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年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计划.docx
-
资源ID:1851122
资源大小:23.3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省2023年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计划.docx
江苏省2023年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计划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要求,做好2023年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制定本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力保障。(二)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国控区域点位V类水比例达到考核要求,风险点位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7%,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达90%以上,新增完成400个农村环境整治任务。二、工作任务(一)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1.加强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针对纳入大气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涉镉等重金属排放企业,2023年底前,按规定实现颗粒物在线监测,并与生态环境部门监控设备联网。结合望虞河沿岸受污染耕地深度调查及溯源分析成果,边排查边开展污染源整治工作,有效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及时推广总结经验做法,鼓励各地聚焦受污染耕地集中区域,开展以断源为目标的受污染耕地污染成因排查工作。(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粮食和储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2 .强化建设项目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构建监管体制完善、责任机制明确、协调配合密切的土壤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坚持将土壤污染防治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统筹部署、综合施策、整体推进,严控新增污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督促新、改、扩建项目落实三同时”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省生态环境厅负责)3 .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责任。按照生态环境部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需要、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情况等因素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定期组织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L在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相关义务。加强重点监管单位搬迁、关闭拆除活动的监督。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根据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要求开展自行监测。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及“回头看”工作,2022年新增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企业,应按照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试行)要求,2023年底前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按照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指南要求,2023年底前至少完成1071家企业的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鼓励工矿企业因地制宜实施管道化、密闭化改造,对重点区域实施防腐防渗改造,具备条件的,对物料、污水、废气管线进行架空建设和改造。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推动能源、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一行一策”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严格项目实施方案论证审核,加强实施过程监督管理,建立项目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2023年底前完成7个国家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针对源头管控成效不佳的项目,及时分析原因,开展整改和动态调整,保证项目综合成效。探索开展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模式,鼓励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扩散的企业实施风险管控工程。(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二)加强农用地安全利用6 .严格拟开垦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结合拟开垦为耕地的复垦土地及未利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指南(试行)要求,依法规范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严把新增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准入关。未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不得开垦为耕地。曾用于生产、使用、贮存、回收、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工矿用地原则上不得复垦为食用农产品耕地。(省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7 .深入实施耕地分类管理。各地要在3月底前制定2023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计划,明确行政区域内安全利用类耕地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的具体管控措施,以县或设区的市为单位全面推进落实,实现水稻、小麦、蔬菜等农用地安全利用措施全覆盖。强化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动态更新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2023年底前,制定江苏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更新调整技术指南。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择优选用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技术,全面落实严格管控类耕地风险管控措施。加强粮食收储和流通环节监管,杜绝重金属超标粮食进入口粮市场。(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粮食和储备局、市场监管局、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8 .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安全利用率核算预警机制,定期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建立工作季报制度,定期统计安全利用措施覆盖落实情况,每季度结束后5日内以设区市为单位统计上报省农业农村厅,12月初启动本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强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9 .加快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各地要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等企业关闭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要求,3月底前完成高风险遗留地块的排查摸底工作,6月底前完成纳入台账的高风险遗留地块“两断三清”和残留物料、污染物处置工作以及落实暂不开发利用的高风险遗留地块制度性管控措施,12月底前完成所有具备调查条件的高风险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确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省生态环境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0 .确定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各地应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用地调查成果和注销、撤销排污许可的信息,考虑行业、生产年限等因素,确定本行政区域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并动态更新。对优先监管地块清单中的地块,依法开展重点监测,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有污染扩散风险的,开展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且对周边目标产生影响的,要及时采取工程控制措施,阻断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扩散。2023年底前落实风险管控的地块比例不少于本辖区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内地块数量的35%o(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11 .加强敏感用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拟在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企业关闭搬迁遗留地块上开发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建设项目的,应当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居民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疗养院等项目选址时,应重点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以及周边土壤、地下水对项目的影响,评价分析项目所在地土壤、地下水环境状况是否满足项目用地需求。(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2 .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含农用地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建设用地)为重点,变更前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列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地块,根据供地时序,提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3 .严格污染地块用地准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应当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土壤污染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严格控制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中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块用途,不宜将其规划为居民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疗养院等用地,可以用于拓展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在用地准入或办理土地供应手续前,涉及污染地块或者土地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应当征求生态环境部门意见,明确土壤污染防治要求。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不得办理相关用地审批手续。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4 .优化土地开发和使用时序。合理安排土地供应和许可证发放的时序,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或者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的,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应当后开发。对已经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周边存在污染地块的,应当依法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达到风险管控、修复目标后再投入使用,防止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二次污染影响周边敏感目标。(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5 .做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建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工作预警机制。按照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十四五”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方法要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梳理行政区域内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纳入详细规划和供地管理的地块情况,确定核算基数;生态环境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核实核算基数内所有地块是否依据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实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并分别于2023年7月底和2024年1月底前将上半年和2023年度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基础信息台账报送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对发现存在违法违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各地应及时查漏补缺,依法落实整改,严守“住得安心”底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16 .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组织开展垃圾填埋场等重点污染源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动国家认定的一类、三类化工园区在今明两年内全部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详细调查评估,进一步排查分析污染成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试点。完成江苏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项目,初步掌握我省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住房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7 .探索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管理。推动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探索实施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推动落实环境准入、隐患排查、风险管控、修复等差别化环境管理要求。(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8 .强化重点排污单位地下水污染防治。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指导重点排污单位开展地下水污染渗漏排查,针对存在问题的设施,采取污染防渗改造措施。指导重点排污单位开展地下水环境自行监测,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地下水环境周边监测。(省生态环境厅负责)19 .推进地下水环境质量达标。开展地下水监测井规范化整治,加强地下水环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