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docx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L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了解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主要城市及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常用手段;知道城市居民的构成,理解市民阶层兴起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掌握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发展历程、大学自治及课程设置特点,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提高学生从文本和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现象。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是欧洲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体会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与传承性,激发学生对知识追求的热情,培养勇于创新、突破传统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L教学重点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方式及城市居民的构成与市民阶层的影响。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发展及大学自治、课程设置特点。4 .教学难点理解城市兴起与市民阶层壮大对欧洲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变革。把握中世纪大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以及它如何既适应又冲击传统社会秩序。三、教学方法L讲授法:系统讲解基础知识,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有整体认识。5 .史料分析法: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引导学生解读,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深入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与影响。6 .小组讨论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促进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7 .多媒体演示法: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中世纪城市风貌、大学场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帮助学生具象化理解历史。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中世纪欧洲城堡、庄园的图片,提问学生:从图片中能看出中世纪早期欧洲的主要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回忆庄园经济、封建等级制度等知识。2 .接着展示现代繁华欧洲城市的图片,抛出问题:如此巨大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引发学生好奇心,顺势导入新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二)讲授新课1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15分钟)(1)兴起背景运用PPT呈现欧洲中世纪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图文资料,如新式农具的推广、纺织技术进步等,讲解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促使农产品剩余,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与劳动力;同时,商业贸易逐渐复苏,集市增多,人们聚集交易,为城市兴起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资料能看出经济发展与城市兴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小组简单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强调经济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动力。(2)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讲述城市处于封建主领地内,受其控制,居民为摆脱束缚展开斗争,如法国琅城起义。通过故事形式展现起义过程,突出市民为争取自治权的顽强精神。介绍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常用手段,如金钱赎买、武力斗争,并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城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策略。(3)城市居民与市民阶层展示中世纪城市街道、市场场景图,分析城市居民构成,包括手工业者、商人、教士、贵族等,其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是主体。讲解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经济、政治诉求,经济上要求自由经营、公平竞争,政治上渴望参与城市管理,为欧洲社会带来新活力,为后续资产阶级兴起埋下伏笔。2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20分钟)(1)兴起背景联系城市发展,阐述随着城市繁荣,对知识、人才需求大增;同时,教会为传播教义、培养神职人员也重视教育,在此背景下大学应运而生。展示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早期手稿、校徽等资料,介绍它们诞生的传说或史实,增添历史趣味,让学生感受大学起源的多元性。(2)大学的发展与自治讲述大学发展初期面临资金、师资、生源等问题,师生们通过结社、请愿等方式争取权益,逐步获得教学自主权、司法特权等,以牛津大学与国王、教会周旋争取自治权的案例深入剖析。组织小组讨论:大学自治对学术发展有何意义?鼓励学生从思想自由、知识创新角度发表看法,教师点评总结,突出自治保障大学独立探索知识。(3)大学的课程设置呈现中世纪大学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的课程表,分析课程涵盖“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及专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课程设置反映当时社会怎样的需求与价值观?讨论后明晰既重基础人文素养又为宗教、世俗职业培养人才,体现时代特征。3 .城市与大学兴起的影响(10分钟)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探讨影响。经济上,城市成为工商业中心推动商品经济繁荣,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政治上,市民阶层壮大冲击封建等级秩序,孕育民主政治因素;文化上,大学培养大量人才,传承知识、催生新思想,是文艺复兴的摇篮。以思维导图形式总结归纳,强化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让学生清晰认识到二者兴起是欧洲迈向近代化的关键步伐。(三)课堂小结(5分钟)L与学生一起回顾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脉络,从经济根源到争取自治,再到市民阶层形成;梳理大学兴起历程,从背景、发展、自治到课程特色。2.强调城市和大学兴起相互关联,共同改变欧洲社会面貌,为后续历史发展开拓新方向,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变革性。(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选择题:考查城市兴起原因、大学自治权内容、市民阶层组成等基础知识,如“中世纪城市居民争取自治权常用的手段不包括OA.金钱赎买B.武力斗争C.议会选举D.起义抗争”,通过即时反馈巩固知识要点。2 .材料分析题:给出一段关于中世纪某城市商业发展或大学学术争论的史料,要求学生分析现象背后原因、影响,锻炼学生史料解读与知识运用能力,如“依据材料,概括该城市大学在当时社会变革中的作用J(五)课后作业L制作手抄报:以“中世纪城市之光”或“走进中世纪大学”为主题,要求图文并茂展示城市风貌、市民生活、大学场景、课程学习等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加深知识理解。3 .小论文:让学生探讨“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兴起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引导学生古今贯通,从历史汲取智慧,提升历史思维深度,字数300-500字。五、教学资源L教材:九年级统编版历史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本、图片资料,作为教学基础素材。4 .多媒体课件:自制包含大量高清中世纪城市建筑、地图、大学古籍图片,以及相关历史纪录片片段的PPT,增强教学直观性、趣味性。5 .史料集:整理如中世纪的城市欧洲大学史等书籍中的原始史料,为学生提供探究素材,培养史料实证能力。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法与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结合,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对城市兴起、大学发展有较深入理解。但部分学生在分析城市和大学兴起对社会转型深层次影响时仍有困难,今后需提供更多案例、引导思考角度,强化思维训练。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参与度不均衡,要优化分组策略,加强引导监督,确保全员参与。课后作业方面,手抄报与小论文形式虽能拓展知识运用,但评价标准要细化,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反馈,提升作业质量,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