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热身活动有效性的对照研究 论文.docx
-
资源ID:1833212
资源大小:14.7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体育课热身活动有效性的对照研究 论文.docx
小学体育课热身活动有效性的对照研究摘要:小学体育课热身活动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重要前提,经过充分的热身,学生的身体机能被唤醒,对防止运动损伤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传统和新式热身活动相对照表现出的不同效果,探究了不同热身活动方式下学生的具体表现,就如何提高热身活动有效性提出了对策。关键词:小学体育,热身活动,有效性一、背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二条提出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而如何激发运动兴趣在小学体育课中尤为重要,这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中学生有区别。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故小学体育教师应结合学校学生、师资、场地等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工作计划,为促进学生多方面、多样化发展而努力。受场地条件、学校教学氛围、教师自身认识等各种原因影响,当前小学体育课教学时,体育教师常采用慢跑、徒手操等作为热身活动,这些常规热身活动比较单一且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经常表现出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教师再三要求学生热身时做到认真、标准,很多学生仍然态度不端正,动作不到位,热身不充分,导致练习技术动作时发生拉伤、扭伤等情况。而且重复这些简单的热身活动,师生互动太少,生生互动也不够,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导致体育课热身活动效率不高,有效性不强,不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让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的作用,从而影响整堂体育课的效率,这也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的学习,发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思想不相符。所以,开展关于小学体育课堂热身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1 .传统热身活动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的准备部分,很多教师会套用固定的模式:先整队,接着让学生围操场慢跑,跑完后成四列横队做活动关节的热身操。这个模式虽然符合运动规律,但一成不变的跑步方式和千篇一律的热身操往往让各年级学生产生厌倦,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厌烦,这类以慢跑、队列队形或原地徒手操等单一、公式化内容为主的热身活动可以称为传统热身活动。传统热身活动方式表现为内容单一,各动作间无连贯性,活动和活动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强,与主教材关联性不高。用传统热身活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对于课前热身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且热身内容不够新颖,课堂教学和准备活动是分散的,没有太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游戏,课堂氛围调动不起来,在创新方面严重不足,致使学生对体育课感到枯燥无味,厌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2 .新式热身活动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充分利用场地,设计一些互动性强,以趣味性游戏、情景化练习为主,与主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热身活动内容,这类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的热身活动可以称为新式热身活动。新式热身活动具体表现为教师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由授课者变为促进者,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去质疑、合作、探究。新式热身活动常配合动感的、节奏感强的音乐,以器械操、体操、游戏等内容.来迅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其达到兴奋状态.使学生欢快地参与到热身当中.从而获得良好的热身效果。用新式热身活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常联系主教材和教学目标创编出与学生年龄、身体机能等特征相符合的体育游戏,并突出编排的创造性,设计半开放式或开放式热身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每个年级选取两个实验对象作对照,一个采用传统热身活动,另一个采用新式热身活动,共六个年级589名学生参与研究,一年级102人,二年级95人,三年级90人,四年级100人,五年级Iol人,六年级Iol人。2 .方法(1)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并制定调查问卷(单项选择,共10题),并采用分层抽样法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各年级任选一个班),了解学生喜爱的热身活动方式,为开展课题研究,评价课题的研究成效提供定量分析数据。(2)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通过“实践+反思+总结”的教学实践研究,即课题组召开研讨会,根据现有情况整理一套新式热身活动内容和一套传统热身活动内容,打印后供体育教师上随堂课使用,在各年级选取两个班,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热身活动,以实践的方式检验两种热身活动的效果,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氛围并记录心率数据,分析心率数据,形成分析报告,体育教师上随堂课检验分析成果,总结经验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形成文字反思、总结。