性化运输需求不断增强的机遇,也面临要素保障更加困难、生态环境保护更加严格、短期交通投资效益下降等形势。要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要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将交通运输作为生产、消费的衔接纽带和现代流通体系的基础支撑,突出一体衔接和服务质量提升,深度嵌入现代经济体系,以枢纽经济为牵引推动与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融合;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及时响应新的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高时效运输服务;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动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衔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强市的关键期和培育发展枢纽经济、推动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机遇期。要按照服务国家、省重大战略落实和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刻认识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主动求变、聚力创新,推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