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依据省“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将惠残举措纳入“9+2”工作布局和全市脱贫攻坚大局统筹实施,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实现显著突破。过去五年,残疾人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54380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7.2万名困难残疾人得到生活补贴,7.8万名重度残疾人得到护理补贴;实施集中托养7014人(次);为1933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免费乘车惠及12526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精准康复服务13万人(次),基本康复服务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达到80%以上;培训残疾人3.1万人(次),实现残疾人就业或者增收2.3万人(次);教育资助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大学生4395人(次)。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开展残疾人文化周、健身周、特奥日等活动,在国家和省级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118枚;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建立信访制度,为420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全市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开展志愿助残活动80余场,扶残助残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奉献社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文明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市残疾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短板和不足。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因素,残疾仍会多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还不高,相当数量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还比较困难;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高;农村残疾人工作仍相对薄弱。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决不能让残疾人掉队。“十五五”时期,要抓住乡村振兴有利契机,围绕“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总体目标任务,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生活,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团结带领全市广大残疾人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省、市总体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弱有所扶,积极顺应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残疾人民生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强化残疾人权益保障,推动新时期全市残疾人事业取得新发展,为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为残疾人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激发残疾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升残疾人平等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落实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关爱服务体系,织密筑牢残疾人民生保障安全网,兜住残疾人民生底线,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固根基提质量。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强化残疾人事业人才培养、科技应用、信息化等基础保障条件,推动残疾人工作提质增效,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性发展需要。坚持融合共享发展。保障残疾人享有更多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构建社会助残支持网络,助力残疾人成为社会进步的建设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发展成果的共享者。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残疾人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助残氛围更加浓厚。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疾人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 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 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基本构建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相匹配、比较成熟的现代化残疾人事业发展体系。残疾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社会保障政策健全有力,基本公共服务精准有效,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合发展权利充分体现,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残疾人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专栏1“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主要指标指标目标1.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平均增长与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一同步2.城乡残疾人培训人数(人)L4万3.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1004.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1005.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1006.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7.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8.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79.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8510.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8511.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率(%)>5012.无障碍环境建设覆盖面县区全域启动无障碍环境二、重点任务(一)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1 .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易返贫致贫残疾人跟踪监测和帮扶工作,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求,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时纳入我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范围,做到精准监测,确保应纳尽纳。将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残疾人增收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解决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困难。对脱贫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加强智志双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帮助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实现就业增收。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脱贫残疾人,按规定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鼓励残疾人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扶持农村残疾人参与富民产业,建立健全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依法保障农村残疾人的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帮助残疾人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残助残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协调各方面资源力量加强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2 .强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残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残疾儿童的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落实低收入家庭重度残疾人参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政策,对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重度残疾人、老年残疾人等困难群众,通过增加金额或拉大补助档差等方式适当提高救助水平。提升医疗救助水平,强化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互补衔接,减轻残疾人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继续实施残疾人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就学补助办法,适时提高补助标准。持续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进入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和公共文化体育场所等福利政策。加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残疾人救助安置和寻亲服务。3 .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在继续实施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集中托养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服务资源,扩大服务供给,满足残疾人多元化、多层次的集中托养服务需求。完善低收入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措施,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照护服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着力增强县级特困救助供养服务机构对残疾人特困对象的照护服务能力。建立残疾人托养照护和养老服务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接收符合条件的老年残疾人。充分发挥已有的公办养老、医疗、托养机构作用,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重度残疾人开展托养照护服务。4 .建立多元化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动员和帮助残疾人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落实重度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额或部分代缴政策。落实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政策,按规定做好重性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参保患者门诊保障工作。支持就业残疾人依法参加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推进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按规定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加强工伤预防和工伤职工康复工作。鼓励、支持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补充养老、补充医疗等商业保险。5 .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优待政策。落实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用水、电、气、暖优惠补贴政策和电信业务资费优惠政策。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实施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配租公租房。为残疾人携带辅助器具、导盲犬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公共场所和进出境提供便利。逐步实现在我市长期居住的港澳台残疾人享有普惠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持续完善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为特殊困难精神残疾人提供集中养护、康复、照护等服务。落实残疾军人、伤残民警相关抚恤优待政策,妥善解决伤残军人生活待遇、子女入学等现实困难,保证残疾军人、伤残民警优先享有扶残助残政策待遇、普惠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6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保护。将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保障纳入各级应急预案,严格执行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残疾人社会支持和防护保护指南。优化应急场所的无障碍环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配备手语翻译或字幕,注重做好困难残疾人的急难救助,动员村(居)民结对协助残疾人应对突发灾害事故。加强残疾人集中场所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安全保障、应急服务和消防安全能力建设,通过应急科普宣传引导残疾人增强自救互救能力。专栏2残疾人社会保障重点项目一、资金类1 .最低生活保障。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J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2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机制,补贴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残疾人生活保障需求、长期照W善补贴办法。落实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构建主动发顼制。3 .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资助。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对符合今4 .残疾人电信业务资费优惠。合理降低残疾人使用移动电话、宽带E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流量资费。5 .残疾评定补贴。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和重度残疾人残疾评定提供未二、服务类L困难残疾人走访探视服务。村(居)委会和残疾人协会、残疾人二探视,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协助予以解决。6 .低收入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低收入重度残疾人数量和服务需求百构;有条件的村(社区)依托公共服务设施,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J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照护服务。7 .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托养服务。乡镇(街道)根据需要建立残疾人士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为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