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更好推动“十五五”时期全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强市建设重大突破,根据国家“十五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市服务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等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四五”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视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获中国旅游影响力自驾游目的地、中国十佳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030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年度夜游城市等多项称号。L精品艺术创作生产成果丰硕围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实施繁荣舞台艺术“双演”、“我们的节日4+N”创作演出机制,培育创作主体,推进艺术创作,讲好故事,传播声音。培育发展市县专业文艺院团10个、“一馆五团”高水平社会文艺团队5个、民间文艺团队2735支。新创复排京剧解放戚继光、吕剧社区书记西海地下医院等55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京剧解放入选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进入保利院线10城市巡演,9件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电影党员登记表入选全国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优秀影片、获省“文艺精品工程”奖,货郎小小俊翠花入选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参演作品名单、是全省三个入选作品之一和唯一的地市级入选作品,莱州蓝关戏四知太守入选全国203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地方戏曲展演。培育打造“写生”品牌,近百件美术作品在省级以上各类美展中入选和获奖。2 .公共文旅服务效能稳步提升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获评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9个区市获评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全市共有14家文化馆、15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35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家公共图书馆、31家城市书房,37个博物馆(纪念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536个省定、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服务中心100%达标。制定实施市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等级划分及评定规范市旅游公共服务中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及空间设计导则,建设旅游咨询集散中心31处,布设旅游信息岛91处、旅游交通标识牌240处;新改建旅游厕所780多座,数量居全省前列。2030年,入选“好客云游齐鲁”智慧文旅试点城市。2030年,在全省率先上线市级公共文旅服务平台“文旅云”,实现文旅服务“一分钟”随心享。创新举办市民文化节,每年常态开展“春、夏、秋、冬”四大篇章主题活动100OO余场,建立实施群众文旅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五送六进”“三关四爱”等服务机制,推出“艺术公益美育”“文化大讲堂”“文化星期五”等特色服务品牌,打造“市民节日”。深入开展“结对子种文化”工程,全市文化馆、图书馆专业人员、文化志愿者与基层结成帮扶对子5000余支,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万余人。建立了文化志愿者工作站150多个,发展文化志愿者2万多名。3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充分放大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优势,扎实推进文物非遗活化传承,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探索“路径”。市政府成立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建立“市、县、镇、村、单位四级责任、五级保护”体系,织密织牢文物保护网络。坚守“考古前置”底线,对基本建设用地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聚焦重大项目考古探索了“超前谋划、考古先行、跟进研究”的文物整体保护、连片利用的“路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共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962处,其中核定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105处、市级150处、县级196处);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门方案,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全市列入文物保护目录的抗战遗址170处,每年投入抗战遗址保护资金1000余万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共普查登录可移动文物10.9万件(套),其中馆藏三级以上文物12364件(套)。完善非遗保护名录,建立起“保护中心+传承基地+传承人”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推动非遗保护长效发展。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群体性保护模式”获评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38项、市级129项,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市登记备案的各类博物馆3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2家,非国有博物馆15家,成立了市博物馆联盟,每年开展各类文物展览、公教活动3000余场,接待观众百万人次。4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文化、旅游机构改革,组建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市委、市政府将文化旅游业列为全市八大主导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发展,成立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出台加快文旅产业发展、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文旅消费、支持五星级酒店建设等系列支持意见,文化旅游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扩大内需新引擎和改善民生新途径。