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安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2025年大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一2024年工作回顾2024年,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地方自主财力增长6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规上服务业行业营业收入增长45%(2)。(一)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常态开展防返贫监测排查,精准落实产业、就业、消费等增收举措,稳定增加脱贫户和监测户收入。全省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庭院经济发展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加快推进盐碱地治理国家试点项目,改善水田项目有效种植面积超95%,新增水田项目全面进场施工,大安灌区二期(一步)工程分标段、逐点位全力推进。新平安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新建高标准农田33.5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186.75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46万亩,整治农田沟渠862公里,粮食产量逐年提升。棚膜种植、畜禽养殖规模稳步壮大,年产5000万穗黏玉米加工项目试运行,禽肉扩能(预制菜)项目主体完工。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人居环境“五化”攻坚,整治“畅返不畅”150公里,改造供水管网320公里;创建“千村美丽村”18个、“百村示范村”2个。(二)项目建设质效双提。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6个。吉电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等“5+3”产业项目序时建设。探索实施全省首例工业用地“先租后让”供应模式,阳光新能源制氢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成功签订租地协议;全省算力规模最大、投资强度最高的九章智算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3天,刷新大安项目建设最快速度。争取增发国债19.58亿元,额度白城第-O获批风电开发指标98万千瓦,鲁固直流70万千瓦外送项目风光部分全部并网,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稳居全省县域第二。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特勤消防站等配套设施建成投运,顺利通过国家C级复核(3),纳入全省“百亿级投资”氢基绿能产业园区。常态开展助企服务,实行“行业部门+属地”跟踪负责制,采取“风火打捆”降低昊安新能用电成本(4),完成吉林成飞厂房供热改造。全年新增4户工业企业升规入统。(三)文旅商贸融合发展。历经五年奋力争创,嫩江湾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白城地区5A景区空白;获评“第三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机车博览园主体完工。S210沿江公路开工建设。成功举办白城市龙舟赛、辽金文化旅游嘉年华、20242025白城大安冰雪季系列活动,辐射带动全域旅游整体升温。序时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汉书、后套木嘎等文物遗址和古树名木保护。结合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发放消费券781万元,拉动汽车、家电等消费6798万元,带动4户商贸企业达限入统。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安广等5个乡镇7所集贸市场改造升级,市区农产品预处理加工中心建成投运,县域商业大数据系统正式上线。嫩江公路大桥年通车量超百万,大安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四)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开展秸秆全域禁烧管控,完成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城区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域内28处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规范化整治。聘请国内权威科研机构编制查干湖(大安片区)综合治理方案,科学确定“分流、分时、分段”治理思路,综合运用“水污分流、排水分时、径流分段”治理措施,强力推动水生态治理。深入实施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绿化廊道86公里、村屯258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投入运行。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序时销号。(五)改革创新活力释放。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精简至5个。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13项重点事项集成办理、203个涉税事项一次性办结。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051户、个转企85户。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责事项清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吉电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列入国家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吉隆沙棘荣获全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昊安新能纳入第二批省级“智改数转”项目库(5),先达食品等3户企业获评白城市“专精特新”企业(6)o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落户大安。(六)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城镇新增就业24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及时足额发放低保、医保等各类补助补贴资金4.86亿元。发放“瀚海励学”奖学金122万元。市区新增一台160蒸吨集中供热燃煤锅炉,连续三年提前供热,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打通新明路、大赍北街2条“断头路”,新增7处小微绿地,幸福游园建成开放,迎宾广场主体完工。体育场焕新升级。工人文化宫竣工投用。市医院“三大中心”建成投运(7)o30家养老餐厅投入运营,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嫩江街等5条城区主干街路实行限时停车,彻底解决群众夜间停车难题。“点对点”招聘高中、职校教师41名。精准把握新高考模式,985、211名校人数和特控线进线人数均创历史新高(8),3名考生考入清华大学。(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积极应对“825”洗儿河庆有段国堤紧急险情,面对全线渗水、多处脱坡的严峻考验,全市党员干部连续奋战H个昼夜,用实际行动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功夺取防汛抢险决定性胜利。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编制应急管理指南,开展“拆窗破网”畅通生命通道、大跨度结构经营性场所、燃气管道“带病运行”等专项整治,动态消除各类风险隐患。