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安宁照顾机构后事指导服务基础知识3-9-10.docx
-
资源ID:1838006
资源大小:15.1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养老机构安宁照顾机构后事指导服务基础知识3-9-10.docx
养老机构安宁照顾机构后事指导服务基础知识在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不仅流程繁琐铺张,且充斥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彼时,人们往往将丧事的隆重程度视作子辈孝道的衡量尺度。传统葬俗以木棺土葬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儿女侄孙均需戴孝,其中儿女服孝期长达3年,侄孙辈则为1年。并且,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此习俗被称为“哀戚毁容”,家中3年内过年也不贴春联等。丧仪主要涵盖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吊、发引、摆祭、下葬以及下葬后的圆坟、作七、忌日祭等一系列程序。整个丧仪日程长短不一,少则五至七日,多则可达半月之久,期间耗费甚巨。通常,一般人家在人过50岁后,晚辈便会开始着手为老人准备后事,包括制作寿衣、打造棺材(称为“寿棺”“喜棺”)、修筑坟穴等行为,这些都被视为孝顺的表现。一、小殓当死者将近气绝时,家属需迅速为其净身,并为其穿上寿衣,这一过程俗称“小殓”。寿衣通常选用棉布或绸料制作的棉衣与单衣,需特别注意忌用缎子和皮毛料,颜色方面忌用黑色,且着衣件数讲究着单不着双,最为上等的寿衣会讲究有7根领,即便有的只穿三两件,也会多缝上几根衣领。寿衣上采用钉布条的方式,而不能钉扣子。穿好寿衣后,要在死者口内放入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为“打狗饼子”),传说这是为死者在冥间应对饿鬼和恶狗所准备。随后,为死者身覆衾被,并用黄表纸或白布盖脸。接着,将灵床移至堂屋中间,在灵床前设置供桌,供上一满碗并非十分熟的小米干饭(称为“倒头饭”)。家人拈香、焚纸并举行哀悼仪式后,子女们便跪在灵床旁陪伴亡灵。至此,即为“遵礼成服”。二、报丧在人去世之后,需立即差遣专人前往亲友及街坊邻居家报丧。城市中的上层人家,大多会先发出请知帖,在亲友中邀请人员协助办理丧事。办理丧事时,设有总理总管丧务,另有内柜、外柜、管厨、知宾等不同分工。总理会差人给亲友送去“长班条”和讣闻,讣闻的格式要求称谓恰当准确,具名皆为男性,若父亡则称“孤子”,母亡称“哀子”,父母皆亡则称“孤哀子”。部分官商之家还会随讣闻发出“哀启”和“行状”。哀启是由孝子具名详细叙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启事;行状则是请名人撰写的死者传记,主要用于征求诔文、祭文、碑文等。丧家的大门和屋门,均会斜贴一白纸条,称为“封门”。再用2尺长的秫秸夹几张火纸,插在大门框上,若为男丧则插在左方,女丧插右方,称为“出单族”,以此表示家中有丧事。三、着丧服此环节俗称“戴孝”。死者家中成员需身穿白布袍,鞋上缝白布盖鞋帮,分别称为“孝衣”“服鞋”,二者统称“破孝”。死者之子、妇和未婚的女儿,除穿孝衣外,还需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绳,孝子头戴白布堂巾,上面再加麻梁冠,堂巾旁坠两个棉花球,若父尚在则在右边钉,母尚在则在左边钉,以此表示极端哀痛,塞耳不闻外事。孝妇孝女头扎白布(称为白妈子)和白头绳。旧时的丧服制度,依据亲疏关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黑麻五种,统称“五服”。其中,斩衰为最重的丧服,服期3年;齐衰次之,服期1年;大功服期9个月,小功服期5个月,黑麻服期3个月。四、指路在人去世的当晚,家人会购置各种纸扎(俗称扎彩),在大门外进行焚烧。若死者为男性,则焚烧纸扎的马和马夫;若是女性,则焚烧纸扎的轿和轿夫。焚烧时,子女需绕火正转3圈再倒转3圈,并一边呼喊着对死者的称谓,一边高喊:“上西南!”,此行为旨在为亡魂指路,亦称“烧倒头人子”。五、报庙报庙亦称“送浆水”。在人去世的当天,孝子率领子孙们,端着一个木盘,上面放置香炉、线香、火纸,提着一个浆水桶,前往土地庙或十字路口。