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建设美丽海湾的主题主线,统筹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风险防控、应对气候变化,健全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推进国家海洋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样板”。(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沿海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加强系统治理。坚持“陆海统筹、以海定陆”的原则,强化“陆”与“海”的全盘谋划和有机联系,统筹陆域和海域污染防治工作,强化从源头至末端的全链条治理,构建陆地到海洋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施策。聚焦突出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以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保护修复典型生态系统、提高社会公众获得感为核心,着眼长远规划,坚持标本兼治,科学精准施策,确保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风险防范等各项工作落在实处、抓出成效。坚持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舆论引导,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引导、动员和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凝聚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强化社会监督,构建全民行动格局。(三)目标指标“十五五”时期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海湾水环境污染和岸滩、海漂垃圾污染得到有效解决,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不低于96.2%,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实效。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境得到有效恢复,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7%,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面积不少于120公顷。公众亲海需求得到满足。亲海空间环境质量和公益服务品质明显改善,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基本建成1个国家级“美丽海湾”-套子湾,3个省级“美丽海湾”-龙口岸段、庙岛群岛海域、四十里湾。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能力显著提升,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不断健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初步构建。表1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主要指标号指标指标类别现状值2030年洋环境质量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约束性96.1*96.2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消除劣V类水质比例(%)预期性100100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预期性100'1洋生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约束性3737态质量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面积(公顷)预期性三120海环境品质基本建成“美丽海湾”数量(个)预期性24注:1.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现状值为“十四五”平均值。展望2035年,沿海地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提升,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海湾基本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海洋生态环境风险得以有效控制,人民群众临海亲海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美丽海洋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二、坚持精准治污,建设清洁海洋以近岸海湾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治污,分区分类实施陆海污染源头治理,减少污染入海通量,推动重点入海河流总氮控制,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一)深化陆源入海污染治理强化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与规范管理。开展入海排污口溯源分析,完成排污口分类、命名、编码和标志牌树立等工作。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要求,编制整治工作方案,系统开展入海排污口综合整治。以近岸海域劣四类水质分布区为重点,健全“近岸水体-入海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广海水养殖升级改造示范工程、入海河流生态达标、海水养殖升级改造等5项排污口整治示范工程。2026年年底前,完成工业企业、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污口整治任务;2023年年底前,完成全部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加强入海排污口设置备案管理,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监管体系,建立市级入海排污口监管平台。2030年年底前,基本建立责任清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入海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等参与,各区市政府、管委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区市政府、管委负责落实,不再列出)专栏1入海排污口整治示范工程L海水养殖升级改造示范工程:在莱州市、龙口市等区市选择典型工厂化海水养殖企业,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和安装在线监控设备,提升养殖尾水处理能力和监控能力。在莱州市、莱阳市等区市选择典型集中连片海水养殖池塘开展升级改造示范工程。重点围绕优化池塘养殖方式、推行池塘尾水集中连片治理、实施养殖尾水排放监控等方面开展示范。2 .入海河流生态达标示范工程:选择龙口市泳汶河、黄水河等入海河流,通过沿岸排海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或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将再生水补充到入海河流,增加河流生态基流,解决长年断流问题,改善河流沿岸生态环境。3 .沿海农村生活排污整治示范工程:在莱州市选择典型区域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排污整治示范工程。通过对农村生活污水归并集中收集、截污纳管收集、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措施,杜绝农村生活污水散乱无序排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4 .城市雨污排口整治示范工程:选择典型雨污排口开展整治示范,重点通过雨污分流改造、截污纳管、排污口通道清淤等措施,消灭不规范排污,防范汛期降雨造成的“临时”排污。同时,开展污水处理厂规范化管理、扩能和中水回用改造,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处理率。5.莱州湾滨、盐联产排口整治示范工程:选取莱州市土山镇澳、盐联产区域开展整治示范。重点通过规范澳、盐联产废水排放监管等措施,解决澳、盐联产废水影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推进入海河流断面水质持续改善。以莱州市沿湾区域、丁字湾等四类或劣四类海水集中分布区域为重点,加强界河、五龙河等入海河流水质综合治理,强化沿海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实施人工湿地净化和生态扩容工程,推进河流入海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巩固深化入海河流省控及以上断面消除劣V类水质成效。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规划与建设,加快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入海。2030年年底前,入海河流省控及以上断面全面消劣。(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参与)推动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对总氮浓度高于6.5mgL的入海河流,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来源排查,加强汇水范围内总氮污染控制。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总氮控制(削减)方案,完成涉氮重点行业总氮超标整治和污染控制。对莱州湾、丁字湾沿湾污染通量较大的国控入海河流及总氮浓度偏高的入海河流,深入实施流域范围内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行动,2030年年底前,主要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实现负增长。(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城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参与)专栏2重点河流综合整治工程L界河:加快扩建招远金都污水处理厂,实施温泉路、工业一路、环山路等污水管网配套完善工程,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实施界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升改造工程,持续对界河相关河段底泥进行治理,改善河道水质,构建良性生态廊道。2.五龙河:实施莱阳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莱阳市食品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排入白龙河(支流)和五龙河,增加生态补水,提升河道水质。实施莱阳市白龙河生态修复及再生水资源生态纽联循环利用工程等一批五龙河支流水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栖霞蛆河、清水河等五龙河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推进莱阳市沐浴水库水源涵养及多功能湿地梯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改善流域水生态功能和环境。全面加强陆源污染控制。开展沿海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快雨污管网建设改造。2030年年底前,新建改造修复城区污水管网79公里,改造城区雨污合流管网170公里左右,基本消除城市管网空白区和生活污水直排口,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7万吨/日以上。2030年年底前,全面消除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到55%以上。在莱州湾、丁字湾沿岸等种植业较为集中区域,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和增施有机肥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到2030年完成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37.2万亩,化肥施用量较2030年下降6%左右。2030年底前,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平稳、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化学农药使用量较2030年下降10%左右。在莱州市、莱阳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督促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建粪污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行,规范规模以下养殖主体粪污收集处理,引导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2022年年底前,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2030年年底前,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推进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退城入园,提高工业园区集聚水平,指导工业园区对污水实施科学收集、分类处理,梯级循环利用工业废水。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引进“环保管家”服务,提供定制化、全产业链的第三方环保服务,实现园区污水精细化、专业化管理。(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二)防治陆海衔接区域入海污染以陆海衔接区入海污染控制为重点,强化分类整治,实施港口船舶污染综合整治,持续推进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实施港口船舶污染综合整治。落实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及联合监管制度,推进沿海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实现船、港、城之间污染物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2030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全部落实“一港一策”的污染防治措施,实现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置率达100吼推进渔港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完善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加强含油污水、洗舱水、生活污水和垃圾、渔业垃圾等清理整治,强化渔港污染防治监督。全面摸清渔船集中停泊点和自然港湾,建立台账,分批次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全覆盖。2030年年底前,所有渔港和渔船集中停泊点、自然港湾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置率达到100吼建立健全渔港环境监测评价制度,每年从三级及以下渔港中抽取不低于20%的比例开展环境监测评价。(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海事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参与)加强船舶修造(拆解)企业污染防治。建立岸边造船厂、修船厂环境保护监管台账,开展船舶修造(拆解)作业污染防治专项治理,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污染物防治设施,杜绝污染物直排入海。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应分别建立监管台账,推动拆船作业活动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规范船舶水上拆解行为,禁止冲滩拆解。持续清理整顿无手续、无资质、无治污设施的“三无”企业。(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海事局等参与)推进海洋垃圾污染防治。落实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