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模拟318.docx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模拟318单项选择题第1题、公文落款处所标明的日期是指OA.秘书人员修改定稿的日期B.秘书部门负责人核稿完毕的日期C.公文封发的日期D.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我的答案: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公文落款处所标明的日期是指成文日期,成文日期应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故本题答案选D。第2题、公文的特点有oA.公文具有严格的时效性B.公文具有典型的执行性C.公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D.公文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我的答案: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法定公文具有法定性、政策性、实用性、时效性和规范性五个主要特点。故本题答案选A。第3题、公文中无论是张贴或者登报的通告,落款处必须写明oA.发文单位和主送机关B.发文单位和成文日期C.特此通告和成文日期D.发文单位和必须执行我的答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公文中无论是张贴或者登报的通告,落款处必须写明发文单位和成文日期。故本题答案选B。第4题、批复是答复下级请示的文件,是A.被动发文B.主动发文C.是对报告的批件D.下级没有请示,用来指导工作的我的答案: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批复的特点是法定的权威性与执行性;被动性;明确的针对性。故本题答案选A。第5题、下列文种中属于法定公文的是A.计划B.简报C.通报D.调查报告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ABD三项为事务文书。第6题、据以印制正式文件的标准稿称为A.草稿B.送审稿C.定稿D.正本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7题、撰写规范性文件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oA.说明B.议论和说明C.叙述D.描写我的答案: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党政公文写作中,叙述、议论和说明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其中,说明是我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阐述的基本表达方式。党政公文、法规类文书和事务类文书等诸多文体中都较常用到这种表达方式,应用十分广泛。故本题答案选Ao第8题、公文用纸的幅面尺寸一般是A. B4型B. A4型C.8开型D.32开型我的答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9题、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岗位类别一般不包括OA.管理岗位B.专业技术C.业务开拓D.工勤技能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故本题答案选C。第10题、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按照期限分为短期合同、中期合同、长期合同和项目合同四种,其中长期合同指。A. 5年(含)以上期限B. 8年(含)以上期限C. 10年(含)以上期限D.至工作人员退休我的答案: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短期合同是指3年(含3年)以下的合同,中期合同是指3年(不含3年)以上的合同,长期合同是指至职工退休的合同,项目合同是指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故本题答案选D。第11题、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下列陈述不能体现道德的社会作用的是oA.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B.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C.道德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来调节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D.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第三,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第四,道德通过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发生影响,从而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五,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第12题、是个人敬业、勤业,履行职责,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A.服务群众B.事业心和责任感C.勤劳节俭D.诚实守信我的答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个人敬业、勤业,履行职责,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它鞭策人发奋上进,催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故本题答案选B。第13题、以下是山西省鸟的是oA.褐马鸡B.金雕C.朱鹘D.黑鹳我的答案: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山西省内动物资源相当丰富,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7种:褐马鸡、金雕、朱鹘、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褐马鸡为我国特有珍禽,是山西的省鸟。故本题答案选A。第14题、下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B.并非所有民族都有自己成体系的文字C.“祝著”节,是傣族人民隆重的节日之一D.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回族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祝著节,又称达努节,隆安等地布努瑶族的传统节日。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过节正日。布努瑶人称之为“瑶年”,它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自宋代开始沿袭至今。故本题答案选C。第15题、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O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白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本质上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第16题、实际工作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其错误在于忽视了矛盾的OA.特殊性B.斗争性C.普遍性D.同一性我的答案: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在方法论上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第17题、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理论上说明O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的答案: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从实践中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产生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认识也跟着向前推进。题干中说的就是技术上的需要(实践)推动科学(认识)的前进。因此D项正确。第18题、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o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性的问题我的答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第19题、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o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火候,防止“过犹不及”。第20题、“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我的答案: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题干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等观点。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第21题、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o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第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22题、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O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我的答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解析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认为意识形态在反映或依赖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或功能,主要表现有: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的同步性、历史继承性、相互作用性和能动的反作用性。题干运用列宁的一段名言,说明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不同,问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现了意识形态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故正确选项应当是B。A选项是错误观点,C、D选项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都不能选。第23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现了oA.因果联系B.内外因关系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我的答案: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第24题、关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o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我的答案: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即都是可知论。而只要承认思维能认识存在,也就必须承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这是一致的。所以在回答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唯物主义都是肯定的回答,而有些唯心主义做出肯定回答,有些则不是。由于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当然也就否认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第25题、关于减免养老和医疗机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