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全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统筹推进市体育产业各项工作,加快健全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依照“十五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省“十五五”体育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按照省体育局和市委、市政府对体育产业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市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绩“十四五”期间,市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及省体育产业相关规划政策为指导,“打牢基础,稳步发展”,加快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1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十四五”期间,市体育产业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2019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44.92亿元,增加值为16.08亿元,占同年GDP比重达0.55%。总规模和增加值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17.27亿元和3.3亿元。其中,体育服务业占总规模的95%以上,体育彩票销售额超过25亿元。体育赛事拉动作用明显,平均每年带动全市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近3亿元。2 .产业基础设施完善。“十四五”期间,市全面推进体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分布。建设完成不同类型体育运动场地8007个,更新配套健身器材10020件,打造健身广场和体育公园15处,建成800公里健身步道和400公里骑道,社会足球场地47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7平方米,城市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98%,居全省前列。体育社会组织体系网络不断完善,全市体育健身组织共有268个,乡镇、村级体育总会覆盖率达100%。每年开展健身指导、体质监测300余项次,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高于92%O3 .产业体系特色鲜明。“十四五”期间,市不断优化体育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效能和规范性。政策体系逐渐优化,陆续发布了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多项体育产业政策。产业载体日益丰富,打造1项国家级、1项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条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产业平台持续优化,搭建“体育”智慧平台,开设APP、微信和网页三端入口,2030年推出200余期“抗击疫情、居家健身”系列健身课程。市场主体总量倍增,全市体育产业单位达1237家,较“十二五”时期翻了三倍。4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市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培育体育制造企业,体育竞赛表演、场馆运营及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态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每年组织不同级别健身赛事超过1000场,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网络健身月、线上万人健步走等健身活动,每年累计参与健身人数达40多万人次。全市体育场馆运营完善,向公众开放率达100%,每年为4000余名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游泳等培训,涌现出“政府专人运营”、委托运营、合作运营等多种运营模式。体育制造业厚积薄发,培育了斯泰普力高新建材有限公司等多个新型体育制造企业。5 .品牌赛事创新发展。“十四五”期间,市实施大型品牌赛事带动战略,利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打造多项国际、国内品牌赛事,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以黄河入海为赛事主题,成功举办黄河口O国际马拉松赛、黄河口O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黄河铁人三项冠军赛等多项品牌自主赛事。其中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连续4年被国际田联评为“金标赛事”,连续7年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汽车场地越野赛、中美篮球对抗赛等系列商业赛事,2030年举办200人以上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50余项,参加人数达3万余人次。积极承办省级以上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20余项,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场馆品牌。(二)趋势研判“十五五”时期,市立足自身优势,体育产业既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也面临诸多挑战。从优势看,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东临渤海,与东北亚日本、韩国联系便捷,北靠京津冀城市群,南连胶东经济圈,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石油基地。全市文化资源丰富,孙武故里和吕剧发源地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盐垛斗虎、古河道狮子舞、虎斗牛等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全市地域辽阔,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资源优质,清风湖、龙悦湖等自然资源风景秀丽。“十五五”时期,市将依托丰富的人文生态和自然资源,充分激发体育产业活力。从机遇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进入实质性创建实施阶段。全民健身、体育强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等国家战略精准落实,新的健康理念、教育理念、消费观念、消费需求、消费模式、技术应用等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市精品体育赛事不断创新,沿黄九市体育产业协作联盟、省会经济圈、黄河生态体育产业带等发展战略有序推进,为“十五五”时期市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从挑战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世纪疫情使市体育竞赛表演业、大众健身及众多体育消费领域遭受重创。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处于上升期,产业主体不足、业态单一、规模小等问题突出,亟需在“十五五”时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扩容,提升群众体育幸福感、获得感。