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第一章站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起点区“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打造高端产业引领区的发展目标,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效益,完成全区科学技术“十四五”发展目标。一'发展基础创新能力实现领跑。“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基本形成,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28%,位居全市之首。“基础研究一产业化”全链条创新成果产出体系加速形成,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五项指标均居全省各区县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亿元。科创平台加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在应用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批开展市科技成果集成熟化中心试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EDA中心、市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公共研发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为区内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及项目预研等服务。产业创新空间建设稳步推进,形成“科技园区一特色楼宇一产业飞地”的多类型空间载体,国际创新园、院士智谷投入使用,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双创服务扩容增效。科技服务IP基本形成,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等“国字号”荣誉,株洲路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检验检测服务集聚区,集聚SGS、华测检测等3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科技金融快速发展,市科创母基金、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成功入驻,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资本运作、融资理财、投资管理等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孵化体系逐步完善,全区众创空间与孵化器总数突破40家,商务、投融资、培训、代理等孵化服务实现集成化发展,以智慧家庭专业化众创空间为代表的专业孵化载体加速涌现。创新产业扶持方式,将“拨款式”扶持升级为国有平台公司投资、财政资金股权直投、政府引导基金投资等方式,实现对硬科技企业的精准支持。政务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启动全省首个“免申即享”政策兑现平台,将企业政策资金兑现时限压缩到10个工作日以内,营商环境优化明显。创新主体发展活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全区累计培育7家独角兽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4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海信医疗、博益特等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备军”。龙头企业加速构筑产业生态圈,海尔、海信、特锐德、歌尔等大企业通过开放双创资源成为独角兽企业孕育池。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建成院士智谷等高能级人才载体,“产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助力高层次人才内部培育,“产业巨峰人才引进计划”发挥企业引才自主性,通过打造“人才公寓+家庭医生+子女就学”组合拳,实现人才安居乐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智慧产业生态架构日渐清晰,大数据云计算集聚了中科曙光、东华软件、大快搜索等重点企业,人工智能涌现出博云视觉、声智科技等企业,卡奥斯、海纳云、日日顺、聚好看、能链集团等企业深耕工业互联网、智慧社区、智慧物流、数字文娱、智慧能源等赛道。虚拟现实产业形成全国最完备的产业生态之一,集聚了歌尔科技等龙头企业。“芯谷”建设初显成效,拥有歌尔微电子、大唐半导体、核芯互联等总部企业,MEMS赛道特色显著。智能制造在仪器仪表、海工装备、智能电网等领域形成优势,盛瀚色谱等头部企业深耕垂直领域,特锐德、汉缆、特来电共同构筑智能电网全生态。生物医药产业多领域布局,海洋生物制品拥有博益特等龙头企业,黄海制药、杰华生物在心脑血管、抗肿瘤、乙肝等细分领域优势明显,医疗器械数字属性突出,涌现出海信医疗、海泰新光等重点企业。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与国内同类科创中心相比,区仍存在四方面不足:一是开放创新活力有待激发,大中小企业及多元创新主体间协同融通不足,创新创业载体联动发展有待深化。二是创新载体能级有待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产业育成与人才培养功能需要优化,孵化载体定位模糊、功能趋同,增值服务能力偏弱。三是创新生态培育有待优化,服务平台相互独立,政策灵活性不足,开放应用场景探索不够。四是创新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方参与的科技治理模式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对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与产业转型的引领力不突出。二'面临环境放眼全球,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型研发组织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关键。新冠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数字经济在经济复苏中表现抢眼,伴随5G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级、产业级数字经济场景不断涌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加速变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美贸易摩擦推动全球科技竞争向前端转移,“硬科技”成为新产业孕育的动力源泉,场景验证为科技创新提供集中爆发空间。在此背景下,区应紧抓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推动科技赋能城市治理与民生应用。站位中国,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成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成为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伴随区域一体化纵深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集聚创新资源、探索创新发展路径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区应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融入区域开放创新发展浪潮中,加快布局高端平台、培育科技企业、汇聚创新人才、优化体制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立足区域,正全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通过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来为新旧动能转换探索重要经验。伴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依托半岛城市群打造黄河流域新兴产业策源地、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和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区。围绕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创新源头供给、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建设数字。在此背景下,区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围绕产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根植,伴随“战略北进”全面启动,区发展战略重心由金家岭片区稳步、有序向北推进,高质量发展空间加速拓展,城市发展层级全面提升。