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逐级落实朗读要求 论文.docx
循序渐进逐级落实朗读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写作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一项重要的语文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可以体会文章的精妙,并借助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朗读如此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一环。因为朗读太基础,所以很多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都应该掌握;因为朗读好操作,所以很多老师选择让学生自主完成;因为朗读不纳入质量监测,所以很多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讲解知识点、训练练习题上。虽然很多语文教育专家一直呼吁“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但实际现状却是:学生自主朗读比较少,大部分是老师指定学生朗读;学生个性化朗读比较少,大部分是在老师进行引导下的一种表演读。朗读的面不够,朗读的量不够,朗读的质更是远远达不到学生发展需求。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教学,真正还朗读给课堂,还朗读给学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和教研经验,觉得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一定要循序渐进,逐级落实朗读要求。一、明确朗读要求朗读要求是什么?相信每位语文老师,甚至每个学生都能脱口而出:正确、流利、有感情。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中就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了第二学段,要求略有提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的要求则变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到“用”再到“能用”,看似只变动了个别字,但要求却有所不同。因此,小学一二年级每篇课文课后练习题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朗读课文。从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页,一直到二年级下册104页,课后练习题的要求都是:朗读课文,并没有提出其他要求,这也符合第一学段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从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开始,课后练习题才明确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概念,然后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内容和题材的变化,朗读的要求也有所调整。但是总体来说,正确、流利、有感情都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部编教材的要求。因此,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明白:正确、流利、有感情既是小学阶段朗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不是一部分学生,也不是优等生,而是所有的学生要全部达到。何为“正确”?但看“正确”两个字似乎很简单,读对了不就行了吗?但是细细推敲,正确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等等。何为流利?流利是指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读下来,且语意连贯,停顿恰当,语速适中。何为“有感情”?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并且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做到情绪饱满、感情适度、语气恰当、语速适中。这三个要求,既属于三个不同层级,又是层层叠加的。比如:“流利”中自然包括“正确”,而“有感情”也涵盖了“正确”“流利。二、认清朗读现状对照上面每个朗读等级细化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朗读并不容易,它需要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做到脑、眼、口高度统一,才能保证读出来的文字和眼睛所看到的、大脑所分析的完全吻合。而小学生受到身心发育、认知水平的影响,想做至U脑、眼、口同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常常会碰到学生“眼口不一”的现象,对于每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想要完成这三个朗读要求并非易事。笔者曾经做过一个监测,以三年级某一个单元的课文为例,在上完这个单元以后,专门抽时间对该班学生进行了朗读专项测试,每个学生进行每篇课文的朗读,然后根据“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评价要求为学生打分。结果发现,能够同时达到三个要求的孩子凤毛麟角;能够达到正确、流利的也只是班级少部分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仅停留在“正确”的阶段,还有一部分同学读得磕磕巴巴,不成句段。这次测试还是在上完的基础上,若是没有上过的课文呢?有几人在第一次读的时候能够完成这些要求?还有一个例子能够证明这一现象绝非偶然。笔者所在的区曾举行过四年级课文朗读过关比赛,全区近60个班级推荐了60名学生参加比赛。这60名学生均是班级里朗读的顶尖人物。比赛结果令人大失所望,这些所谓的朗读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课文中的有些发音都读不准,漏字、错字、填字的现象比比皆是。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缺乏朗读自信,全程自言自语式读书,甚至连“读”的要求都达不到。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有没有进行真正的朗读训练?到了有没有扎实地落实朗读要求?很多时候,我们课堂上所听到的学生的朗朗的读书声是假象,学生在集体诵读中,会跟着大潮流顺着读,自己读书中的小瑕疵会被一语带过。另外,由于大家一起读,声音大的往往是那些读得比较好的同学,即使中间出现一点问题,也有可能会被掩盖。再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对某一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这时候我们会把这句话放大出示在PPT上,反复指导,然后营造恰当的气氛,让学生反复训练。这时候我们点名起来读的学生读得都不错,甚至能达到有感情的高度。但这并不是学生自己真正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源自教师的引导。另外,这个句子也不能代表全文,还有很多我们认为不太重要的句子,学生读起来可能是更有难度的。