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猫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只猫的不同的特点和命运,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考和所要表达的情感。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边作批注,勾画重要语句或段落,理清文章思路,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平等的思考,对弱者的维护,对人性的反思。二、教学过程(一)虚设情境,激趣导入近几日,在猫咪社区里有一本小猫日记火了,原来这本日记的主人公是名家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第三只花白猫。我们一起来瞧瞧这本日记吧!(二)选读文本,初步感知L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小猫记录下来的信息并不是很准确,用2分钟默读第1-14段,快速找出错误信息帮助小猫更正。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回读,不出声,不动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日记一:1925年1月15日天气:阴雨心情:孤单我是一只小小流浪猫,在街巷中四处游荡,在角落里蜷缩求生。听说这条街有户人家养过两次猫,我把我听到的都记录了下来:第一只猫第二只猫来历从隔壁要来的从主人舅舅家带回来的外形纯白的毛色浑身黄色性情天生忧郁未知结局死亡亡失我可真羡慕她们,什么时候我也能被收留,今后有个家呢?【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词句中体会小猫的可爱、有趣,学生概括描写动物的方法,并理清“我”对猫的情感与猫的外貌天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描写动物的时候也可以从外形、动作等方面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观察,抓住其特征落笔;原来我对猫的喜欢程度,取决于猫的外貌和天性。那第三只猫能否得到主人的喜爱呢?2 .这页日记因年代久远而破损了,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第15-34段,用简洁的语言帮助小猫将日记补充完整。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回读,不出声,不动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日记二:1925年4月2日天气:阴心情:绝望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主人一家收留了我,但我,我在邻家屋脊上已是奄奄一息,我回不去我的家了!【参考】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主人一家收留了我,但我性格忧郁,吃得胖胖的,毛也被烧脱好几块,后来被误以为吃掉了女主人心爱的黄鸟,被主人追打后,我在邻家屋脊上已是奄奄一息,我回不去我的家了!【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猫?不好看、忧郁、可怜、不被人喜欢它无法得到主人的喜欢,只是因为它无法决定的外貌和天性。(三)研读文本,剖析人性3 .这时,日记中突然掉落了一张看不清面容的照片,背后写着:爱猫人士。围观的人在三妹、张妈和“我”之间猜测不定,你认为他们三人中谁是爱猫人士呢?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阐述理由。【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文中找依据。三妹:三妹爱猫,爱的是漂亮活泼有趣的猫,她爱猫,但并不是爱一切的猫,她的爱是带有偏见的爱。张妈:张妈爱猫,是无论它是抱来的还是捡来的,好看或丑陋,活泼或忧郁,她都将它们看作平等的生命,给予尊重。她的爱是平等的、尊重的爱。“我”:通过思考"为何'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一问题,教师带领学生品读文本,引导学生发现“我”更难过的原因并不只是冤枉了它,还因为这件事照射出了“我”人性中的恶。但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及时对自己的为人处事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永不”则是“我”毅然绝然的反思,如果“我”不能爱护、尊重弱小的生命,那么,“我”将与过去那个漠视生命的“我”决裂!这时的“我”,又何尝不是一个爱猫人士呢?“我”由痛生爱,这份爱的背后是我对人性的反思、对生命的敬畏。(四)执笔感悟,总结升华4 .这本小猫日记的最后一页是空白的,看过日记的人都纷纷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读了这则关于猫的故事,你又有何感悟?请你也写下来吧。猫的故事告诉我们【预设】学生展示作品【结语】文学即人学,郑振铎先生也曾把文学比作“人生的镜子”,他想借猫这则小说来阐述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审问。看完小猫日记之后,老师也写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读书中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吧!(屏显小诗)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活动如何有效融合的思考近期磨课、观课、议课有感教学目标浮于学生活动表面、教学目标与学生活动脱节是目前大多数初中语文青年教师的课堂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教学目标是课堂学生活动开展的依据,学生活动的开展又能及时反馈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二者相辅相成。要让教学目标在学生活动中有效融合,除了要有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还要有合理、有效的学生活动,更少不了教师对个人在课堂角色中的正确定位。一、制定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学生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目标如若潦草、欠缺,那么学生活动也将难以开展。而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课程标准分析、学习教材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为前提和基础。比如蒋超群老师在主备昆虫记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时,首先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这一内容,再结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学习内容特点和单元学习目标,最后依据对本班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四点:通过了解法布尔的生平经历,感受作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体会作者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怀;通过品读、鉴赏书中的精彩片段,体会本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掌握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奇妙的昆虫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崇尚真知、勇于探究的思维习惯;通过整本书阅读,消除科普作品的隔膜,体会实证严谨的科学精神,启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界的热爱。