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风电基地化发展路径.docx
中国海上风电基地化发展路径一、中国海上风电已进入规模化降本阶段“产业集群”成为破局关键中国海上风电产业起步虽晚,但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截至2022年底,中国海上风电装机累计并网容量达到30.46GW,占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的8.5%;占全球海上风电累计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累计规模的首位。6艮2007中国海上风电正式发展2010中国首个、亚洲首个大型海上风电厂2013完成13个海上风电试探性或示范性项目2014中国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厂并网发电艮2020艮2018艮2016明确享受补贴电价项目2021全容量并网2022年起国家补贴全面推出新并网项目推进新审批海上风电项目竞争性配置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颁布简化开发流程艮2015海上风电装机容量IGW图1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历程然而,规模化发展的速度受补贴影响较大。从2022年开始,中国海上风电项目不再享受国家补贴2,但此时海风并不具备与其他新能源竞争的优势,相关产业链发展尚未成熟,这也缘于海上风电产业是上下游产业链较长的技术密集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而产业集群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大功率、大尺寸机组等部件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聚集众多高水平院校、研究机构或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将直接带动轴承、齿轮箱和大功率发电机等前沿装备技术发展,从而促进相关成本进一步下降。2022年6月,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将海上风电基地集群、深远海风电评价示范、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深度融合发展示范、海上能源岛等作为海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广东、山东、浙江等地也纷纷出台地方补贴,积极开展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基地规划建设,“向海争风”正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蓝色动力”。从国家到地方都将“海风产业集群”模式列为后续主要发展方向。全球来看,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的路径并不新鲜,英国、德国、丹麦等老牌海上风电国家均有运行成熟的“海上风电母港”,丹麦以港口为重点对海上风电产业链进行建设,埃斯比约港(ESbjerg)已成为世界最专业的海上风电港口之一,作为海上风机等设备存放、运输、安装的基地和枢纽,该港吸引了包括西门子、维斯塔斯、东能源公司等在内优秀企业进驻,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降低了海上风电场安装与运输成本,促进了丹麦海上风电运维、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二、中国海风产业集群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顶层设计缺失。各地的招商引资并不注重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导致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关系不完善,投机性建设、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现象突出,无法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升级的良性循环,难以产生集群竞争力的乘数效应3。产业空间规划不够合理。各地普遍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布局,缺少因地制宜的特色,加之近海海上风电规划频繁调整、深远海规划尚未明确,产业园区的商业化机制和市场容量匹配性有待优化。供应链价值链有待均衡。海上风电部分环节产能快速增加,供应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低价竞争态势下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受到阻碍。产业链存在明显短板弱项环节。下游市场仍待发展,如运维市场初步发展,专业运维船舶缺乏,运维市场网络尚未建立健全;与快速发展的机型数量相比,测试检测条件建设仍显不足等。三、探索推动基地化发展模式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为解决上述产业集群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应采用基地化发展模式。海上风电基地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型风电生产基地或风电制造基地,而是涵盖配套服务体系、技术体系、人才体系、信息体系、资本体系的风电产业集群与其他相关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有机共同体。海上风电基地化实施路径包含产业集群化以及海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两方面,不同基础条件的区域应差异化实施推进。基地化发展对于规模化降本有显著作用。一方面,通过海上风电开发、制造、运输、系统安装等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在特定地理位置中联系与合作,形成布局相对集中、在国际具有重要地位、具有集群效应的经济体,构建涵盖“研发设计一体化”、“工艺流程一体化”、“生产交付一体化”、“检验检测一体化”的四位一体产业园,实现土地最集约、工艺路径最短,有效降低产业各环节成本。另一方面海上风电集群产业主体与海工、渔业等其他产业集群主体之间融合形成竞争互利的共生或寄生等关系,扩大海上风电的综合利用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产业共同体,从另一个维度扩大了海风发展市场,为进一步降本提供了空间。储能配套海上风电制造海上风电配套工程装备电化学储能主机发电机、齿轮箱控制系统、变流器轴承叶片;塔筒设计施工运维监理海工船吊装船运维船线缆船输变电装备协同创新网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组织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型人才#产业集群海上风电基地化发展4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模式PowerToX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能源岛渝业养殖14H-养护型、增殖型、休闲型海上能源枢纽独立运营模式支援式模式地下电缆模式联合发展模式图2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化示意图1、海风产业集群实施路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的实施路径既包括集群化的风电装备制造业环节(风电机组、齿轮箱、发电机等)、配套装备制造环节(海工装备、储能、输配电设施等),也要包括配套工程服务业环节(施工作业、一体化运维等),还涵盖技术创新平台、海上风电母港和国际合作体系的元素,实现从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工程服务纵向垂直一体化,不仅能降低制造环节成本,还能推动配套产业、工程服务环节增效降本。