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一、现状及问题1(一)“十四五”工作情况1(二)“十五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4二、“十五五”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主要目标9三、主要任务12(一)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21、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强化源头管控122、开展碳达峰行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153、深化结构调整,推进绿色低碳发展18(二)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改善环境质量261、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262、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323、巩固保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414、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455、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496、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水平56(三)严格防控环境风险,切实保障环境安全601、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机制612、强化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环境风险管控613、完善环境风险防控的应急处理和处置水平66(四)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环境治理效能671、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672、强化环境治理责任体系683、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建设694、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70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71(五)开展全民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721、提高公民环保意识722、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73四、重点工程76五、保障措施78(一)加强党的领导78(二)完善推进机制78(三)保障资金投入79(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80(五)强化宣传引导80(六)加强行政监管80一、现状及问题(一)“十四五,工作情况“十四五”期间,全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四减四增”行动,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污染防治水平得到提升,环保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较好地完成了“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区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lO)年均浓度为45gm3,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2gm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2.5%。相较2015年,2030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年均浓度PMlO改善237%,PM2.5改善40.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4%。环境空气参与评价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项目,年平均浓度及特定的百分位数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日均值达标率分别为100%、100%、100%、93.7%o文登区母猪河执行IV类标准,青龙河、昌阳河执行11I类标准,年均值均达到相应标准要求,无劣五类水。米山水库和坤龙水库水质保持稳定,水质良好,III类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水质指标常年稳定达标。五垒岛海湾水质保持良好,海水功能区达标率100%。文登区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等效声级为54.4分贝,城区噪声总体水平较好。治污减排成效显著。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相较2015年,2030年全区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削减25.49%,氮氧化物削减36.33%,COD肖减12.46%,NH3-N削减16.1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3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全部得到了安全处置。大气污染治理成果显著。全区热电企业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火电、煤炭、垃圾焚烧厂等行业的整治任务,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已全部纳入在建监控企业目录。全区加油站已经全部完成二级油气回收,36家加油站完成三级油气回收。现有的油罐车已全部同步加装油气回收治理装置,治理后达到国家油气污染排放标准要求。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制定了市文登区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市文登区在湖泊实施湖长制工作方案,将河湖长制工作充分衔接,统筹做好部署、推进、督查、考核等工作。全区153条河道、71个湖泊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共落实县、镇、村三级河长723名、湖长197名。同时建设了文登区母猪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西寨湿地区),处理出水主要水质指标满足地表水IV类标准。土壤污染治理成果显著。文登区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县,完成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完成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明确了文登区耕地全部为优先保护类耕地;加强了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在土地用途变更及土地使用权转让等环节进行严格审核,对未能达到国家环境标准的地块,不予征收或者收回。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制定了文登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设立文登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服务中心,制定海洋保护区规划和配套管理制度,加强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并实施了文登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区共完成成片造林6.3万亩,植树1056多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9.91%,全区实有林地面积达到63.04万亩;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对天润路、202省道、圣海路、滨海路、309线、桃威铁路、石泽线、威石线、上泽线等道路工程进行绿化,绿化总长度150公里,造林3500多亩,植树60多万株。实施了河库绿化整治工程,完成全部153条区镇级河道及3座大中型水库的绿化整治工作。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果显著。深入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2013年以来关停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50%;“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80%以上;完成历史遗留重点非煤矿山采空区和废弃矿井预防、治理监测工程。农村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十四五”期间,区统筹城乡发展,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非规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内容,97个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并开展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印发了市文登区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市文登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环保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文登区环境监控中心购买了离子色谱仪(美国)、红外测油仪及自动称量系统等重要监测设备,同时购买了配气装置、移动电源等与实验室监测相关的配套设备,提升了监测水平,保证了监测质量。实现重点污染源与省市环保信息平台联网。推进能源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对重点耗能企业的每月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监测,实行在线报送。(二)“十五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五五”时期不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期,而且是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文登区实现产业大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期。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努力实现文登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但是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文登区"十五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生态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提质。文登区产业集聚程度和上下游产业链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整体水平仍需要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环保意识缺乏,农药使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虽然全区已初步形成太阳能、风能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但是能源消费结构仍以以煤炭为主,新能源产业带动作用还不明显,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给碳达峰及碳中和带来较大压力。环境污染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全区境质量虽整体有所改善,但大气治理成效仍不稳固,以臭氧和细颗粒物为代表的复合性、波动性污染特征明显,臭氧占所有污染物比重有弱增长趋势。因历史和产业发展原因,个别河流监测断面的少量指标随着季节变化有所波动,COD、BOD、高镒酸盐指数存在超标风险。海洋环境易受周边工农业的影响,仍面临污染风险。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精细化管理能力仍然是主要短板,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距离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土壤、地下水等环境治理仍存在短板。环境防控能力有待提高。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但城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亟需提升,针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仍需扎实开展稳步推进。随着文登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和入驻企业不断增加,固体废物全域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危险废物、辐射、医疗废物等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高。环保治理机制和能力亟需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性、相容性不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通过末端治理方式的难度加大,需要通过调结构,转方式等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国土开发、产业发展等社会经济发展端的能力不强。生态环保工作自觉性不够,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任务艰巨。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机制仍需完善,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的方法和能力还需加强。二、“十五五”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着眼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加快建设美丽文登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为重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推动绿色发展保障环境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持续优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进“三水统筹”,稳步提升水环境生态质量,严格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治理为核心,围绕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深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低碳发展,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生态保护修复水平等重点领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严守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三条线”,努力实现与美丽中国基本适应的环境质量目标。(二)基本原则坚持绿色引领,推动生态文明。以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全面贯彻绿色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绿色、低碳、可循环理念融入城市设计、城镇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形成有文登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生态管控。在文登区快速发展过程中,突出生态保护的优先地位,自觉维持原有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注重发挥生态空间管控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制度,建立和健全生态红线管理的体制机制。坚持统筹协同、系统治理。始终坚持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明确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空间影响关系,理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整体性修修复工作机制,健全统筹各部门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沟通协作机制,系统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助力文登区域高质量发展。坚持依法治污,强化环境监督。在污染治理进程中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彰显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提高违法成本以强化环境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各部门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职责,严抓落实,同时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形成监督体系,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可藏。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共治。从环境质量改善出发,重点解决公众关注的环境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环境健康安全,识别“十五五”期间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通过强化环境管理与环境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及时解决威胁公众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化解环境矛盾纠纷,形成全社会积极合作有序的环保共治体系,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生态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主要目标“十五五”时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建设文登区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30年,实现文登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持续削减,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