203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1.4亿元,全市接待游客5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624.4亿元,均居全省前列。“十四五”末,全市拥有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0处,成为北方最大的旅游度假区集群;文旅、长岛旅游集团等旅游大企业集团8家,A级景区76家,其中5A级2家;旅行社251家,其中A级旅行社62家;星级饭店69家,其中五星级酒店6家、居全省第二位,开发区国际品牌度假酒店群集聚了希尔顿、喜来登、万豪等10多家酒店,实现了品牌片区集群发展新突破;星级渔(农)家乐811家,精品民宿60多家;打造“好礼”旅游商品品牌,形成了8大系列2万多种特色旅游商品,7件作品荣获中国品牌旅游商品金奖。全域旅游纵深推进,中心城区芝景仙境朝阳街所城里主街开街、成为文旅新地标,岭胴胜境文旅项目奠基,滨海一带管理运营体制改革基本完成,蓬长一体化迈出新步伐,蓬莱区获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五年来,累计完成旅游项目投资过1000亿元,张裕葡萄酒小镇、蓬莱欧乐堡等30多个项目已投入运营,芝景仙境、海上世界等85个重点文旅项目全面起势。连续四年举办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累计发放惠民消费券4650万元,推出文旅惠民产品1.2万余项,间接带动文旅消费22亿元,2030年成功创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5 .城市文旅营销推介多元发力“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仙境海岸鲜美”城市旅游品牌新形象,经过系统持续地解读、普及、宣贯、营销,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五年来,举办中英当代艺术双年展、中韩国际美术书法交流展、胶东民间窗花剪纸艺术展等文化交流活动50余场,提升文化影响力。600年回眸剪纸艺术韩国行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出台市旅游招徒奖励办法,对包机、包列等团队最高奖励8万元;构建立体式广告、全媒体融合宣传平台,设立19处境内外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国内市场瞄准“两线三区”38个城市,入境市场聚焦港澳台、东亚日韩、东南亚泰国、东北亚俄罗斯等重点区域,每年开展精准营销活动10余场,全省首创“演展推谈”四位一体新形式开展文旅推广周活动,持续精耕深拓旅游市场。举办三届国际海岸生活节,多元展示“仙境”魅力、呈现“鲜美”生活,树立起“海岸生活”的标杆。举办两届国际老年旅游大会,成为永久会址,为积极应对全球老龄化贡献“经验”。举办四届“人游、人游”“两游”活动,以“十游”为引领,年度推出千项文旅产品、百项惠民政策,打造消费工程、民生工程。6 .文旅市场监管管理规范有序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起草旅游市场监督检查操作指南等5项课题,以高水平标准化建设引领高水平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窗受理、一网审核、一章审批、一次办好,连年获评市级政务服务窗口工作先进单位。推进文明旅游从行业先行到全城联动,构建起“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媒体+高校+社区百姓”六位一体文明旅游工作格局,每年开展文明旅游“八进活动”20余场、参与近4万人次,为全市文明城市六连冠贡献了文旅力量。创新“旅游+仲裁”“七位一体”旅游投诉体系、全域旅游监督体系等领先模式,多次在全国旅游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做交流推广。7 .新闻广电出版工作守正创新广播电视传播秩序健康规范。引导市县两级广电媒体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推出专题专栏,有效壮大主流舆论。扎实做好重要节点安全播出保障工作,高标准完成全年度卫星专项整治暨无“小耳朵”社区(村)创建任务,严厉打击违规频道频率、“黑广播”、虚假广告等违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广播电视播出秩序,营造绿色声频荧屏。新闻出版行业发展健康有序。落实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责任,加大对转让版权、一号多报(刊)等违规出版活动监管。组织协调好“扫黄打非”、打击侵权盗版“剑网”等专项行动,强化对重点作品、重点领域的版权专项整治,加强对网络图书、报刊、游戏等监管力度。完成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任务。(二)发展机遇。L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全域旅游多领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事关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新时代文旅各项工作落实推进,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提出“三个走在前列”具体要求,对推进文化创新、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提出了明确任务。2 .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五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经略海洋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做出了具体安排,为今后我国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强大动力。3 .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断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为发挥文化和旅游消费综合带动效应,为文旅消费提档升级拓展新的广阔空间。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为旅游业振兴提供了强大基础。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务院相继批复设立中韩()产业园、自贸区片区,对扩大文化和旅游对外交流合作产生有力推动。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和旅游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抓手,更好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更好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文旅工作肩负的使命任务。5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时代即将到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高新技术不断催生文化和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新增长点、新增长极不断涌现,为文化和旅游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6 .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明确提出“十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