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部署,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加快推进我县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6)1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残疾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建立完善残疾人全生命周期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残疾人工作水平,让残疾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县而奋斗。(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推动、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通过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3 .坚持弱有所扶。着力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4 .坚持依法推进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既要加快完善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推动残疾人基本权益全面落实;又要深入推进残联组织改革和服务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残疾人事业,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5 .坚持精准服务。运用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改进工作方式,优化流程再造,逐步实现残疾人业务网上办理,形成实时化、常态化残疾人工作服务新机制,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精准、便捷、贴心的服务。(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实现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明显得到改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健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蓬勃发展。残疾人法治建设更加完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得到实现。基层残疾人服务网络更加优化,残疾人精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更加广泛,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深入人心。残疾人物质生活更加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更加精准。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专栏1“十五五”残疾人事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30年2030年属性1.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100100预期性2.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100100约束性3.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100100约束性4.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6>98预期性5.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99预期性6.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90>95约束性7.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95>98约束性8.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7>99预期性9.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人/次)>500预期性10.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数(户)>500约束性11.乡镇(街道)残疾人服务机构设置覆盖率()100约束性二、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一)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1 .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5年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时纳入易返贫监测范围,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建立台账、动态清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对残疾人的关爱服务。加强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常态化帮扶,坚持开发式帮扶,加大精准培训、就业力度,增强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内生动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帮扶。(牵头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参与单位:县民政局、县残联)2 .提高基层残疾人服务能力。实施“残疾人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将残疾人公共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村(社区)将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走访探视、社区照顾、邻里互助等服务,实现“乡乡有设施(机构)、村村有服务”。加强和改善残疾人服务,加快补上农村残疾人医疗、康复、教育、社会保障、残疾预防和重度残疾人照护等服务短板。加大“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建设力度,实现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村(社区)“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开展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文化体育、志愿助残等服务。为特殊困难残疾人提供上门力、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服务,真正让残疾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牵头单位:县残联;参与单位:县民政局、县乡村振兴局)3 .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力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有关规定的,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并逐步改善供养条件。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安排各类保障性住房,不断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加大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力度,及时解决残疾人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对重度残疾人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稳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强化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衔接,减轻困难残疾人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牵头单位:县残联;参与单位:县民政局、县住房城建局、县医疗保障局)4 .完善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残疾人信息消费优惠和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等政策。针对农村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和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积极推进残疾人生活用水、电、气、暖等费用减免补贴政策。积极推进落实残疾军人和残疾民警抚恤优待。(牵头单位:县残联;参与单位:县民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公安局)5 .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积极发展服务型社会救助,推动开展残疾人长期照护服务。提升县康怡精神卫生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努力打造精神残疾人的“温馨家园”。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护服务。逐步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与儿童、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有效衔接。推广将残疾人托养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做法,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功能,接收符合条件的老年残疾人。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充分发挥“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扶持政策,不断扩大托养照护覆盖面。加强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照护,最大限度保护残疾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头单位:县残联;参与单位:县民政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应急局)6 .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符合政策的困难重度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残疾人、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对依法参加失业保险且符合领取条件的失业残疾人,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或失业补助金。将严重精神障碍纳入职工、居民医保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继续为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严格执行乡镇(街道)残疾人专职干事代办制度,落实重度残疾人提前5年领取养老金政策。(牵头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医疗保障局;参与单位:县残联、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局)专栏2残疾人社会保障项目“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综合服务平台。以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聚焦16周岁以上困难且有需求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群体,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残疾人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心理疏导、交流互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采用“平台+服务”的形式,汇集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常态化的基本服务。最低生活保障。密切配合民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中的残疾人,经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残疾人信息消费优惠。对残疾人使用语音、流量、宽带等信息消费套餐给予半价以上优惠,减免残疾人使用助残公益类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流量资费。困难残疾人走访探视服务。村(社区)委员会和残疾人协会对困难残疾人开展经常性走访探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协助解决。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重度残疾人数量和服务需求较多的乡镇(街道)可建立集中照护服务机构;有条件的村(社区)依托公共服务设施,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或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照护服务。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托养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托养养老机构、福利设施、医疗机构、农村集体闲置资源等,建立健全以居家照料服务为基础,村(社区)、乡镇(街道)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机构照护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残疾人社会工作和家庭支持服务。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为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让更多残疾人有“朋友圈”。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心理辅导和康复、教育等专业指导。逐步在残疾人服务机构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困难残疾人危急救助。对因疫情防控在家隔离的残疾人,落实帮包联系人,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必要帮助。加强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照护,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照护服务。(二)优化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1 .提升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市实施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细则,继续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规范化提升行动,推进“互联网+康复服务”,实现有需求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覆盖。完善康复服务技术标准,改进康复质量评价方式,推进残疾预防、筛查诊断、康复医疗、康教融合等全链条一体化抢救性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定点康复机构专业化、系统化、精准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服务,稳步提升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为残疾人就近就便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康复护理等个性化服务。严格落实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完善实物配发和货币补贴双轨并行补贴制度。加强数字化辅具服务平台运行维护,推动辅具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工作,提升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能力,实现残疾人“应需尽配积极做好中途致残者心理疏导、专业干预和康复重建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改扩建或新建示范性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加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力争“十五五”期间创建至少2家省级规范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发挥中医药在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实施儿童青少年视力低下、脊柱侧弯等中医干预专项,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水平。(牵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