此教学目标的确立紧密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且此教学目标不仅符合课标、教材、学情的分析,还完整地体现了学生活动的构想。二、开展合理、有效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活动内容、组织方式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与学生活动的融合度。如何开展合理、有效的学生活动,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一堂课中学生活动过多过繁,容易形成课堂热闹的虚假表象,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导致思维训练滞留在表面,最终教学效果不佳。所以,课堂学生活动应做到精简,主要学生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展开。如,张峻辉老师执教我的白鸽,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探秘白鸽形象、梳理作者情感、抒发生命感悟。其中,“梳理作者情感”这一活动时间最长,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总之,学生活动精简,能保证学生活动的充分开展,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与文本展开广泛且真实的对话,从而走向课堂深处。第二,学生活动是以课堂提问为导向的,要使学生活动积极化、开放化,课堂问题的设计就不能过于局限,应为学生构建一个思维活动的空间。如,本人在磨备课猫时,曾将第三个学生活动提问设计为:日记中掉落了一张看不清面容的照片,背后写着:爱猫人士。有三位同学在猜测时起了争执:小语:我觉得这个人不可能是三妹,三妹只是把猫当成玩物。小文:我认为这个人最不可能是文中的“我”,是“我”直接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性结局。小雅:我觉得这个人可能是张妈,因为张妈和第三只猫之间有些相似之处。你更赞同谁的观点呢?请你结合文本阐述或补充理由。此问题不仅有明显的教师预设,还严重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自然学生活动也无法做到开放化。于是,本人将问题设计进行了更改:日记中突然掉落了一张看不清面容的照片,背后写着:爱猫人土。围观的人在三妹、张妈和“我”之间猜测不定,你认为他们三人中谁是爱猫人士呢?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阐述理由。其实,教师还可以将此问题设计得更开放,直接提问“你认为这个人可能是谁呢?"但是基于学情,最终教师为这个问题圈限了一定的范围,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搭建了一个台阶。这也正是我要提出的第三点。第三,课堂问题的设计不能一味追求开放性,如若学生漫无边际地思考探究,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课堂的效率,教学目标则难以完成。教师应基于学情,在学生活动问题设计中适当提供思考框架或思路引导来提高学生活动效率。如:玻老师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提出“假如你是儿时鲁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这一问题,并出示了两点“温馨提示”:请从课文语句中寻找答案;可以关注人、事、景。这两点“温馨提示”就是学生活动的两条浆,助力学生活动之船找准方向,划得更稳,划得更快。再如:张峻辉老师执教我的白鸽时,在“梳理作者情感”这一学生活动中提出问题:“如此美好的四只白鸽、两代白鸽,为什么是我的白鸽”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与白鸽的相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情感变化。”张老师为学生绘制了一条时间轴,给出“我”初见白鸽时“欣喜惊讶”的情感作为示例,并提示学生思考“我对白鸽做了什么?白鸽为我带来了什么”。教师在问题设计中为学生搭建好了思维的阶梯,引导学生自主地层层深入。三、明确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定位新课程倡导合作、交流、提问、实验等学习活动,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把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如何避免教师过分干预学生活动呢?第一,切忌“零碎问答”。教师要善于精简提问,适时引导。即在学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只提少量具有启发性、导向性、示范性的问题。如,玻老师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第一个“初读课文,梳理结构”的学生活动中,玻老师先尊重学生们提出的划分文章结构的不同理由,当学生理由出现偏颇时,适时提出了引导性问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标题中有一个很神奇的表示空间转换的字一一“到”,你认为这个“到”字指向文章哪一段?这一段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很快找到了文章的过渡段并且总结了过渡段的作用,同时也掌握了划分文章结构的方法。第二,切忌“预设痕迹过重”。学生活动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教师不要忽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更不要“无中生有”。如本人在第一次教授猫这篇课文时,学生读到27段,认为“我”之所以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要多,是因为“我”打了这只猫,而授课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回答,只自顾地总结,这是“我”在“恃强凌弱”,可在之前的文本分析中,并未提到过“强者”与“弱者”这两个形象。这是授课教师过分关注个人板书、预设而忽视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体现。第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语文课本只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个载体,我们需要传授的并不是课本上有限的知识,而是要借助课本来使学生举一反三,旁类触通,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活动中帮助学生探究学习规律。如,玻老师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学生活动中渗透了文章层次划分法、默读法、回忆性散文阅读法、关联整本书阅读法,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生活动来领悟学习语文的窍门。综上,教师在课堂学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应当是过程辅助者、思维引导者和方法传授者。总之,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将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与合理、有效的学生活动进行融合,提升课堂效率,凸显素养本位,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