到达后,燃香焚纸,浇奠浆水。传说人死后,必先到土地庙,然后再前往冥间。这一举动是为了贿赂土地爷,使其对赴冥间的亡魂给予关照,同时以浆水馈赠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浆水需连续送3天,最后一次时,女婿和外甥也一同前往。送完浆水后,众人哭泣着返回家中,再次拈香焚纸举哀。六、送盘缠送完浆水后,接着要进行送盘缠仪式,即给西行的亡魂送路费。城区人家大多在大门外不远的街口进行,农村则多在庄外的十字路口。在此处焚烧一些用金银纸箔折做的元宝、果子和打上钱印的烧纸,另外还会焚烧一些纸扎彩,如牛、马、轿、金山、银山、聚宝盘等。焚烧时,家人进行拜祭,以此表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七、接三、送三人死后第三天晚上,家人端着木盘,盘内放置香炉、线香、烧纸,来到大门外,面向西南方向,将线香点燃竖在墙根,家人跪拜于地。此时,一人将大门框上插的单旅拔下,用挟单挑的秫秸夹取线香放入盘中,端回家中灵前,把单旗与线香一同焚烧,这即表示已将阴魂接回家中。这时,全家人需保持肃静,在灵前供饭,并依次跪拜,然后退至室外,关闭屋门。大约等待一个时辰后,再打开屋门,再次拈香焚纸跪拜,将香炉放至木盘,端至大门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将亡魂送走,随后回家举哀。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将亡魂接回家中省视后又送回冥间,俗称“接三”和“送三”,在古礼中称为“招魂”。八、大殓大殓俗称“入殓”。人死后,家人会将备好的棺材进行油漆处理。富有人家所购置的棺木多为柏木材质,其次是杉木,且要油三四遍漆。贫穷人家则多是柳木薄板棺材,外面仅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入殓时,将棺材抬至灵床侧,数人合力将死者抬起,先将褥子、枕头移入棺内,再缓缓将尸体放入棺中。此时,家人需再次用棉球沾酒为亡人净面,使死者闭眼合口,家人在此过程中要忍住悲痛,不能将眼泪落在亡人脸上。之后,将殉葬品放入棺内。民国以前,富有人家多采用金银珠宝作为殉葬品;之后,用贵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情况逐渐减少。殉葬品放置完毕后,随即盖棺下销,此时子女要在旁跪祈说:“爹(娘)!收钉!”,否则有钉不易进的说法。棺头用白铅油书写“某公讳某字某行几之灵柩”,在农村则只在棺头书写一个白色或红漆的“福”字。清末时期,若死者生前有官职,则用整幅红缎子,上面用白铅粉书写死者曾任的最高官衔,覆盖于棺。九、点主入殓后,家人会为亡者制作一个木制牌位,称为“神主”,此牌位亦是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在官商富有之家的丧礼中,会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丧家首先请人写好神主牌,神主牌约2寸宽6寸高,中间一行写“显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写其生卒年月日和时辰,落款写“孝男某某奉祀”。所写的“主”字上面一点暂不点,留待“点主”人用珠笔点上。点主人通常要请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县等掌握过生杀之权的执法官吏,因避讳其曾在死囚名字上点珠点。点主时,由赞礼人唱词引导,由两位襄点大宾陪同点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笔点上“主”字上面的点。点毕,孝子要脱去孝袍,换上素衣,身披红毡,跪叩致谢,并设宴招待书主、点主和襄点大宾。十、开吊开吊是停灵期内最为隆重的丧礼。开吊日,亲友前来灵前吊祭,称为“吊丧”“吊孝”。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杖期生”(杖,是居丧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称“不杖期”,如嫡子为庶母丧。“夫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于祭台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于祭台下右方,对吊客拱揖答谢。