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移动通信系统课件(一).ppt

    • 资源ID:185095       资源大小:461.50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移动通信系统课件(一).ppt

    移动通信概述外部噪声和干扰移动通信组网原理数字移动通信主要技术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据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移动通信的特点、系统组成、性能指标2.移动通信组网方式3 .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多址技术、蜂窝技术、语音压缩技术等)4.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Um接口、通信流程、安全性管理和移动性管理等)5. 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结构、通信流程、安全性管理和移动性管理等)6. 移动数据通信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1 概述及发展简况1.2 移动通信特点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1.4 移动通信工作频段1.5 无线电路工作方式1.6 移动通信网性能指标1.7 移动通信发展趋向1.8 第三代移动通信与个人通信1. 什么是移动通信?什么是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是处于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通信方式。移动体之间的通信只能依靠无线电传输.那什么是无线通信呢?无线通信指利用电磁波的辐射和传播,经过空间传送信息的通信方式。电磁波是它的载体。通常有: 移动台 固定台(如市话) 固定台 移动台 移动台 移动台 2.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并不是一项很新的技术,但却是一项正在急剧发展的技术. 早期20年代开始在军事及某些特殊领域使用(美国警察的车载无线电系统),特点:工作频率低(短波范围);专用系统4070年代中逐步向民用扩展(美国所建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特点:由专网发展到公网、容量小。70 80年代移动通信蓬勃发展阶段,移动通信经历了由模拟通信向数字化通信的发展过程.3.数字移动通信的优点:a)频谱利用率高,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b)便于与ISDN网络接口实现多种业务c)保密性能好d)抗信道衰落能力强e)便于实现网络的有效、灵活管理与控制f)其它如体积小、设备成本低4.GSM的发展历程如下:1982年,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设立了“移动通信特别小组”即GSM,以开发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目标.1986年,在巴黎,对欧洲各国经大量研究和实验后所提出的八个建议系统进行现场试验.1987年,GSM成员国经现场测试和论证比较,就数字系统采用窄带时分多址TDMA,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RPE-LTP)话音编码和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调制方式达成一致意见.1988年,十八个欧洲国家达成GSM谅解备忘录(MOU).1989年,GSM标准生效.1991年,GSM系统正式在欧洲问世,网路开通运行.移动通信跨入第二代.1992年,系统命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全球通)组织机构:Special Mobile Group1993年,Phase II规范1994年,全世界范围运行1995年,DCS1800商业运行1996年,引入微蜂窝的技术,GSM900/1800双网运行1997年已有109个国家239个运营者运营着超过4400万用户的GSM网络在我国.1993年我国首先在浙江嘉兴建立了GSM实验网目前有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中国电信也在积极酝酿进入移动领域截止99年底中国移动用户数已达5000万,中国联通超过400万,年增长率99%以上截止99年8月中国移动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的308个地市和1856个县市,全国交通干线实现无缝覆盖.地市覆盖率为91%,县市覆盖率为86%专家预测,到2000年底,全国移动用户超过7500万,到2005年达2亿.我国移动用户增长:全球移动用户增长(1999年全球无线通信市场比1998年增长了21.6%,达到281亿美圆)0 02 24 46 68 8101012121999199920042004全球移动用户全球移动用户(亿)(亿)1G2G3G2.5G80s初80s末96年2002年无线通信系统时间GSMPDCD-AMPS IS-95AW-CDMACDMA2000TD-SCDMAAMPSTACSNMTNTT GPRSIS-95B无线通信在今天的发展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先进技术: 自动功率控制 越区切换 语音压缩 扩频和RAKE接收1. 移动通信必须采用无线信道传输方式2. 信道传输特性复杂且不稳定,具体表现为: (1)多径传播产生快衰落-瑞利衰落 (2)慢衰落(阴影效应) (3)多谱勒频移 (4)远近效应 (5)外部噪声和干扰3. 无线信道的频率资源有限4.移动通信技术的综合性很强,涉及有线、无线、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专业技术5. 对设备性能要求高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交换子系统(NSS):移动交换中心(MSC)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被访位置寄存器(VLR) 设备识别寄存器(EIR) 鉴权中心(AC) 操作维护中心(OMC) 负责交换移动台各种类型的呼叫(本地、长途等),提供与基站子系统(BSS)的接口、与OMC的接口以及与其它MSC的连接。支持移动台越区切换、MSC控制区之间的漫游等。基站子系统(BSS):基站控制器(BSC) 基站收发信机(BTS) 负责管理无线资源(信道分配、越区切换等),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移动台(MS):类型:手持机、车载台等 构成:收、发信机,频率合成,数 据逻辑单元,送受话器,按 键及控制单元。 