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docx
“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为进一步提升全市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切实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发展和城乡高品质建设,根据省“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重要论述、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以及对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定位,全面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筑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安全底线,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治理效能,精准履责、科学担责、奉献尽责,持续推进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提升自然资源保障服务水平,助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实施。(二)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引领。落实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以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为手段,精准识别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空间,构筑和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形成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的国土开发格局。坚持系统治理。加强自然资源全局谋划,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整体推进,推动自然资源由“单向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促进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主动权,增强红线意识,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落实,完善资源分配格局和调节机制,守住自然资源底线。坚持人民至上。把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作为自然资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坚持绿色发展。深化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创建,用准增量、盘活存量,全面推进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和资源瓶颈的内生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抓手,破解管理难题,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三)发展目标规划体系不断优化。全面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要求,加快完成“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落实“一主、一强、两极、多点”的市域发展格局。以城乡建设空间为主体形态,塑造空间特色风貌,提高综合支撑能力,推进城乡高品质空间建设。生态本底全面夯实。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格局,全面完成“山水林田大会战”目标,着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河湖水系生态、林业绿色生态、城市景观生态、乡村田园生态等体系融合提升,构建“山青、水秀、林茂、岸绿、田沃、湖美、城靓”的大生态格局。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建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体系,着力提升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资源利用提质增效。聚焦“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推进自然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集约利用,加快乡村振兴示范镇、特色镇建设,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持续提高建设用地地均产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加快清洁和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理调控过剩产能,矿产资源统筹和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广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能源、水资源等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治理能力显著增强。聚焦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以更加严格的制度深化自然资源治理理念,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构建市和区(市)两级衔接联动的规划基础平台、协调推进的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自然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更有保障,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十五五”时期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指标指标2020年2030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废弃可,山生态修复治理率(%)23.10100%稳沉采煤塌陷地治理率()89.14100%耕地保有量(力亩)350.67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力由)304.268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控制在上级1达任务内绿色矿山建成率(%)90%国土开发强度(%)20.04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四)战略部署加快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12345+N”战略部署。“1”:构建“强身聚核”的一个总体框架。立足国家、省发展新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激活发展新动能,优化提升发展空间,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展现自然资源新作为。“2”:加强规划管控和载体建设两手抓。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产业协作组织发展,完善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城乡空间高品质发展。“3”:开展自然资源绿色开发、提质增效与综合整治三大行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研判自然资源约束底线,开拓矿产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道路,开启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新探索。严格控制用地指标和规模,加快存量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助推产业集聚区节地增效。面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联合推进自然资源领域专项整治行动。“4”:完善基础支撑、制度创新、科技引领、安全保障四大体系。强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测绘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支撑,服务自然资源智能管理。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机制,强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创新和制度执行。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自然资源信息化水平,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强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开展自然灾害调查、监督、治理工作,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5”:聚焦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绿色矿山建设、综合治理效能提升五大领域。优化国土空间整体结构,保障重大基础设施落地,构筑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新格局。以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空间优化为目标导向,重点加强山体保护和耕地资源保护,构筑系统化生态治理体系。推进低效利用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改造,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切实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矿业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履行“两统一”职责,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治理效能。“N”: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N个重大项目。提高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完善、民生保障等领域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水平,推进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绿色矿山建设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领域重点工程,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重点任务(一)构筑国土空间新格局1 .打造高质量发展空间载体落实“一主、一强、两极、多点”的高质量空间发展格局。“一主”即由薛城区、市中区、峰城区、高新区共同组成中心城区,按照“西城扩容、东城提质、一体化发展”思路,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一强”即滕州市,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强市,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集散地、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与主城区的互促互补,持续走在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两极”即山亭区和台儿庄区作为市域发展两极,山亭区向南融入主城区、向西对接滕州市,围绕新能源、高效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打造生态建设先行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台儿庄区依托济枣高铁、大运河两条“黄金通道”,向北与主城区接轨,围绕壮大港航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运河文化传承核心区、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多点”即推动新型城镇多点耦合发展,推进各类园区产业培育、链条延伸、集群膨胀;立足地域和产业优势,培育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特色镇及优势产业集聚区,着力构建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均等的城乡融合发展局面。塑造京沪沿线创新型城市空间。做强京沪沿线薛滕发展轴,推动“枣滕一体化”,引导空间高效集聚发展,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园区,塑造城市创新动力的核心承载空间、城市对外交往的门户空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涵养空间。打造一体化组团式生态空间。梳理全市范围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更大尺度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以丘陵生态涵养区对接鲁中生态绿心,以运河湿地生态保护带对接微山湖及大运河,构建以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环城公园环为骨架的全域山水田园空间,凸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实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协调全域各类农业空间。根据耕地、园地、坑塘滩涂和村庄等不同农业空间类型,构建三大区域重点布局,即东北部丘陵山区,加快推进现代林果业、休闲旅游农业基地建设;中西南部平原地区,稳定发展粮食、畜禽和“菜篮子”产品;西部滨湖沿运地区,提升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先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着重推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维护水平。保障设施农业用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2 .推进城乡品质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品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实施凤鸣湖公园、龙潭公园升级改造工程,抓好凤凰山公园、袁寨山风景区、张山体育公园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山体公园、口袋公园、生态街巷,实施西城区水系水环境治理工程,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持续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依托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居住品质。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加快建设应急基础设施、避险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抵御重大灾害、突发事件能力,建设韧性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以更高标准推进市域综合整治,开展绿化亮化美化提升行动,持续打造一批环境整治示范片区和整治样板道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先行,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乡村公共服务。启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物流等条件,逐步实现城乡“路网、水网、管网、气网、互联网”一体化。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要素融合,强化服务资源供给,推动教育、卫生、社会福利设施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推进城乡设施融合,以市域为整体,推进城乡设施规划、建设和管护一体化。大力提升区(市)政府驻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服务能力,促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资金保障机制。3 .保障重大基础设施落地做好规划对接服务。加强各类重大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市和区(市)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支撑。推动交通项目建设,全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内通外联”的鲁南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融入区域交通格局,重点支持高铁、高速、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和规划对接服务。做好输变电工程、蓄能电站、智能电网、氢能利用设施、公共充电设置等能源设施建设规划对接服务。完善水利设施,逐步实施防洪减灾工程、水资源保障供应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全面构筑多水源供水保障体系,推动水资源利用效能提升。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需求。根据建设发展目标的用地需求和规划的实施进程,合理统筹平衡各阶段的用地指标,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持续稳定。全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