女眷跪伏棺的两旁,吊客吊祭时,便会号啕齐哭。棺前设置拜垫,济南地区有女吊客要先哭后行礼以及男吊客行三叩头或三鞠躬礼的礼俗。开吊日持续时间为一至三天不等。在此期间,设有账房专门负责收受“奠礼”,吊祭者大多送烧纸、锡箔、祭帐等,也有的送挽联、冥洋、冥钞等。40年代后,多改为送现金。开吊期间,丧家会雇用乐班吹奏哀乐,有的还会请和尚、道士嗥经,超度亡魂。十一、温锅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会带上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前往挖好的墓地前煎糕,这一习俗俗称给亡者“温锅”。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意味着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此习俗在解放后逐渐消失。十二、发引发引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环节。出丧分为大丧、小丧。旧时,有专门承办出殡事宜的幡杠行。一般出丧仅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出大丧则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数对仪仗,规模最大的丧礼会有24或32人抬杠,甚至最多有48或64人抬杠的情况,但较为少见。仪仗中有成对的木制涂漆的金瓜、钺斧、朝天镣和雪柳、素色旗帜等,有的仪仗队可摆出一公里地远。发引日晨,丧家及亲友执缔致祭。午时启灵,礼相将盛倒头饭的碗砸碎,谓之“辞灵”,之后由1名有力气的杠夫面朝前背棺,8人在棺左右,1人在棺尾,均双手托棺底,以摔碗为号,10人将棺抬起,丧家男女伏地号啕大哭。抬棺者随着杠夫首领的敲梆为号,齐步抬棺至大门外,将棺放置于大杠架上,罩上棺罩。孝子等哭跪在杠前,长子打“领魂幡”,摔碎一瓦盆(俗称“发引”)后,杠夫开始抬棺前行。大丧的仪仗队排列顺序是:最前面是纸扎的开路鬼和先导神;随后是挽联、雪柳队、花絮队、铭旌亭、影像亭;再后是吹鼓手和嗥经送葬的和尚;再往后是在棺前送葬的男亲友,其中死者的女婿要在孝衣的臂袖上粘一红纸剪的小蝙蝠,并专管沿路撒“买路钱”,男亲友后面是身穿重孝服手拄哀杖的孝子孝孙引棺前进。在棺后是用孝袍兜饼的长子媳和着孝服的众女眷。沿途有亲友摆设的路祭,孝子要跪领叩谢。出丧的队列,出家门先抬棺向西行,绕街过市,再出城抬至墓地下葬。十三、下葬旧时,中上层人家多有自己家族的墓地,亦称林地、祖莹。济南城区人家多请幡杠行的专业人员办理下葬事宜;农村人家则由本村乡亲中的壮年男子办理。济南地区的坟墓多是“窜洞子”罗穴,即先下直(竖)坑,再沿坑底掏一横向洞穴。下葬时,悬棺入直坑,再推棺入横洞穴内,用石板封洞口,坟土堆在直坑上,坟状呈马鬣式。富有人家则用砖石作拱殖墓顶,称“大发殖”。一般人家是用砖石将直坑砌成石匣,下棺后,上口盖条石,坟土堆在石匣上,俗称“金井子”。最简易的是挖一能容棺的直坑,坟土堆在棺上,俗称“直坑子”。掩土时,要由亲族中有地位的人先铲第一锹土,随后众人扬土,堆起坟头,坟前立碑。十四、葬后祭祀下葬三日后,家人持祭品前往墓前拜祭,俗称“圆坟”。自亡故之日起,逢七天便要上坟祭祀,直至五七,其中五七祭祀最为隆重。五七上坟时,必有亡者之女儿哭泣,传说女儿的哭声能打动五殿阎罗,放亡魂过关。此后,再至百日、周年以及每年的清明、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家人都要前往坟前致祭。建国后,虽仍沿袭木棺土葬之丧俗,但繁琐迷信的丧葬仪式逐渐简化。60年代,济南建火化场,火葬开始逐渐推行。一般丧礼流程为,人死后,家人发讣告给亲友,家人臂带黑纱,吊唁者胸前戴小白纸花,赠送花圈,上挂挽联。通常停尸3天,即运送死者至火化场,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告别仪式的时间,会根据死者的家庭情况而定,如果死者家中尚有老人在世,则于上午举行告别仪式,反之则在下午举行。火化后,有的将骨灰盒存放于火化场骨灰堂,有的取回家中或埋至地头田边。近年来,购买墓地埋葬骨灰盒的情况逐渐增多。在办理丧事时,有些人家仍会沿袭叩头报丧、烧纸祭奠亡人等旧的丧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