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课程实施方案.docx
中小学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为全面落实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和教育课程实施办法文件精神,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和育人质量、育人水平,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改进教育方法,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二、基本原则(一)坚持育人为本。按照对教育的新要求,深入推进“五育”并举,面向全体学生。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加强正确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坚持系统构建。规范建设地方课程,科学设置校本课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实施体系。系统规划设计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实施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段衔接,注重课程综合,实现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三)坚持实践育人。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持续增强实践育人的水平。三、目标建设(一)学校发展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本着“让每一个孩子充满梦想”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梦想教育品牌,致力于学校内涵建设,使学校发展精品化、特色化,形成独有的办学特色。(二)学生培养目标以课程建设与有效实施为抓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培养文明守纪,健康向上的校风,注重学生的梦想引领和全面发展,培养有追求、有内涵、有品位、有抱负的学生。(三)课程目标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落实三级课程管理,扎实推进以“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为指导思想的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积极进行探索和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四、课程内容(一)国家课程1 .道法、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动、综合实践课程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所规定的范围内。每学年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节假日共13周。学校机动时间安排传统活动、运动会等。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五年级每周30课时,每课时按40分钟计算。2 .班团队活动等每周至少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少先队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由班主任教师自行安排。体育与健康在一至五年级开设,学生每天校内中等强度及以上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3 .一至五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学校开设英语课,起始年级为三年级。科学在一至五年级开设,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有针对性地开设与科学相关的,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安全性和趣味性。(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开设经中小学教材编审会审定的课程,主要有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充分用好文化资源,强化实践性、项目化、体验性、选择性,促进学生认识家乡、丰富体验、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增强与课程的衔接配合,提升课程育人合力。学校立足培养目标和办学传统,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编制校本课程总体规划方案和校本课程纲要,统筹确定校本课程具体开设科目、年级、科目时长。将校本课程与课后服务融合实施,开设科学探究、思维拓展、艺术活动、体育锻炼等课程,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四、课程设置与实施科目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道与法22222语文88776数学34555外语223科学11222信息科技111体育与健康44333艺术44444劳动11111综合实践活动11111地方与校本11111班队活动1111周总课时2626303030学年总课时数910910105010501050(一)规范课程设置学校各年级课程设置一览表课程说明:1 .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安排作业辅导、德育、阅读、科技、体育、艺术、劳动、安全实训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活动。2 .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时,根据教学实际可统筹使用。艺术课程包含美术、音乐学科,每周2课时;劳动课程、班队活动分别为每周1课时。二年级因为周总课时数的限制,班队活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3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设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经典诵读等内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每周0.5课时。4 .研学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每学年不少于2次集体研学实践活动,课时统筹集中安排。(二)课程实施1 .加强过程管理。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对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实行日巡查和教学计划设置校核制度。每日对教师对课程实施进行检查、监督。严格要求任课教师按课程表上课,做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对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科要求先在教研组、备课组内进行讨论,保证设计合理,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校本课程要认真编写课程纲要,根据课程纲要撰写教学设计,纳入教学考核。2 .深化教学改革。学校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积极探索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校本培训对教学框架下的高效课堂模式进行解读,积极践行“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教育理念。鼓励老师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特别是模式背后的理论支持和理念支撑,要搞懂弄清。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思路,鼓励各教研组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形成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3 .落实校本课程。学校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校课程开发计划,结合教师专业特长和学生发展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和学科育人目标,将经典诵读、健康教育和校本阅读课作为校本课程。制定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以保障课程顺利实施。五、课程评价评价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多元化。检测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考查,注重选择现实生活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评价原则1 .评价与考试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要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 .评价的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又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发展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评价的方法多样、方式灵活,除纸笔考试或直接检测外,还要通过观察、综合实践、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5 .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评价实施1 .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评价,依据教材内容适时进行单元检测,加强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2 .在教师指导下建立学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重视学生发展过程性记录,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社会实践和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3 .评价与考试要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如表现性评价、学科活动、研讨会、小组集体创作汇报等方式方法。4 .鼓励学科特色评价。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班主任教师对每个学生综合思考,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语言中肯,有针对性,给予学生努力的方向。、六、工作保障1 .加强课程实施组织领导。由校长、分管教学校长、分管教学主任组成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推进领导小组,具体落实课堂要求,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立足实际,注重整体规划,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统筹做好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2 .强化教研科研专业支撑。深入研究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传送先进教育理念,推介课程改革优秀经验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改进教学。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增强教研供给的全面性与均衡性,实现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教育教学环节全覆盖。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之中,了解和把握各方对教研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利用多种技术和手段,丰富教研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注重提供个别化指导服务。3 .健全课程实施管理机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根据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健全课程建设与实施机制,制订相关考核、奖惩等措施,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教导处将严格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要求,执行课程设置,定期抽查各班开课情况,纳入教师过程性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