再者,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兼顾,而在读书的时候,老师肯定会优先选择发言积极的,而发言积极的大部分是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他们也不能代表集体。这种因集体诵读、片面朗读、个别展示造成的假象'有时候也会让老师误判,觉得学生好像是全部都会读了,全文都会读了,其实不尽然。我们要直面学生朗读的问题,多去深入了解一下:我的学生真得全部都会读这篇课文了吗?会读课文中的每句话了吗?都达到了规定的朗读要求了吗?如果没有达到,我们就要想一想,该怎么办,才能让朗读真正发生,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掌握朗读方法朗读是有一定的方法的。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都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训练,进而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完成目标,尽可能近的靠近目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1 .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在教学生字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每个字发音的准确。尤其要关注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在读的时候要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每个字音读准了,读亮相了,读文的时候才能做到发音准确。2 ,读对词语,把握基调要想读好句子,需要从读对词语入手。词语不是几个生字的简单相加,它是有含义、有情感,有重音,有强弱的。读词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基调,读出词语应该有的韵味。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一春夏秋冬,只有一些词语、词组,但是,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词语的趣味: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在读“春风吹”的时候,可以把“春风”读得轻柔一些,“吹”拉长一点,表现春风的柔和和春日的慵懒;夏雨落,需要读得轻快一些,读出夏天暴雨来临时的迅猛。如果在读词或词组的时候我们就能关注节奏,读出韵味,那么把它们放在句子里,学生会自然把相应的朗读技巧放进去,指导句子就会事半功倍。3 .读好句子,读出节奏。在部编教材离,有很多比较难读的句子,除了特殊语气(问句、感叹句等)外,还有一类是学生朗读的难点,那就是长句子。怎么指导读好长句子?这里有几种做法可供大家参考:(1)注意停顿这也是老师在指导长句子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恰当处给长句子划停顿线,把长句子隔成几个短句子,让学生读到这里缓一口气,让有一定的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可以降低长句子朗读的难度。比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粽中的这一句:粽子是用青青的箸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句话共有33个字,再加上其中有不少难认的字,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节奏线,在恰当处停顿,帮助学生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箸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2)长句当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生读整篇的文章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读诗歌就会好很多,甚至连情感也可以很好地传达。那是因为诗歌一般都是短句,而且分行排列,会降低朗读难度。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特点,将有些长句子通过句式排列,变成诗歌样式,让学生朗读。比如。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段文字意境优美,辞藻隽永,我们可以把它变换一下排列方式: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样,这段文字就具有了诗的韵律美,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但读得正确、流利,甚至可以自然而然地抒发情感,而且方便熟读成诵。部编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发掘、设计。(3)层层叠加有的时候,一个长句子是在主干的基础上层层叠加而成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先抽丝剥茧,把句子压缩,然后再层层叠加,给句子增肥。学生明确了句子的主干,自然就知道如何整体把握修饰后的句子。比如: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这句话很长,“父亲”一词前有两个修饰语,增加了句子的长句和朗读的难度。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我望着父亲。我茫茫然地望着父亲。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父亲。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明白了,这一连串的词组都是为了强调父亲的专注,在读的时候要注意恰当停顿,还可以着重强调,这样就能读得好了。四、让朗读回归自然在让学生朗读的时候,很多老师喜欢这样说:你能读得再开心一点吗?要是语气再悲伤一点就更好了。个人觉得这些都是朗读指导的误区。朗读是情感的自然表达,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娇柔做作。在让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是他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通过朗读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借助朗读,强行把某种情感表现出来。怎样让朗读更自然呢?平常可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可以进行讲故事、演讲等语言类比赛,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等等,让学生明白朗读即说话,是一种自然地表达。学记有云: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朗读,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年段要求,依据科学的方法,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循序渐进,逐级落实朗读要求。希望语文课堂朗朗的读书声是真实的、全面的、全体的,希望朗读能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