具体而言,制造装备的产业集群是指在空间上将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企业集聚起来,通过上下游产业(见图3)的连接融通实现制造装备关键节点的补短锻长。专业工程服务体系包括专业技术服务、施工服务以及运维服务,服务体系的建设可有效提升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建设能力,补齐短板。技术创新网络包括组建海上风电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网络以及基础设施等等,通过创新网络的建设为海上风电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提供内生力。多功能海上风电母港包括专用码头、港机设备和码头腹地,为海上风电施工、运维、出口提供基础保障。国际合作机制的设立为中国海上风电产业走向国际创造条件。图3海上风电制造装备产业链示意图2、海上风电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海上风电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能源岛以及PowertoX三种模式。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是指在海上风电场的空间区域建设养殖网箱或者养殖平台,开展海洋养殖活动,两者的融合发展可有效解决单一海域资源开发模式的瓶颈问题。能源岛主要用于连接远海大型风电机组,其建造相当于建立起一座海上能源枢纽,用于发电、储能及制氢等,以能源岛为中心,辐射式建立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海上风能。面对近海可用海域逐渐缩小、风能密度不如远海的现状,能源岛计划有望成为由近及远的破局关键。海上风电P2X是指使用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丰富的资源(如水)或废物资源(如二氧化碳),来生产清洁燃料和清洁化学品,如绿色氢、氨和合成碳氢化合物。P2X可以在拓展可再生电力消纳场景的同时可帮助多个领域实现脱碳,与电能替代形成互补格局。通过海风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可以补充完善产业集群的配置,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提升能源资源的转化效率,带动廉价清洁电力的高效利用,从而能够降低各融合产业成本。3、不同基础条件下的基地化路径建议不同基础条件的区域基地化实施路径略有差异。风能资源丰富、电力消纳条件好且已形成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重点针对产业薄弱环节进行补链,通过创新协作实现产业升级,进一步强链。风资源丰富、有一定产业基础但电力消纳能力较差的区域在补链强链的基础上,通过海上风电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拓展应用场景,同时可建设海上风电专用港口,辐射周边区域市场,实现延链。而针对风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薄弱且电力消纳不足的区域,需要先引进整机+重点零部件企业进行建链,在此基础上逐步补链强链延链。四、海上风电基地化发展政策建议出台海风顶层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基地化发展方向从中国全国视角统一布局,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做好“三个统筹”。D统筹好各电源中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海上风电大规模高比例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好电力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及供需平衡之间的关系。2)统筹好各沿海省份海上风电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从产业链建设角度,整合全国海上风电产业布局,围绕核心资源,构建产业集群。引导各省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产业建设,重点推动空缺环节的建设以完善产业链。3)统筹海上风电开发与海域规划利用的关系。对风电产业、国土空间规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从陆海统筹、整体性和系统性等角度,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和装机容量规划。针对涉及军事和外交问题的海域,在国家层面给予明确范围,指出哪些区域不能开发,可节省企业在项目前期的大量工作。构建产业集群政策体系,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从产业链的体系完善、企业协同、转型升级入手。1)聚焦全产业链体系,通过节点政策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弱项、强化长板强项。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统筹规划其涉及的材料、设备、工艺等各版块攻关进程和技术发展路径,集中力量单点突破。针对整机等产业链长板,支持优势企业在标准方面的完善和引领能力。2)强化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促进各环节连接融通。有针对性地运用产业链政策工具解决上下游对接中的关键问题,加强信息连接、物理连接和商业连接,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协作,促进全链条循环贯通。3)推动、引导产业链转型和高端化升级。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广、数据共享、绿色产业链整体架构和顶层设计、节能环保执法等多种手段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链向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与此同时,通过风险方案、风险管理评估机制等多措并举提升产业链安全化水平。完善去“国补”后市场机制,促进海风科学合理发展海上风电开发成本高、风险高,“国补”政策全面退出后,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海上风电项目经济性较差,建议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的市场机制和政策,统一资源竞配规则,规范企业竞争行为。1)做好中央补贴取消的承接工作。一方面尽快出台地方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从度电补贴、投资补贴、税收优惠、用地(海)费用等方面尽快出台具体支持措施,为海上风电平价上网搭好桥梁。另一方面签订差价合约,保障企业收益。在建立现货市场的地区,可与企业提前签订带负荷曲线的差价合约,保障企业电价收益,同时也可通过负荷曲线激励企业提高功率预测准确性。2)推动电力市场机制建设。国外已经将市场机制作为推动海上风电发展的关键措施,欧盟的新能源已经全部参与现货市场。中国应加快建立健全电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将新能源全部纳入现货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激励灵活性电源对海上风电进行调节,并引导海上风电企业通过应用储能、制氢等方式优化功率输出。另一方面继续健全海上风电招标机制。将招标机制作为未来海上风电市场主体选择的主要方式,分别从技术、成本及时间限制等方面对企业提出要求,加强招标机制规范化管理,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