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提出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落实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深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五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探索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体育产业发展路径,为建设体育强市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体育产业发展全领域,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2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功能,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服务和融入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3 .坚持创新驱动。贯彻新发展格局,培育体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打造人才链,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释放产业潜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4 .坚持协调发展。围绕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统筹发展布局,紧密结合自身资源,推动县(区)特色错位发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结构、布局、效益相协调。(三)发展目标1 .总体目标“十五五”期间,全市体育产业实现新突破,打造“湿地休闲运动之都”,建成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基本形成体育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治理高效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30年,产业规模实现整体跃级,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5亿元,产业增加值超过15亿元。2 .具体目标体育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体育产业体系逐步健全,体育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到2030年,体彩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占比达60%以上,体育产业每年拉动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消费超过3亿元。体育产品供给更加有效。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层次更加多样优质,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产业供给主体量质齐升,向规模化和品牌化迈进。到2030年,体育产业单位超过1500家,其中体育制造企业达10家以上。积极创建省级以上体育产业基地、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消费迈入新阶段。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体育消费场景优化升级,市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超过3000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重保持8%以上。到2030年,建成2条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和2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表1市“十五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量化指标分类指标名称单位2030年2030年体育产业总产出亿元39.54>75.00体育产业增加值亿元13.42>15.00体育产业结构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占比体育产业总产出%90.00>90.00每年拉动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消费亿元3.00>3.00体彩专营店星级网点占比%30.00>40.00体彩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占比%58.0060.00体育产品供给体育产业单位家12371500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个0>2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个23金牌体育赛事项1>3市品牌体育赛事项4>5引进或培育自主品牌企业个0>1体育消费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个12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个12体育主题公园个24三、重点任务(一)完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聚焦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技能培训业、场馆运营业四大业态,大力引导体育新材料产业、体育彩票销售业发展,促进八大融合,实现产业协同发展。1 .主体产业竞赛表演业。积极构建产品丰富、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体系。引进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落户,积极承办高水平职业赛事。以黄河文化、兵圣体育文化为统领,开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育特色赛事。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集聚区,提升黄河口O国际马拉松赛、黄河口()自行车赛、汽车场地越野赛等办赛水平,打造区龙舟赛、垦利区汽车场地越野赛、广饶县孙武湖马拉松赛、利津县门球赛、河口区太极拳赛等独具特色的赛事IP,提升“一县(区)一品”重点体育品牌赛事,推动其成为市民健身节日。健身休闲业。推广足球、篮球、气排球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快发展武术、指弹球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制定健身休闲重点项目目录,以自行车户外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水上运动为重点,利用沿黄沿海盐碱地规划建设突出黄河湿地特色的房车营地、露营自驾研学基地、徒步骑行旅行驿站等,打造时尚型户外休闲业。利用好公园广场、商业空间、滩涂码头等建设中小型多功能运动场、骑行漫道、笼式场地、灯光球场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健身休闲场馆服务水平。技能培训业。立足体育技能培训需求,鼓励体育培训机构深度开发从幼儿到老年各个阶段的体育技能培训业务,支持其拓展线上培训。针对青少年群体,积极推进儿童体适能训练,广泛开展篮球、游泳等研学夏令营活动,建设青少年选材训练基地和体育营地。针对中老年群体开设指弹球、太极拳、象棋、气排球等项目培训。坚持以赛促练带动发展,组织青少年比赛、达标赛和省市级健身大赛。与大学、体育学院、石油化工学院等合作,建立体育培训专业教学队伍,积极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培训成果评定。到2030年,培育1-2家具有省内影响力的培训机构。场馆运营业。持续推进市县(区)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两改工程,推动体育场馆混改,引入社会资本,成立股份制经营实体,创新开发委托运营、合作运营等管理运营模式。推进健身消费一卡通试点工作,鼓励场馆申报社保卡和市民卡定点健身场所,优化等级优惠政策。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提高场馆网络化服务和数字化管理水平。引导利用旧厂房、老旧商业设施、仓库等设施改造,推动场馆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丰富服务业态。积极创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