产业集聚、楼宇经济、重大项目、营商环境、城市品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七大行动”推进再次创业全面起势,需要区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优化创新生态来夯实发展根基。在此背景下,区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新在全区现代化建设布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全面赋能经济发展、产业培育、城市治理与美好生活,全面支撑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第二章开启建设链接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新征程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聚焦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新要求,立足市委对提出的“五个区”目标定位,夯实创新空间的保障作用、凸显创新要素的支撑作用、释放创新生态的赋能作用、发挥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努力建成科技创新资源最集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有效、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最完善、未来新兴产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为区突破战略北进、深化再次创业,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贡献科创力量。二'战略定位站在区战略北进、再次创业的新起点,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及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趋势,通过推进科产城人融合、集聚科教智力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未来新兴产业,将区建设成为链接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国内一流的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地。以科技创新以人为本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走向居民生活、赋能城市建设,以场景创新为核心,依托科技园区、特色楼宇、科创社区与城市景观等空间载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交织,成为国内一流的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地。国内一流的科教智力资源汇聚地。以强化技术供给为主线,坚持源头创新与应用创新双轮驱动,以激发创新活力为核心,依托科创平台、科技企业、创新人才,形成科创平台最高端、科技企业最活跃、创新人才最密集、产学研合作最紧密的发展格局,创新能力与产出效率居全国领先水平,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教智力资源汇聚地。.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创造首选地。以打造“双创”升级版为主线,坚持硬件设施与软性服务两手抓,以提升“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服务供给质量为核心,依托开放创新与体制创新,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形成科技服务最健全、营商环境最优质、科技治理最高效、创新氛围最活跃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创造首选地。国内一流的未来新兴产业策源地。以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为主线,坚持面向城市战略需求与未来场景应用,以“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为核心,依托“1+2”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形成新赛道最具影响力、新场景最具想象力的发展格局,产业产出效率达到国内发达城区水平,成为国内一流的未来新兴产业策源地。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内一流创新型产业体系和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基本建成,区成为立足、领跑全国、链接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未来新兴产业全面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日益完善,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命健康产业链条加速贯通。到2030年,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区的地标产业,智能制造特色赛道在全国形成影响力,生命健康产业实现高端化、特色化和数字化发展。创新要素主体全面聚合。科创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梯队基本形成,多元化创新人才加速集聚,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到2030年,累计培育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65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20家。科技创新生态全面优化。科技服务专业化与精准化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科技治理创新取得新突破。到203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20件。科产城人融合全面显现。“三区联动”的创新谷基本建成,松岭路科技研发区创新资源加速汇聚,株洲路产业创新创业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提升,张村河中央生态居住和商务区商业居住和场景创新功能持续凸显,建成区科教产融合园区。表2-1区“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主要目标序号指标2025年2030年1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家)4846502科技型中小企业(家)5208003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6124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数量(家)920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6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亿元)601007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件)721208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5.5%80%以上第三章建设国内一流的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地坚持科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理念,构筑以四大功能区联动发展的高质量全域科创中心,通过布局一批科技园区、特色楼宇与科创社区,将区建成国内一流的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地。一'构筑联动发展的全域科创中心以全域创新为核心,推进创新谷、金家岭金融聚集区、风景旅游度假区、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四大功能区联动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合,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推进四大功能区联动发展。创新谷重点承担区产业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策源功能,为金家岭金融聚集区、风景旅游度假区、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提供产业应用技术供给。金家岭金融聚集区重点承担科技金融服务功能,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化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