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
“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目录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二)“十五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发展形势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三、主要任务(一)深化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1 .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制机制2 .明确涉灾部门职责分工(二)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1 .完善自然灾害监测体系2 .提升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三)强化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建设1 .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2 .强化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3 .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抗灾能力与设防水平(四)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1 .提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2 .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五)健全防灾减灾救灾队伍装备物资保障能力建设1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队伍建设2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3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六)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协同体制机制1 .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2 .发挥市场机制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3 .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七)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1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宣教工作机制2 .创新防灾减灾宣教形式四、重点工程(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三)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工程(四)危房、老旧小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加固工程。(五)地震I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六)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能力提升工程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二)保障资金投入(三)加大宣传培训(四)严格监督管理近年来,随着区城镇化快速发展,自然灾害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特别是洪涝、台风、森林火灾风险比较高,局地的山体崩塌、滑坡灾害风险依然存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区“十五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省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条例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市”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文件,结合区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十四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坚持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坚持专业防灾减灾救灾和社会力量防灾减灾救灾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切实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 .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根据机构改革后各部门职责和人员变化等实际,及时对区减灾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作为全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开展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安置、灾民生活安排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明确各成员单位防灾减灾职责,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措施,强化减灾委成员单位防灾减灾管理机构工作职能,形成机构健全、人员到位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自然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各街道、社区也成立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全区各部门、各街道、社区均设立了自然灾害信息联络员。制定下发了建立自然灾害灾情会商联动机制制度的通知区自然灾害会商研判工作规程,科学研判自然灾害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有效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风险。2 .综合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备排查地质灾害点55处,编制了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2030年),投入1600余万元实施山体崩塌滑坡隐患工程治理,切实将风险降至最低。开展了水利工程大检查,对7条河道、一座中型水库、五座小型水库先后投资5.98亿元进行了除险加固,投资3900余万元对12座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大坝安全鉴定,消除了防洪隐患。投资4.3亿元,实施了“五水绕城”生态环境提升项目,主要是对墨水河、虹字河、小北曲河、南瞳河、爱民河等五条过城区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开展了森林防火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300余万元建设护林房101处、消防水囊90处、四防157处、防火隔离带200公里、防火通道60.982公里,视频监控系统一套,全区所有有林社区全面实行无火祭祀。投资约为8100万元,实施了胶州湾防潮坝建设。建成海堤堤线总长3366米,总占地面积49.8公顷,防潮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充分利用辖区内大、中、小学校操场、幼儿园活动场地、体育馆、公园、广场等场地资源,在全区设立了96处应急避难场所,面积181.26万m2,能够同时容纳70万余人进行紧急安置。抓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提升防灾避险能力,全区共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5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4个,市级9个。3 .应急救援力量进一步增强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突发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防汛抗旱、防震救灾等11个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构筑了以应急预案为核心的应急救援体系。依托现有消防综合救援力量,组建区级防汛救援队伍;组织民间力量参与防汛应急救援工作,重点培育“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阳光救援队”“青年特战队”等民间救援队伍,目前共有正式队员577人,志愿者2000余人。组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包括区森林消防中队、惜福镇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和夏庄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共210人。组建了总数118名的应急管理专家库,涵盖了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消防、海洋、气象、建筑、危化品、电气、机械等十大类应急管理专家,为全区的各类应急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4 .物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城区、惜福镇街道、夏庄街道设立区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灾后应急救助物资储备库4处,主要包括雨具、照明工具、衣被、帐篷、应急包、发电机、灭火器、无纺布、木桩、风力灭火机、水带等物资,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采购和更新,总价值3000余万元。各物资库安排专人负责物资和设备管理,定期对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处于良好状态。八个街道办事处救灾物资储备点不低于5万元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要求,全部设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库。支持、鼓励社区采取多种形式,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全区265个社区储备救灾物资在100O万元以上。实行救灾物资储备社会化运作,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相结合,对食品、饮用水等不宜长期保存物资采取与大型超市或相关企业协议储备的方式来增加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5 .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了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数字治理监测(应急指挥)中心,将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海洋渔业、气象、水文、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信息融为一体,以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应急联动为基础,实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和远程指挥调度。每年投资82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购置了“两车一机”(应急指挥车、通信车和无人机),实现了实时掌握现场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建立与后方指挥中心、现场的音视频互联互通,为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和领导决策、应急会商提供技术支撑。6 .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拓宽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防灾减灾日等为契机,共组织“安全大讲堂”等教育培训、观摩体验240余场次,参与社区和企事业单位1200余家次。利用夏庄、惜福镇、流亭集市现场设立宣传展板、悬挂标语、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设置模拟灭火、VR体验等设施让群众近距离学习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应急方法,全方面向民众普及各种应急自救、互救知识。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专业培训,重点加强对灾情管理、救灾工作、报灾系统操作、灾情核查评估、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统计制度解读等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员的防灾减灾工作能力。依托城市猎人体验中心,开展应急体验实训,共18615人次参加体验活动,全面提升应急素质和技能。(二)“十五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中央活力区的转型升级期,也是抓抢历史机遇、强化使命担当,在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战略发展期。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耦合影响,“十五五”时期,全区综合减灾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完善综合减灾工作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1 .面临机遇一是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做好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为推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二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的制度优势突出显现。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工作由单一部门向多部门联动转变,改变原来各部门单打独斗的应急状态,把各种应急力量整合编组在一起,形成工作合力,为更加科学高效地履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虚拟现实、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和深度应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2 .面临挑战一是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区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短时强降雨破坏性大,海洋灾害持续存在,风暴潮灾害易发生叠加,森林火险等级偏高,防火形势严峻,地质灾害存在突发可能。二是协同联动机制尚待完善。由于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建立还处于过渡完善阶段,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一些部门之间仍存在职责交叉和管理脱节现象,尤其在多重叠加灾害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难以在第一时间明确责任分工。三是监测预测能力有待加强。气象、水旱、地震、地质、森林火灾等灾害监测台网建设仍有很大空间。预报预警时效性准确性需进一步提高。四是风险意识和早期处置能力不足。部分群众缺乏风险防范观念,应急避险常识少,面临突发事件和风险灾害时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差。部分基层单位公共安全意识薄弱、对本单位风险隐患认识不足、人员培训不规范、防范措施不到位,在突发事件先期处置中不能有效消除风险、控制事态发展。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新型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抵御重大灾害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央活力区、幸福新”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发挥专项建设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发挥市场机制和带动整合社会力量,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合力。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突出灾害风险管理,着重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过程有机统一,统筹整合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