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应急管理体系规划.docx
“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五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四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效。“十四五”时期,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成。按照机构改革部署要求,成立市、县应急管理部门,实现了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职能的有效融合。全力推进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市减灾委员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建设,明确了应急管理部门及各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责。推动全市基层应急力量建设,165个乡镇(街道)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848名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全市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初步建成。安全生产基本盘稳稳守牢。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管理体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打非治违”力度,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由“十三五”期间720起、521人减少到“十四五”期间326起、296人,同比分别下降54.72%、43.19%,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启用,实现了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应急救援等信息共建共享和“大数据”分析利用。市消防救援支队完成改革转制,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速推进,全市执勤消防站达到24个、专职消防指战员达到332名、各类消防车达到157辆。全市9个化工园区完成特勤消防站建设,专业救援队员达到317人,消防车达到59辆,各类消防器材达到12252件(套)。强化企业、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建立了19支企业救援队伍和27支社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5000余人、志愿者20000余人。加强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应急基础工作不断增强。制定印发市政府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流程及规范关于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的通知,建立现场指挥官和专职信息员制度,构建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新体系,完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和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深化应急宣传教育,在全省率先建成立体式、多载体、全覆盖安全宣传网格体系,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开工第一课”、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为载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人人关注、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参保领域不断拓宽,参保企业承保保费和提供风险保障金额持续增长,企业抵御事故灾害能力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序开展。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县、社区创建活动,城乡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成功创建15个“国家级减灾示范社区”、23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统筹推进应急、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设防能力。建成较为完善的市农业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建立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共享机制,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全市救灾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具备了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基本救助的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提升。立足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科技兴安,依托市应急指挥平台,初步实现重点部位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控。应急管理信息化装备逐步推广应用,市、县两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移动执法终端设备配备全覆盖,实现了行政执法全过程追溯。强化科技引领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作用,加快煤炭、危化品、道路运输等高危领域科技化、信息化步伐,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持续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行动和各化工园区智安园区建设,将园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风险点、重大危险源等数据实时纳入应急指挥平台,有效提升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风险挑战。“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也是我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五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我市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于快速发展期,安全生产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爬坡过坎期,安全生产现状与安全发展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产业层次不高,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粗放模式;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机动车保有量等基数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95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化工园区企业聚集,多米诺风险加大;煤矿受冲击地压、火灾、水害等灾害威胁严重;高铁及机场运行、内陆航运发展将增加安全生产工作覆盖的新领域。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依然突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实效有待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城镇建设、餐饮燃气、游乐设施、农贸市场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专业力量不足,监管任务重、工作强度大、职业认同感低。个别部门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还有差距,安全监管仍存在薄弱环节。自然灾害风险交织叠加。天气气候多变、降水时间段分布不均导致我市易遭受干旱、洪涝以及风雹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且近年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呈明显增加趋势。2026年全市年总降水11026三n,较2020年同期偏多51.8%,较历年同期偏多69.2%o汛期强降雨、煤矿开采、地下水超采等因素,极易导致黄河防汛险情、内河洪涝、采空区地面沉降等自然灾害发生。化工园区防洪设施建设亟待完善,汛期风险防范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我市地处聊(聊城)考(河南兰考)断裂带之间,历史上曾发生7级地震,由于平原土壤堆积巨厚,对地表建筑物影响相对较小,但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短板。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处于探索期、构建期、磨合期,相关监管部门间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职责边界未全部厘清,“防与救”“统与分”的关系未完全理顺,不能完全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指挥需求。特别是防汛、防火、减灾救灾等方面专业化人才匮乏,在应对和处置自然灾害、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方面经验不足。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规范化水平较低,应急救援力量和专业救援能力不足,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社会公众风险辨识、安全防范意识、管控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弱。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以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安全风险为主题,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基本盘。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强化源头管控治理,严格灾害风险评估,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统筹谋划。系统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上精准发力,聚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解决应急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创新、科技创新融入应急管理工作改革发展实践,着力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走出有特色的应急管理新路子。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应急管理工作全过程,全面落实党委、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各方责任,凝聚力量、增进共识,构建社会共治格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全市基本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本质安全能力全面提高,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形势趋稳向好,各类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专栏1风险防控目标总体目标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不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具体目标1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0%2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以内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犯亡率控制在045以内4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9以内5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6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05以内7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揭失占全市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专栏2能力建设目标应急指挥1 .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初步然成2 .提供7X24小时应急指挥侔障3,实现移动指挥平台标准化墟设4,应急维理专家咨现决策作用充分发挥监测预警L戏设数字水利新型甚础设帕.实现河湖水系、地下水、水利工程等涉水信息实时监测2,全市范围内实现秒级地震谀警3.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线建成使用4,全市煤矿完成智能化改造重点岗位基本实现自动化作业5 .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化工装置或储存设施自动化控制系统装备率、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监控率均达到100%6 .全市9个化工园区、5个化工重点企业监控点和所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储罐区按标准配备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物资保障1 .“分类管理、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初步建成2 .生活保障类储备物资达到保障6万集中转移安置人口15天基本生活的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I类)物资储备达到保障。.25万人70天医疗救治的规模;抢险救援类应急物资储备达到较大突发事件防范应对需要的规模3.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初步救助率达100%4.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符合要求、满足需要应急救援力量1 .建立起相对完备、履盖煤矿、化工、燃气、电力、防汛抗旱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业防御和救援力量2 .推动省级危险化学品、矿业等应急救援中心建设3 .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到95%以上4 .引导、规范社会应急救援力曾有序发展运输保障L构建立体化应急运输网络,提升应急运输保障韧性2 .依托山东高速.蛆建市级交通工程抢险救援队伍3 .应急保障机制缝全完善.应急绿色通道畅通4 .重点营运驾驶员位置信息上传率100%通信保障1.建成安全高效畅通的应急通信网络.公专网融合率100%2,实现全时全域公网履盖3.推动特殊场景应急通信保障.保证在地下空间、事故(灾害)现场等信号不佳区域实现信号全覆盖,满足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