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卫生健康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健康建设,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十五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四五”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了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目标。1 .全民健康素质显著提升。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从76.46岁增长到78.0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7.41/10万降至6.89/10万;婴儿死亡率从4.1%。降至2.2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4.86%。降至3.61%。,优于全省平均水平。2 .卫生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8069个,床位70195张,千人占有医院床位6.37张,比2015年增加1.35张;千人占有执业(助理)医师2.63人,增加0.94人;千人占有注册护士2.99人,增加1.02人。3 .医院标准化建设迈出新步。市人民医院创建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肿瘤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为省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全市有三级医疗机构22家(含参照三级管理),建成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31个。17家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4 .中医药振兴发展成效明显。全市共有中医类医院23家,基层国医堂194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HOO个,建成省级以上中医类重点专科36个,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全市中医药从业人员4932人,比2015年增长47%;中药企业29家。5 .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组建县域医共体16个,城市医联体4个、专科联盟39个,医疗同质化水平明显提升,费县医改经验得到国家肯定。6 .居民健康保障措施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健康促进县全覆盖。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2.3%o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区9个、省级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县2个。健康扶贫圆满收官,累计减免医疗费用超过Ll亿元。医疗卫生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排名全省前列。7 .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全市36万余名干部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一个月内成功遏制疫情,及时成功救治57例本地病例,治愈率100%。全市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67家,日检测能力达到19.2万份;累计管控重点人群超过82万人,为987.25万人接种新冠疫苗1845.66万剂次。(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均衡,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二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还不到位。现代化医院管理体制不完善,医联体、医共体等医疗集团布局网格化、规范化有待加强,“三医联动”有待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亟待建立。三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短板。新冠疫情防控暴露出公共卫生预警机制不健全、应急能力不强、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距离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要求还有差距。四是人口形势变化带来新挑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新出生人口呈下降趋势,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较高,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三)面临的机遇一是党委政府重视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明确前进方向。健康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八个第一方阵”远景目标和“六强六富六精”主要目标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明确了奋斗方向。二是区域战略叠加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我市具有北接京津冀,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等一系列上级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加之沂蒙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为深化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三是公众素养提升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多年来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的开展,使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持续提升;加之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更高品质、更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快速释放,为卫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提供强大支撑。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经过疫情阻击战的洗礼,实战能力得到提升,凝聚起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聚焦“三个走在前”的目标定位,努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显著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实现“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的战略转变提供保障。(二)基本原则1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抗疫精神,始终把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主体合理有序融入到健康工作,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2 .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创新医防协同、平急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推进全面社会健康管理,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3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供给侧改革与持续发展并重,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推动“三医”联动,推进政策协同,加快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4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统筹卫生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双轮驱动”,统筹卫生健康资源整合协作,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协同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医防融合、中西并重、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卫生健康服务优化便捷、保障公平适度、发展持续均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创新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健康素养明显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和群众满意度居于全省前列,建设成为鲁南苏北区域医疗高地。到2035年,建成体系完善、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整合型、智慧化、高质量的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向着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健康城市坚实迈进。L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稳步提高。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重点疾病防治效果显著,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6/10万、2l%o和3.5%o以内。5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有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专业化、现代化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精准疫情防控机制更加完善,公共卫生基层“网底”更加稳固,医防高效协同,重大疾病、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显著提升。6 .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卫生健康资源配置结构更加合理,优质资源更加充裕、均衡,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疑难危重病例市域外转率持续降低,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7 .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符合中医药规律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科研、医疗、人才、文化、产业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8 .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卫生健康智慧化程度不断提升,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行业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均等可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十五五”期间主要发展指标域号主要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指标性质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78.0879左右预期性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增加预期性孕产妇死亡率/10万6.896.6以内预期性婴儿死亡率%02.242.1以内预期性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3.613.5以内预期性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12.6212.5以下预期性康生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2.3030预期性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0.3020以下预期性康£活国家卫生县城(含进入评审程序)数量占比%88.89100预期性康月艮务O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377.5预期性1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64.5预期性2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633.7预期性3每千人口中医执业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410.62预期性4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993.95预期性5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一0.54约束性6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0.660.85预期性7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2.534约束性8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一力争每年降1个百分点约束性二级及以上%6080预9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期性O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中医药科室设置比例%100预期性康保障1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8左右27左右约束性康声2医养健康产业集群营业收入亿元250350预期性)业二、重点任务(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L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并建立定期修订制度,推动制定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将生物安全纳入城市安全体系,制定生物安全事件预防、应对等预案。完善应急状态下动员响应、人员调集、征用腾空和区域联动机制。成立相应卫生应急队伍,提升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各层级各领域各点位的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形成联防联控、共建共享工作机制。(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应急局、市发展改革委等)2 .提高监测预警能力。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监测哨点布局,强化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的监测和分析。推进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标准化发热门诊建设,加强社区发热哨点诊室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全社会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资源,构建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等组成的公共卫生病原检测网络和实验平台。将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推动区域数据协同应用。(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大数据局等)3 .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公共卫生职责。优化传染病救治资源布局,加强市级传染病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