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社情.docx
国情社情第一篇国情社情与时政常识国情社情是考试大纲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包括内容较广,是一个综合体。从近几年公考真题来看,其主要包括我国的资源能源、人口与民族、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成果等方面的知识。时政是公考的重要内容,包括当前的一些重要时事、D和国家的最新思想政策等。我们在本篇中的考点指津部分,总结了重要的国情社情知识和时政热点。习题部分根据习题难易分为深度自测习题和专项提高精练,考生通过做题,可以循序渐进的提高答题水平。专项一国情社情考点指津1 .我国的地势、地形和气候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 我国的主要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 ZG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ZG有四大盆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塔里木盆地、准嘎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是ZG地势最低的盆地。ZG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为我国的五大湖泊,其中江西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青海湖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西藏纳木错为海拔最高的咸水湖,青海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 长江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雪灾、冻雨。 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IV级(一般)、III级(较重)、11级(严重)、I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2 .我国的能源与资源 我国能源资源特点: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我国能源资源结构是以煤为主(75.2%),水力居次(22.4%),油气为辅4%)o各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目前我国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我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约在80220千卡厘米2。其中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能资源特别丰富。 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看,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一一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带。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我国风能的分布,一般地说,北方多于南方,从海边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从时间来说,冬春两季风力普遍大于夏秋两季。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1)±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人均占有数量较少。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十二五”规划指出,应坚持走ZG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0位之后,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O 我国的三大林区:最大的林区是东北林区、第二大的林区是西南林区、其次是东南林区。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面较广,全国2300多个县市中1458个有煤炭储存,但90%的储量分布在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占到全国总量的63.5%,山西省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3o从东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仅占15%。 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东北、华北(包括山东)和西北,共占全国探明储量的86%,集中程度高于煤炭。储量最大的省区是黑龙江(占全国31.8%)、山东(18.6%)、辽宁(12.7%)和京津冀(12.7%),其次是新疆(8.1%)、河南(4.4%)等。 我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举世闻名的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山,稀土储量几乎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轻稀土为主)。专项二时政常识 考点指津1 .时事热点 2011年3月10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吴邦国委员长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吴邦国宣布,ZG特色SHZYfaIV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SH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吴邦国强调,ZG特色SHZYfalv体系的形成,是我国SHZY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当代ZG,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SH公平正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SH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SH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SH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SH又好又快发展。经gwy同意,国家发改委2010年12月1日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截至2010年12月,gwy已经批准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SH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SH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5月24日,gwy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六带”,即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2 .ZG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ZG周边外交的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ZG同不丹国迄今未建交,但两国关系一直友好。 2005年,ZG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他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ZG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主张。3 .文化建设2010年,“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第一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孔子学院成为我国“软实力”最亮品牌。2010年ZG在全球建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SHZY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4.民族关系 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当前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