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手机市场发展趋势分析.docx
2024年中国手机市场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手机出货量在历经8年连续增长后,自2017年开始,国内手机市场开始走下坡路,虽在2021年和2023年都有小幅回暖的迹象,但出货量水平相较于巅峰时期依然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2015-2024年中国手机出货量增速及预测2024年,国内手机市场再次出现了回暖的迹象。2024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1.408亿部,同比增长率达到了8.3%,显示出市场的增长态势。分析师预测,2024年全年中国手机预期出货量将达到2.95亿部,同比增长2.08%o2015-2024年中国手机出货量、增速及预测2024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主要厂商现状2024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1.408亿部,同比增长率8.3%,市场呈现增长态势。以下为2024年上半年T0P6厂商市场份额及出货量:TOP6厂商市场份额出货量(万部)1HUAWEI17.56%24732VIVO16.58%23353HONOR15.78%22224OPPO15.70%22115苹果14.56%20506XIAOMI14.22%2003其他厂商5.60%790华为在众多厂商中,华为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上半年出货量为2473万部,同比增长26.56%,华为以17.56%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这一成绩表明华为的市场份额快速恢复,尤其是在2023年8月底回归之后,2024年第一季度的同比增幅超过了100%。华为在4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持续缩小与苹果的差距。Mate60系列持续供不应求,而nova12系列则占据了华为第一季度出货量的三分之一。Vivo2024年上半年,ViVO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位列第二,市场份额达到16.58%,仅次于华为,多款新品的热销,帮助ViVO分别在1000-2000元人民币,3000-4000元人民币和4000-5000元人民币等多个价位段市场份额名列前茅。子品牌iQOO独自占据整体市场份额的5.5%,成为各厂商最成功的子品牌。Honor继续打造系统级Al,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Al功能使用体验。与“雅顾”影像的合作使得新品200系列在2000-3000元人民币市场份额第二;虽然同类型竞品不断增加,X50仍是100o-2000元人民币市场最畅销机型,累计出货量已过千万,帮助HonOr位居该价位段市场份额第三。OPPO继续以15.7%的市场份额位居市场前四。在Al战略下,OPPo努力打造更多面向年轻消费者的精品产品。全新的Reno12系列帮助OPPO在2000-3000元人民币市场份额名列前茅;A3Pro成为100o-2000元人民币市场最畅销的产品之一。ColorOS的及时更新也从软件系统层面有效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Xiaomi国内市场出货量继续稳步提升,出货量同比增长16.5%。随着第一辆新能源车Su7的成功,带给了XiaOnIi手机更多的关注。硬件配置和价格依然是Xiaomi最吸引消费者的优势,“人车家”生态的建立完善也成为更有效维护留存用户的护城河。苹果iPhone手机2024年第二季度出货量下降3.1%,在中国市场销量排名跌出前五。2024年上半年,苹果iPhone出货排名退至第六,市场份额占比14.56%,同比下降2%左右。苹果近年来确实一直被诟病创新有限,并且在一些创新趋势上也趋于落后。比如折叠屏手机,几乎所有的主流安卓手机厂商均已布局,而苹果却迟迟未有实质性进展;再比如国产手机厂商们比拼的AI大模型,苹果也动作缓慢。折叠屏手机市场延续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Q2,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保持三位数同比增长幅度,出货量达257万台。随着更多厂商新一代折叠屏产品的发布,及Honor和Xiaomi等厂商新折叠屏产品线的增加,预计下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仍会快速增长,发展情况好于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2023Q2-2024Q2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及增长率2024年Q2,Huawei以41.7%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第一;XFOId3系列在解决了折叠屏手机的多个痛点以后获得市场认可,帮助vivo上升到第二位,份额达23.1%;虽然热销产品MagicV2即将换代,但新产品线MagiCFIiP帮助Honor在二季度位居第三,份额20.9%,竖折市场成为第二;OPPO获得8.4%的市场份额,排在第四,其中在竖折市场份额位居第三;Samsung排名第五,占据3.0%的市场份额。中国析普屏手机主要厂商市场份欲CIB分析中国手机市场发展趋势分析2024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回暖,同比增长8.3%,表现高于预期,反弹势头良好。但是对于2024年下半年以及2025年的市场发展不能过于乐观。当前国内经济大环境低迷以及消费信心不足,2023年下半年中国手机市场的开始恢复使得同比出货量增高,意味着2024年下半年市场相比上半年出现反弹可能性不大。成本上涨的压力也会给厂商带来更多挑战。AI短时间内难以成为消费者换机的主动力。而性能、影像、外观、续航以及价格等依旧是消费者选择手机的主要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