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省“十五五”安全生产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四五”安全生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十四五”期间,全市紧紧围绕“抓安全基础、抓本质安全、抓长效机制”的工作思路,持续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深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各项工作成效明显。2025年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2020年分别下降15.07%和17.02%,未发生重特大事故。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实现全年较大事故“零发生”,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1 .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全省率先调整成立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责任体系,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压实属地和行业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在全省率先实行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量化考核,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员工岗位责任。2 .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全面强化。严格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一体化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安全生产隐患精准化排查治理工作,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大快严”集中行动和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攻坚治理紧急行动和涉油储运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行动和城市全域安全风险普查,建成投用全省首个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我市顺利通过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估验收,并被推荐为全省首批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3 .安全监管执法精度不断提高。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县两级政府及其部门安全生产事权划分的意见。调整、强化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建立安全生产三级监管机构和三级执法队伍体系。充分利用市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创新实行“双重预防体系绩效考核+差异化精准执法”和溯源延伸执法模式,深化异地交叉执法,优化强化专业监管。4 .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充分夯实。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创新打造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和城市大脑信息管理平台。在全省首创卡片化、脑图式预案和应急预案“一键启动”,实行应急拉练常态化和预案“双盲式”实战演练。筑牢公共消防基础,加强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并全部建档入库。强化社会共治,不断深化安全生产网格化和实名制管理。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和警示教育。5 .危化品安全治理创新成效显著。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危化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国创新性制定实施可燃液体、液化烧汽车装卸作业安全暂行办法等12个标准规范,制定实施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办法。开展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强化危化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风险智能化管控。创新实施特殊作业过程视频监控、罐区三维数字化建模、化工园区高空瞭望设备布设等举措。积极推进危化品装卸环节“一卡通、七联锁”、危化品运输车辆“三方”监管平台、危化品车辆可视化调度系统等智能软件建设。(二)面临的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全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安全生产总体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安全生产工作压力持续增大,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L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依然较大。一是受资源禀赋影响,工业发展起步晚,重化工产业格局短时期难以根本改变,高素质经营者、工人和技术第三方较为欠缺。二是部分高危行业量大、面广,产业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企业生产装置老化,诱发风险的压力增大;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部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仍然较低。三是城市建筑火灾防控重点体量增大、数量增多,易形成系统性重大安全风险。四是机动车保有量大,油气管道里程长,海域通航环境复杂,安全生产监管压力大。2 .安全生产工作存在不少短板。一是安全发展理念还不牢固,有的地方、部门和企业“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的观念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属地安全管理责任落实的实效性仍有差距,管理存在盲区,公共安全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城市公共领域安全风险排查辨识和管控治理不全面、不及时,安全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县、乡两级抓工作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三是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不严格,有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面对新业态、新情况存在监管盲区和空档,执法“宽松软”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四是有的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工作不实、不细、不严等情况。五是安全生产监管任务依然繁重,有的基层安全监管人员专业性不高,执法监管有效性仍需增强。六是有的化工园区企业、中小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且达不到岗位要求,制度建设、责任落实、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基础工作落实不到位,风险排查管控能力不足,本质安全水平整体水平偏低,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需要进一步压实。七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专业救援设备设施、救援物资保障等基础条件不够完备,应急响应、应急联动有效性和应急预案可操作性需要提高。八是安全生产社会化市场化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3 .安全生产发展面临新机遇。“十五五”时期,我市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安全发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继续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旧动能快速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量涌现,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为强化安全生产基础,从整体上防范化解各类灾害事故风险提供了有利契机。创造安全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的必然要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着重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安全事故损失,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统筹协调、分类管理,权责一致、失职追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立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意识,着力提高全社会安全防范能力,着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服务水平,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质疑保守。强化“视隐患为事故”理念,以质疑保守的态度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关口前移、标本兼治、纵深防御,强化安全风险源头治理,多重布控,齐抓共管,构建全流程、多层级安全保障网。坚持统筹治理。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聚焦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社会共治的能力与水平。坚持改革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将理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创新、科技创新融入安全生产工作改革发展实践,走出特色安全生产新路子。(三)规划目标。L“十五五”主要目标。到2030年,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形势趋稳向好,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以内;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5以内;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1.35以内。2 .分项目标。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健全,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监管体制更加完善,涉及安全生产的相关领域、事项有部门主管和监管。安全生产依法治理更加有力。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落实有力,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监管执法力量进一步优化,监管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达到80%o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建立完善,重大安全风险在线监测率达到100%。各类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更加深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支撑保障更加完善。安全科技引领作用日益明显,安全生产信息化稳步推进。应急演练常态化、实战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行业领域专业救援力量实现全覆盖。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3 .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高水平现代化强市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安全风险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依法治安、科技强安、智慧安全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新格局全面形成,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三、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一)践行安全发展理念。推动各级各部门单位和企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将安全生产同干部作风建设、惩治腐败、扫黑除恶一体推进。将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纳入宣传工作重点,组织市、县区主要媒体在报、网、端、微等平台进行集中宣传。市、县区党校(行政学院)组织专题学习和培训,纳入干部培训内容。进一步明确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将履行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内容,相关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列入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县区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导,下沉一线强宣传、抓督导、送服务、促落实,制定市县党委政府、责任部门、企业3个层面的共性任务清单,实施全覆盖督导。强化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驻点监督,建立健全每周工作报告、问题解决直通车等工作机制,加强现场监护,严查“三违”问题。扎实开展生产经营单位开工安全生产”第一课”等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审计局、市委党校、市国资委、市各行业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市各行业安全生产直接监管责任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落实,不再列出)(二)完善安全监管体制。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定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会议制度,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带队督查检查安全生产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理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内设机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