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讨发言.docx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讨发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XX背靠XX山、面朝XX湖,怀拥中国原子城,地处两个国家公园核心区域,是维系XX高原东北部和XX走廊生态水系安全,以及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在全省全国生态安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大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向"新"向"绿"争做全省示范,强化高水平保护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要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14亿多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充分认识到XX生灵草木、万水干山脆弱而又重要的州情实际,深刻汲取木里矿区破坏生态案例中的教训,持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自觉从政治的高度和历史的维度,深化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从中不断明方向、找思路、学方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不断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切实增强污染防治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要坚定不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XX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XX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历史使命。我们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一体保护理念,围绕生态体系修复、生态景观提升,统筹推进XX山、XX湖和黑河、大通河、;皇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冰川生态保护、荒漠生态系统恢复,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八场标志性战役,持续深化"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全面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州创建,扎实推进新一轮国土绿化三年行动,在构建XX高原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生命共同体方面创建XX模式,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要结合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XX湖示范区创建,强化局地共建,进一步理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紧盯国家重大战略和投资导向,强化政策支撑,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向世人展现"国家公园州、梦幻XX情"的独特魅力。三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始终把建设产业"四地”作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行动路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中藏药种植业和康养业、生态旅游业等多种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向发展效益和竞争优势转变,真正走出一条契合XX实际、具有发展潜力、符合中央政策、惠及XX人民的生态路、绿色路和长远路,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同步提升。四要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惠民利民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造福人民上,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聚焦中央两轮环保督查反馈突出问题、XX山南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坚持从根子上入手、从最难处破题,全面推进机制建设、生态赔偿、矿业权退出、绿色矿山建设等各项任务,给省委省政府和全州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五要坚定不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的重要保障。我们将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协调共治机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生态保护补偿等关键性制度,充分运用好政策手段、法律手段、制度手段和考核手段,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保护权责体系,为营造人民生活舒适优美的自然环境、推动生态文明事业永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