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制化,高效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获评“全国组织宣传人民调解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高标准建成南湖、嫩江湾两座警务站,进驻公安“一窗通办”业务,大幅提高社会面治安巡防打击和服务质效,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双提升”。此外,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双拥共建、妇女儿童等项事业均取得长足进步。(八)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常态坚持“第一议题”制度,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守牢意识形态阵地。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按时办结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73件,办复率、满意率均达100%。扎实推进“八五”普法。严格落实基层减负规定,政府文件、会议数量实现“双下降”。坚持“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压减10%;政府隐性债务全部清零。序时推进各级巡视巡察反馈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纵深开展政府系统党纪学习教育,严肃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行政效能不断攀升。各位代表,成绩可喜,成之惟艰。这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辛勤付出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推动大安发展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短板弱项。主要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工业集群效应尚未显现,旅游变现能力相对较弱,产业转型升级还需提速;财政刚性支出逐年增加,实现收支平衡压力极大;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够优质均衡,与群众现实需求还有差距;政府系统少数干部一盯到底劲头减弱,工作作风亟待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管用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二'2025年工作安排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更是大安实现率先突破攻坚之年。市委十六届二十次全会深刻把握市情实际和发展规律,确立“在全省县域中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目标,确定“生态立市、能源强市、商旅活市、农牧富市”科学定位,提出“五大率先突破行动”实施路径(9),这是推动大安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的重要支撑,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前进方向。全市上下要切实强化思想共识、目标共识、战略共识,严格按照市委安排部署,牢记发展必须是、只能是高质量发展,坚决守牢安全底线、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地方政府债务警戒线和统计数据质量线,挺膺担当、狠抓落实,奋力谱写大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24字要求,紧扣白城“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以建设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为抓手,全力推动“五大率先突破行动”落地见效,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走出一条“生态立市、能源强市、商旅活市、农牧富市”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之路,奋力推动大安在全省县域中实现率先突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白城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聚焦粮食安全“首要担当”,全力实施后备耕地资源综合开发率先突破行动,以更大力度抓试点、育良田、保粮安,打造后备耕地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区。一是聚力改地增粮。坚决完成盐碱地国家试点项目,确保改善水田项目全部实现种植,新增水田项目全面完成建设。开展旱田盐碱地改良技术试验,改造盐碱耕地2万亩。依托盐碱地综合利用省级试验项目,建立完善耕地后备资源“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机制。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启动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粮食产量实现新突破。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防“非农化”“非粮化”,守牢耕地红线。二是聚力以水保粮。坚决完成大安灌区二期(一步)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将退水治理工程化投入纳入盐碱地治理综合成本。整治农田沟渠366公里,确保农田排水通畅。统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启动霍林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设计,开建霍安涝区治理工程,推动洗儿河堤防水毁修复和嫩江干流补充治理工程投用,整体提升农业防洪减灾能力。三是聚力科技兴粮。深入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保护性耕作170万亩、水肥一体化70万亩,推行玉米条耕技术50万亩。发挥苏打盐碱地治理研究院“产学研融合”作用,丰富拓展“大安模式”内涵外延。积极争创国家级耐盐碱作物种子繁育基地,落实育种面积2万亩。建成中储粮15万吨仓储和太山、龙沼、新平安3座万吨标准粮仓,保障储粮安全。(二)坚定不移抓好乡村全面振兴,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聚焦农牧富市,全力实施乡村振兴率先突破行动,以更大力度兴产业、提品质、促增收,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区。一是推动农业高质高效。新建标准化棚膜园区2个、大棚500栋;发展黄菇娘、西甜瓜等特色经济作物1.45万亩。继续落实白鹅养殖奖补政策,发挥3个万头肉牛养殖园区“龙头”效应,带动全市畜禽养殖规模持续壮大。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力推动年产5000万穗黏玉米加工、禽肉扩能(预制菜)项目建成投运,兼顾“头部”规模种养和“尾部”精深加工,实现特色优质农畜产品转化增值。二是推动农村宜居宜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百村示范村”创建。常态开展人居环境“五化”攻坚,整治“畅返不畅”140公里,建设“美丽农村路”100公里,改造供水管网80公里,改厕600户。深入实施乡风文明行动,以乡村善治焕发文明新风。三是推动农民富裕富足。聚焦“新生活、新奋斗”目标,扎实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持续巩固“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水平,用好用足光伏收益兜底等扶持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规范“三资”管理,守好村集体“家底”。高效利用衔接资金,巩固提升、盘活调整一批产业项目;继续发展以辣椒种植为主的庭院经济,更好发挥带农效益;启动百村千名“小老板”创业工程,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三)坚定不移抓好现代产业,不断做强高质量发展支撑。聚焦能源强市,全力实施新质产业发展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