功能:自动扫描基站频率、响应寻 呼、自动更换频率和调整发 射功率。NSSPCM中继电路(光纤、电缆、微波)BSS无线电波(空中接口)MS2.收发信机的构成(P10,图1-3)发信信号处理:语音编码、信道纠错编码、加密、帧结 构生成等。收信信号处理:语音解码、信道纠错解码、解密、解帧 结构调制/解调:将被传信息变换为适合空中传输的形式。频率合成器:为收、发信机提供高稳定读的频率源。收、发通道:使已调信号调到适合于空中传输的载频上。双工器:使收、发通路共用天线,但又避免收发相互。1 确定2 .我国陆地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表1-3)电磁波频段与波段(C=L*F)频段名称频段名称频率范围频率范围波段名称波段名称波长范围波长范围极低频(ELF) 330Hz极长波10010Mm超低频(SLF) 30300Hz超长波101Mm特低频(ULF) 3003000Hz特长波1000100Km甚低频(VLF) 330KHz甚长波10010Km低频(LF)30300KHz长波101Km中频(MF)3003000kHz中波1000100m高频(HF)330MHz短波10010m甚高频(VHF) 30300MHz超短波101m特高频(UHF) 3003000MHz分米波10.1m超高频(SHF) 330GHz厘米波101cm极高频(EHF) 3030GHz毫米波101mm至高频(THF) 303000GHz亚毫米波10.1mm光波310-6310-8m 872 880 890 897.5 905 915 917 925 935 942.5 950 960 MHz E ET TA AC CS S T TA AC CS S G GS SM M E ET TA AC CS S T TA AC CS S G GS SM M EGSMEGSMB网A网移动4M联通6M移动4M联通6MB网A网1 2 3 4 73 74 75 76 95 96 97 98 123 124 125 移动可压缩TACS,下扩GSM频点移动GSM 20个频点 联通GSM 29个频点频段总带宽:25MHz频道间隔:200kHz频点:25000/200=125个(可用)频道序号:n=1124 1710 1755 1785 1805 1850 1880 1 2 3 4 222 223 224 225 我国DCS1800上行频段我国DCS1800下行频段上行(MSBTS):17101785MHZ下行(BTSMS):18051880MHZ我国目前实际使用低45MHz双工间隔:95MHz载频间隔:200KHz 频点使用情况见示意图:1 同频单工制定义:收、发共用同一个频率,且收、发不同时工 作的按键通信方式。特点:收、发共用频率,可节省频率 收、发不同时工作,相互无干扰 设备简单、省电 要求邻网频率间隔大 操作不方便、不习惯,通话断续,不适合与 公网接口 2 双工制定义:收、发分别用两个频率,且收、发同时工 作的通信方式。特点:收、发频率间有一定的间隔,抗干扰能力强 操作方便,符合人们打电话的习惯 适宜多频道同时工作的系统适于与公网接口 移动台间不能直接通话(通过基站转接) 发射机处于常开状态耗电大,易产生干扰。3 异频单工制定义:收、发使用不同频率,且收、发不同时工 作的按键通信方式。特点:受邻近电台干扰少 频率利用率低1 移动电话话音质量和信噪比要求移动电话话音质量和信噪比要求话音质量的合格标准(话音质量的合格标准(P16表表1-4)话音质量话音质量5级评分标准(级评分标准(P16表表1-5)信噪比标准:公共网:信噪比标准:公共网:29dB 专用网:专用网:20dB 信噪比S/N,载噪比C/N2 服务等级(呼损率服务等级(呼损率B表示)表示)定义:指一个正常运行系统中,忙时呼叫被阻塞的概 率。决定因素:系统同时发出的呼叫数、总话务量、信道 数等。国家标准:无线信道呼损率5%,高密度话务区=2% 中继电路呼损率应更低,如:0.5%B网络接通率(企业评定工作成绩之一)设备正常时,B与网络设计、容量、频率规划有关。3 通信概率通信概率定义:指移动用户在给定服务区域边缘进行成功通话 (达到规定的通话质量)的概率,包括位置概 率和时间概率。公众网:市区、近郊及高密度用户地区通信概率不低 于90%。 农村、山区及低密度用户地区通信概率不低 于50%。专用网:在一个调度区内,满足3级话音质量要求下 的通信概率应大于95%。1通信技术发展趋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1)开发更高频段(2)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率 频道窄带化 采用频率复用和波道共用技术 采用窄带数字调制技术 扩展频谱传输技术(3)实现数字化2通信业务发展趋势通信业务发展趋势(1)移动业务走向数据化和分组化(2)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将是全IP网络(3)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三大主体结构 个人通信即实现5W,任何人(whoever)无论在何时(whenever)何地(wherever)都可以与任何人(whomever)以任何方式(whatever)进行通信业务。 对更高比特率数据业务和更好频谱利用率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GSM系列: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GSM网络过渡到3G(第三代移动通讯)的第一步,能够将数据传送由今天9.6Kbps的速率逐步提升到每秒115Kbps的速度.它还不是真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EDGE(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lobal Evolution):EDGE令网络容量及数据传送比GPRS更快,足有283Kbps.网络商只需在软硬件上作出少许相应改动,便可继续沿用现有GSM系统,去支持移动多媒体服务,完全符合低成本高效益的理念,能够与日后WCDMA制式共存.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由GSM网络核心繁衍而来的WCDMA,数据传送可达到每秒2Mbit(室内)及384Kbps(移动空间)的速率,采用5MHz(区别于窄带200KHz)的宽频网络. CDMA系列:cdmaOne(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ne):属于CDMA第二代,能达到1.25MHz,目前全球用户接近三千五百万.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2000):cdma2000是从cdmaOne蜕变进化出来支援3G的一种制式.确保投资发展CDMA的网络商,能够简单及有效率地由cdmaOne过渡到3G进程.cdma2000第一阶段将提供每秒144Kbps的数据传送率,第二阶段支持每秒2Mbps的数据传送速率,是cdma发展3G的最终目标.第三代移动通信如上述,不管通

    注意事项

    本文(移动通信系统课件(一).ppt)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