课题组讨论总结两种热身活动内容,归纳、融合汇总形成理论研究成果。(3)文献资料法:通过已有的教学理念和网站资源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课热身活动有效性的经验和动态,收集整理适合小学生的热身活动内容,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3 .观察指标记录各年级两个实验班级(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不同热身活动方式运动后的心率数据,进行比较,心率高的组运动强度更高,即热身效果更好。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用Excel和SPSS26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来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的表述形式为:平均数士标准差(Mean±SD)。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1-2年级组、3-4年级组和5-6年级组,新式热身组学生心率都在热身活动后明显高于传统热身组学生(P<0.05)o三、结果L相比单一、枯燥的热身活动方式,学生更喜爱互动性强的、有适当对抗的、有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伴奏的、分组人数在两人及以上的、有情境的热身活动方式,且当热身活动满足以上条件时,学生的心率明显高于单一、枯燥热身活动方式。如当我安排学生绕操场慢跑或做徒手操练习时,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无奈、不耐烦等消极情绪,即使我反复强调,严厉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依然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当我组织学生绕体操垫随着音乐进行抢凳子游戏时,不用我强调积极性,学生们迅速表现的活跃和兴奋,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从心率上看,运动效果明显高于慢跑和徒手操;2 .水平一学生更喜爱简单的,互动性强,有情境的,趣味性强的、两人以上的热身活动内容,水平二、水平三学生更喜爱有适当对抗的、两人及以下的、有挑战性的热身活动内容,每个水平段学生、每个班级学生对热身活动的喜爱都有不同,固定、单一的热身内容极易引起学生的排斥,热身活动也易流于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变换热身活动内容,提高热身活动效率。当我持续三节课用同一种新式热身活动“钻山洞”在二年级二班进行教学时,学生在第三节课表现出的新鲜感和参与度远不如第一节课,甚至有学生抱怨怎么又是“钻山洞”游戏。而在我改变“钻山洞”的游戏规则,将多人一组改为两人一组,并且由原地改为折返形式时,学生又表现出期待和兴奋,参与度有较大提升;3 .单向热身活动互动性不强,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的欲望,达不到热身需要的运动强度。设计热身活动内容时要考虑灵活性,让热身活动内容更具多元化,从场地、器材、音乐、规则角度出发,甚至可以开放热身活动内容安排,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加强师生互动。在进行随堂课教学时,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我通过变换器材种类、场地大小、音乐风格和游戏规则让学生不断有新鲜感,且对体育课有更多的期待和好奇,例如在教前滚翻时,我让学生结合推手游戏的规则进行热身活动内容创编,一堂课上学生给出了3种不同的玩法。又如在高年级教武术操时,我让学生6人一组自己选择Tabata热身的动作和队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4 .学生的喜好可以作为设计热身活动内容的重要依据,结合学生喜爱的热身活动内容围绕主教材进行设计可以提高热身活动效果,例如学生喜爱篮球,而课的内容是足球,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持球跟音乐做球操,也可以在球操中融入守门员的扑球动作(类似篮球的抢篮板球),提高学生的练习热度。5 .从课题研究中随堂课教学及课后访谈可得出,热身活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更能引发学生共鸣,学生也更易理解动作。如扮演角色跑游戏中,一至三年级学生更喜欢模仿动物或动漫人物,而四至六年级学生则对模仿体育明星更感兴趣。四、讨论L新式热身活动的热身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热身活动体现在它突出了创新性和学生主体性,小学生好奇心强且想象力丰富,固定的、单一的思维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多元的、开放的新式热身活动更具创新性,也能给他们更多参与感;6 .不同教师运用同种热身活动方式的效果不同,说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会影响课题研究的准确性,所以体育教师尤其青年教师要提高学习力,紧跟课程改革的潮流,加强教学教研的硬实力;7 .热身活动有效性该如何去界定,是达到活动肢体、激发学生神经兴奋性的目的就可以,还是考虑要使用一些模仿性、诱导性的动作,为运动技能的学习做铺垫?8 .气候、季节、气温差异也会影响热身活动的效果,甚至会有安全隐患,在研究过程中应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因素,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参考文献倪云雅:小学低年级体育课趣味热身活动拓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9(05):48.2全向东:浅谈如何提高体育课前热身活动的效率J.学周刊,2016(22):197-198.3郑雨:体育课前热身的趣味化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09):41-42.4万如根: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热身部分的探讨J.考试周刊,2008(26):166-167.5王兴法:新课改理念下中学体育课热身活动的探究J.现代教育,2013(Z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