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docx
“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百年梦”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区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的关键时期。科学地谋划未来五年应急管理工作思路,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全区“战略北进”部署实施,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突发事件应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及国家、省、市等有关规划要求和决策部署,结合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统筹发展与安全,开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一)“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主要成效“十四五”以来,区应急体系建设始终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坚守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不断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突能力稳步提升,应急管理改革迈出坚实步伐。L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区应急战线坚持边改革、边组建、边防范、边应急,全面整合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等职能,完成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从“条块化、碎片化”向“系统化、协同化”转变。明确了党委政府、部门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职责,制定了区委、区政府及重点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充分发挥“三委三部”综合协调指导作用,推动各行业部门齐抓共管。聚焦“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全过程一体化,建立完善应急值守、会商研讨、联调联战等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向新时代“全灾种、大应急”格局迈进。贯彻执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总体要求,印发区安全监管责任落实“红黄牌”警示管理制度,进一步夯实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安全监管责任。2 .自然灾害防控取得新成就。升级改造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现有监测预警设施,强化监测站网布设,全区灾害监测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提升。积极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能力大力提升。定期开展水库、大坝本体安全鉴定,及时进行除险加固,积极推进河道治理工程,不断提升水利设施防洪减灾水平。夯实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保障工程,森林防灭火能力不断加强。3 .安全生产治理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积极推动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建设,全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效能进一步凸显。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以及海军节、建国70周年、上合峰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行动等,排查整改隐患4万余个,有效保障了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面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引导36家涉氨企业停业退市或进行工艺改造,引导唯一一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关停,引导唯一一家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改为零售经营,有效降低了全区安全生产风险。集中整治了10家燃气充装单位,其中3家转型,7家达到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并通过验收,全区液化气充装站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开展了消防专项整治,拆除违章建筑810处,关停九小场所、小作坊1107处,整治“散、舌L、污”企业506家,清理液化气钢瓶861个,打通消防通道87处。印发区安全生产“灰名单”“黑名单”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4 .基层基础工作开创新局面。加强区级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配备社区专职安全生产巡查员246名,充实了基层监管队伍。印发市区安全隐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安全生产监督举报的积极性。制(修)订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50个区级专项应急预案、5个街道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依托“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月”和“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针对性开展交通、消防、防爆、防踩踏、防意外伤害以及防灾减灾等专题应急演练。各街道结合社区特点,共建有12个一级微型消防站,配备专兼职消防员97人,同区消防救援大队联战联勤。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0个。2018年,区获批首批“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2019年,获批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单位”。2030年,被确定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单位”。5 .宣传教育培训创出新模式。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多种新媒体手段,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应急管理”公众号的传播辐射作用,通过微培训、曝光台、随手拍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应急自救知识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大应急和安全生产公益宣传、警示教育、安全培训的力度。积极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讲座、宣传材料、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传播应急安全文化,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应急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全民安全素质教育培训。2018年开始,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每年培训100O余人。6 .应急救援能力达到新高度。全区应急救援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了横向为综合、专业、社会,纵向为区、街道、社区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全区综合救援队伍依托区消防救援大队及下设6个消防中队,共158名指战员,配有16台消防车等抢险救援装备。建有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森林消防大队、房屋在建工地突发事件救援队、渔业救助救援队等区级专业救援队伍。各街道基本形成了涵盖森防队伍、防汛队伍、民兵应急排、微型消防站队伍以及灾害信息员队伍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托辖区内企业组建有电力抢修队、燃气应急抢修队、供热抢修队、市政防汛排水救援队、防汛抢险救援队、公路抢险救援队、液氨应急救援队等兼职抢险救援队共计约300多人。社会救援力量主要依托红十字搜救队区服务队,补充了区政府在山岳、海域、破拆等领域的专业救援能力。7 .综合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建有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储备基本生活用品14000余件,达到紧急转移安置3000人的标准。各街道均设置有救灾物资储备点,全区37个减灾示范社区均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间,125个社区配备了应急物资,保证了救灾物资的储备。全区共建设IV类(临时)及以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34处,其中国标I类和国标III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各1处。为全区居民家庭购买人身意外伤害身故保险和灾害民生综合保险,进一步增强了基层防灾减灾保障能力。(二)“十五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1 .面临的挑战。“十五五”时期,区安全生产总体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不确定性呈增加和复杂趋势,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任务艰巨,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城市综合风险逐年增加。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大型综合体等体量、数量增加,火灾风险防控难度大。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海水浴场、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踩踏、淹溺安全风险较大。城中村、九小场所、“三合一”场所、群租房、市场等火灾、燃气泄漏爆炸等事故风险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公众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尚未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安全生产仍处于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存量风险和新增风险交织、耦合、演化。海洋牧场旅游+、水上旅游休闲等其他非传统作业活动不断增多。建筑、交通、消防、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依然突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小微企业在责任落实、风险排查、隐患整治方面仍存在不足。自然灾害风险不断上升。近年来,受全球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强降雨、浓雾等恶劣天气多发,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性海浪、海冰、海啸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呈上升趋势。外来有害生物对农林生产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危害。2 .面临的机遇。“十五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灾害防治格局正在形成。围绕数字建设,市抢抓智能化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浪潮,不断增强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打造更高水平智慧城市和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为区智慧应急带来新的机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始终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新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全力做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确保“有急能应”,力争“无急可应”,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区获批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单位”,被确定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单位”,“双试点”必定会进一步夯实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和基础,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为积极打造应急管理社会共治共享格局提供了巨大动能。(三)“十五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省、市有关决策部署,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目的,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安全韧性理念,加快构建“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体系,服务区“南提北进,全域统筹”七大行动发展战略,加强智慧应急建设,提升本质安全,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四)“十五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两个至上”,树牢应急管理根本价值遵循,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履职尽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建统领,社会共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共同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营造全民关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群众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综合应急管理能力。依法治理,系统建设。系统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上精准发力,有效解决应急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夯实基层能力,实施精准治理,提升整体系统化应急管理水平。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健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破解制约安全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行动,持续推动双重预防机制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建设,有效预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防救结合,科学应对。发挥制度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掌握各类灾害风险规律和特点,合理配置各类应急资源,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法,推进各领域、全过程应急救援工作。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形成应急管理新优势,有效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技术、新装备在风险感知、管控以及应急指挥、救援、保障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应急管理智慧化水平。(五)“十五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目标L总体目标。到2030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