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依据市”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是全县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需求,我县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精准施策,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教育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一)教育公平充分彰显。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0%,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占比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2%o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我县创建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二)"五育并举"实现突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深化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化配置。系统开展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三)教育质量有效提升。学前教育普惠优质水平显著提高,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处于全省前列,特殊教育短板补齐补牢,职教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四)改革发展迸发活力。围绕教育均衡、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推动教育转型升级和内涵发展。我县创建成为省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县",全面开启人工智能教育新局面。全面完成"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入实施县管校聘,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一次办好"得到全面落实。全面完成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依法治教水平显著提升。(五)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科毕业生1.1万人,平均每年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近1500名、培训城乡劳动力2000余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表1县"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情况项目名称2015年2030年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100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万人)4.87994.4968义务教育巩固率(%)100100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100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99.0199.99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万人)1.44821.4259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1.04640.9269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0.40180.4990高等教育在校生(万人)0.39220.8536教育财政投入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亿元)10.2511.74二、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的发展环境和形势,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要求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更加追求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人文化的学习环境、更有温度的教育服务和泛在灵活的学习体验,促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重要性在新发展阶段更为凸显。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优质教育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二)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紧迫态势,要求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显著增强。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正进入实现重大突破的窗口期,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对高校支撑创新策源、促进技术进步的需要更为迫切。要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三)人口发展的变化形势,要求教育资源配置要超前谋划主动适应。全县各学龄段人口规模持续增加,学龄人口区域分布呈现较大差异;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攀升,老年教育供给压力加大;就业人口与外来人口保持较大规模,从业人员对学历提升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提出多样化需求。要积极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优化终身学习服务供给。(四)新技术广泛加速深化应用,要求教育发展模式实现创新变革。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向各领域全面渗入,极大改变了传统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迫切要求对教育评价模式、传统教育边界、教学组织形式、知识获取方式、教师角色定位等进行深刻变革。要主动融入技术变革,抢抓新机遇,加快推进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完善,积极适应未来教育发展新趋势。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立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战略高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立德树人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把握未来的能力,集聚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势,提高教育社会服务能级和贡献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打造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之城幸福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创新引领。(二)发展重点。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好夯实学生文化基础,深度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坚持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职责,以标准化、均等化为重要抓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3 .坚持需求导向,加快结构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服务和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创新发展,增强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就业创业能力。4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健全完善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5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重点突破。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聚焦影响全县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启动实施一批教育重点工程项目,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6 .坚持依法治教,保障健康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依法维护人民受教育权益,维护教育领域公平正义,保障教育秩序。7 .坚持教育评价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引导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作用,健全完善科学合理、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机制,推进教育领域"破五唯",引领和促进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优化、提质增效,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三)工作目标。到2030年年底,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治理效能明显提升,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社会建设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1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健全,育人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完善,铸魂育人机制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爰党爰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法治精神、生态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2 .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100%。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4年。3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城乡、校际间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切实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巩固提升中小学大班额化解成果,有效应对义务教育入学高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服务得到更好满足。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服务全民的教育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更加完善。4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保教质量明显提高。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开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理顺科技职业学院办学体制,培植特色骨干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核心素养、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素质、公民意识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5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机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和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优化,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6 .依法治教全面推进。形成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教育制度体系,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社会间新型关系,现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教育督导制度更加完善。7 .服务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教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县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局。8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各负其责、协同治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建立高效协调的分级统筹机制,形成完善的财政保障体制和高水平的师资保障体系。建立分学段、分类别、全覆盖的教育标准体系,以教育评价有效引领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实现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有力带动和促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优化民办教育发展机制,规范和支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表2县"十五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名称属性2030年2030年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约束性1001002义务教育巩固率(%)1001003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100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预期性97.20985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良好率(%)29.41366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72.9475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全面发展育人体系(一)深化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内容框架,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深化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改革,健全大中小幼纵向衔接、课内课外和网上网下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