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加快推进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残疾人为中心、弱有所扶的原则为立场,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建立完善残疾人全生命周期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石油科技之城、活力宜居之地、教育满意之区、吕剧文化之乡作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L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推动、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为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不断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残疾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着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3 .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残联组织改革和服务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残疾人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服务项目、方法和机制创新,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4 .坚持争先创优。立足新发展阶段更新理念,积极争当高水平现代化强区建设的排头兵,争做抓落实的实干者,推动各项残疾人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努力绘制全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5 .坚持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充分发挥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6 .坚持精准服务。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进工作方式,优化流程再造,逐步实现残疾人业务网上办、掌上办,形成实时化、常态化残疾人工作服务新机制,为残疾人提供精准、便捷、贴心的服务。(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覆盖、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明显得到改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工作蓬勃发展。残疾人服务网络更加优化,残疾人精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更加广泛,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念深入人心。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更加精准。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专栏1“十五五”残疾人事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20年2025年雇性L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100100五期性2.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100100英束性3.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100100英束性4.残疾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6>98五期性5.残疾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99而期性6.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90>95英束性7.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95>98英束性8.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7>99五期性9.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人>400而数(人/次)期性10.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数(户)>300英束性11.镇(街道)残疾人服务机构设置覆盖率()100英束性二、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一)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和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1 .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5年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时纳入监测帮扶范围,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对残疾人的关爱服务。加强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常态化帮扶,坚持开发式帮扶,加大精准培训、就业力度,增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内生动力。(牵头部门:区乡村振兴局;参与部门:区民政局、区残联)2 .加强残疾人兜底保障。对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中的残疾人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强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及时解决残疾人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对重度残疾人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将城镇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城镇基本住房保障制度范围,将残疾人居住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纳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一并规划实施,不断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稳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强化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衔接,减轻困难残疾人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牵头部门:区民政局、区残联;参与部门: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医疗保障局)3 .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残疾人信息消费优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等政策。加强残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残疾儿童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针对农村重度、特困残疾人家庭和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积极推进残疾人生活用水、电、气、暖等费用减免补贴政策。落实伤残军人和伤残民警抚恤优待。(牵头部门:区残联;参与部门: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公安分局、区教育局)4 .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符合政策的困难重度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残疾人、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对依法参加失业保险且符合领取条件的失业残疾人,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或失业补助金。将严重精神障碍纳入职工、居民医保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继续为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落实重度残疾人可以提前5年领取养老金政策。(牵头部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医疗保障局;参与部门:区残联、公安分局)5 .加快发展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与儿童、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资源共享。推行无法互相照料的老年人和成年残疾子女共同入住残疾人照护服务机构。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充分发挥“如康家园”服务功能,逐步扩大托养照护覆盖面。加强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照护,最大限度保护残疾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头部门:区残联;参与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区民政局、区应急管理局)6 .提高基层残疾人服务能力。加强和改善残疾人服务,加快补上农村残疾人医疗、康复、教育、社会保障、残疾预防和重度残疾人照护等服务短板。所有镇(街道)和有条件的社区普遍建立“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文化体育、志愿助残等服务。实施“残疾人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将残疾人公共服务纳入城镇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村(社区)将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走访探视、社区照顾、邻里互助等服务。为特殊困难残疾人提供上门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服务,真正让残疾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牵头部门:区残联;参与部门:区民政局、区乡村振兴局、区社区建设服务中心)专栏2残疾人社会保障项目“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综合服务平台以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聚焦16周岁以上困难且有需求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群体,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残疾人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心理疏导、交流互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采用“平台+服务”的形式,汇集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常态化的基本服务。最低生活保障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中的残疾人,经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残疾人信息消费优惠对残疾人使用语音、流量、宽带等信息消费套餐给予半价以上优惠,减免残疾人使用助残公益类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流量资费。困难残疾人走访探视服务村(社区)委员会和残疾人协会对困难残疾人开展经常性走访探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协助解决。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重度残疾人数量和服务需求较多的镇(街道)可建立集中照护服务机构;有条件的村(社区)依托公共服务设施,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或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照护服务。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托养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托养养老机构、福利设施、医疗机构、农村集体闲置资源等,建立健全以居家照料服务为基础,社区镇(街道)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机构照护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残疾人社会工作和家庭支持服务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为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让更多残疾人有“朋友圈”。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心理辅导和康复、教育等专业指导。逐步在残疾人服务机构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困难残疾人危急救助对因疫情防控在家隔离的残疾人,落实帮包联系人,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必要帮助。因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村(居)委员会或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护措施。(二)优化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1 .重视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残疾预防行动,推动残疾预防纳入各领域规划部署,完善残疾预防服务网络,提升全社会残疾风险综合防控能力。加强婚前、孕前、围孕期保健,做好产前筛查、诊断工作,加强0-6岁儿童残疾早期筛查,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强化防盲治盲、防聋治聋工作,实施相关疾病预防干预措施,减少重大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疾病致残。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减少老年人跌倒和儿童意外伤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提高饮用水和空气污染治理干预能力。结合“残疾预防日”“爱眼日”“爱耳日”等节日广泛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意识。(牵头部门:区残联;参与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公安分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民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妇联)2 .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供给质量。开展康复服务规范化提升行动,推进残疾预防、筛查诊断、康复医疗、康教融合等全链条一体化抢救性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定点康复机构专业化、系统化、精准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服务,常态化开展残疾人健康状况评估调查。稳步提升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为残疾人就近就便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康复护理等个性化服务。积极做好中途致残者的心理疏导、专业干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