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docx
“十五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公共服务是政府为满足公民生存和发展需要,运用法定权利和公共资源,面向全体公民或特定群体,组织协调或直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社会保障是国家为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体生活权利给予基本保障的制度安排。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两大类。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由政府承担保障供给数量和质量的主要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政府通过支持公益性社会机构或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推动重点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发展,实现大多数公民以可承受价格付费享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市围绕生命全周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十五五”时期,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对接省“十五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托育养老、住房保障、社会保障、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等领域,阐明“十五五”时期全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是“十五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第一章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市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聚焦民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第一节发展基础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总量,我市五年累计投入1541亿元用于增进民生福祉,占财政支出的76%左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由2015年的83.2%、94%提高到2025年的90.3%、96%,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了31.1%、26.9%和22.6%o2025年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00余家,全市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成率达到9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6平方米,建成“一有七中心”规范化社区105个,社会慈善组织达到14个。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初步建成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我市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启动优质均衡创建,学前融合教育试点覆盖所有县(市、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乡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全市100%的县(市、区)、Io0%的乡镇(街道)、85.93%的行政村(社区)完成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工程,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重点领域亮点纷呈。支持师范大学“双一流”学科创建,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取得新的突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儿科、心血管科和肾病医疗中心建设顺利。积极开展敬老院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医疗康复“五大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清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200余家。我市被国家工信部、民政部、卫健委评为第四批全国智慧养老示范基地,七个乡镇(街道)被评为全国智慧养老示范乡镇(街道)。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1447户,利用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任务9264户,实现存量危房全部清零。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出台基本公共服务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落实税费减免,制定公共服务投融资、用地、人才培训及财政补贴支持鼓励政策。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支持在新高校深入推进内部治理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持续完善医疗保障支付机制、药品采购供应机制、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步伐,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养老服务发展。积极探索医养协作、外包委托、养内设医和医养一体等医养结合模式,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加快融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持续推进国家、省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实施意见的落实,“十四五”时期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092人,签约落地人才项目50余个。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医保药品目录持续优化,更多救命救急药纳入医保报销。建立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80岁以上老人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o实施就业优先和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4.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累计救助城乡低保对象55.2万人次、特困人员7万人次。出台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惠及高龄老人13.4万人。完善孤儿保障政策,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组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市公共服务建设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巨大成绩,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但我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总体较为短缺,主要指标与先进地市还有较大差距,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压力加大;二是城乡、区域、群体间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差距依然存在,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需要继续加强;三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资源配置机制与城镇化进程不匹配,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任重道远。第二节机遇挑战共同富裕开启新征程。当前,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和发展路径,明确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提出到“十五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我市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补强普惠性公共服务弱项、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根本遵循。“两个确保”锚定新目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以前瞻30年的眼光和魄力,统筹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文旅文创融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十大战略”,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进行了重点部署,为我市“十五五”时期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明确了目标和路径。民生需求催生新机遇。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权益,更加重视养老、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高品质和个性化服务,为我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激发了新动力。技术变革提供新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不断拓展,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发展,对构建智慧型公共服务生态、提高公共服务便捷性、提升社会保障效率、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也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财政优先支持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养老、医疗等领域供需矛盾突出,一定程度加大了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保障的压力。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和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推动高品质生活服务跨越升级,着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第二节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应保尽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全生命周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覆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力负担的可持续性,稳妥有序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不过度承诺,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政府主导、分类施策。明确政府、社会和个人的权责边界,强化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保障的兜底责任,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不断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鼓励生活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发挥各类企事业单位、协会商会、公益团体等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发展格局。第三节主要目标到2030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兜底保障有实力。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保障投入持续加大,公共服务财政、投融资、用地、税费减免、人才培训、财政补贴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向适度普惠转型发展。到203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不低于90%,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率达到99%以上。重要领域有优势。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一批高水平医院和重点优势学科,三级医疗中心服务体系全面形成,县域就诊率达到90%左右。基本建成中医药强市。服务在新高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大力支持师范大学化学、物理学“双一流”学科创建;全力建设平原科教城,打造郑新一体化桥头堡。深入推进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职业教育支撑技能社会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养老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结构合理、覆盖城乡、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更加协调,医养康养结合紧密,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协调发展。高品质服务有突破。建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和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旅游带国际影响力不断彰显,全市旅游业综合贡献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文化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