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区抓抢战略机遇、强化战略担当,在全市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内联外通中央活力区的重要窗口期。随着区融入主城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不断巩固提升服务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全区实现“十五五”发展战略目标、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进程,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作为“十五五”时期提升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全面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的行动指南。区“十五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展望到2035年。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二)“十五五”发展宏观环境(三)未来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强化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一)增强门户枢纽功能,助力建设内联外通中央活力区(二)提升要素集聚功能,建设具有引领效应的头部城区(三)培育金融贸易功能,建设北岸城区协同发展增长极(四)扩大消费功能,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五)厚植特色文化功能,建设历史文化城区(六)优化公共服务功能,建设便捷舒适的宜居城区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重视发展科技服务业(二)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三)巩固提升现代物流业(四)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五、提升生活服务业发展质量(一)促进商贸服务业繁荣(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突破(三)鼓励康养服务业做大做强(四)壮大旅游业发展规模(五)扶持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六'推动服务业融合创新(一)加快服务业与一'二产融合发展(二)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三)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七'优化服务经济空间布局(一)加快培育面向胶东半岛的商务商业集聚中心(二)打造三大服务业发展带(三)形成五大服务经济特色片区八'深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一)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二)扩大服务领域全面开放九'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保障(二)完善政策保障(三)加大资金保障(四)健全人才保障(五)强化招商引资(六)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壮大总量、拓展空间、优化环境、提升能级”为总要求,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举、存量升级与增量培育并重、生产需求与生活需要兼顾,促进商贸环境进一步改善,推动服务业集群式、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覆盖城乡的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度提高,城区现代化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L服务业上升趋势明显,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十四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3%,高于GDP增长速度,服务业呈上升趋势。2025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75.11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25年达到52.9%,较2015年增长7.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并重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服务业成为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主要支撑。表1:区“十四五”时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201520162017201820192025总额404.2443.66488.64536.87548.35575.11增速9.89.29.28.07.38.9占GDP比重(%)45.6747.448.449.7548.952.9注:根据区统计年鉴20152025整理。2 .现代服务业成长较快,服务业结构趋于优化2025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60.7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2.73%,占GDP比重达到33.18%,分别比2016年提高6.55和6.55个百分点。表2:区“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增长情况(亿元)年份20162017201820192025服务业增加值443.66488.64536.87548.35575.1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49.25250.03239.98301.6360.77占服务业比重(%)56.1851.1744.7055.0062.73占GDP比重(%)26.6324.7722.2426.9033.18注:根据区统计年鉴整理。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全区商务贸易、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商贸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教育体育产业、文化旅游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等公共性服务业更加便利高效。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全区科技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7.77亿元,比2016年有了显著增长;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完成49.53亿元,比2016年(51.68亿元)下降了4.1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61%;金融业增加值完成48.43亿元,比2016年增长11.7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42%;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185.11亿元,比2016年增长316.1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2.19%。整体看,房地产、金融业、高端商务、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带动服务业结构优化提升。3 .新兴服务业平台加速形成,总部经济效应日渐凸显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新兴服务业项目,有力促进了新兴服务业发展。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国际创新生态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应化研究院、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华为智慧城市等项目落地,搭建了一批科技服务业产业平台;国科大教育健康小镇、中科院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分院、北大医疗产业园、泰和颐养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海润农大检测有限公司、苏试海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10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开始运营,进一步优化了创新生态。通过实施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工程、大项目带动工程,已集聚服务业企业100oO多家,培育了总部经济集聚区、现代物流区、现代商贸区、专业市场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平台,其中天安数码城被评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国家广告产业园入选市级服务业集聚区。4 .载体建设实现突破,消费市场趋于活跃全区累计建成万平米以上大型商场超市16处、大型专业市场19处,新增星河湾、蓝海御华2家星级酒店,全区三星级及以上酒店累计达13家。鲁邦国际风情街、民超生态游乐园等一批旅游设施建成运营,其中毛公山、法海寺、鲁邦国际风情街、民超生态游乐园等特色旅游产品分别纳入市“畅享魅力之夜”“体验海洋名城”等旅游产品线路体系;鲁邦国际风情街、吕家庄夜市等被纳入“夜游”主题产品;丹山、铁骑山战斗遗址等被纳入红色旅游产品线路体系;翠林云庄乡村乐园被纳入“时尚”国际旅游产品线路和“智慧科创探索研学之旅”中。青实口水街、华润万象汇、万达广场投入运营,阿里巴巴新外贸本地化服务中心成功引进,带动100余家传统外贸企业实现进出口近亿美元。鑫复盛“周钦公流亭猪蹄”被评定为“老字号”品牌。202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89亿元,同比增长0.8%,线上消费保持较好增势,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49.3%O5 .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十四五”期间服务领域改革力度加大,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营改增”全面实施,旅游、内贸流通体制、科技金融、文化科技等领域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相继制定了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措施。落实服务业与工业“水电同价”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服务性收费。设立服务业股权投资、文化产业投资等产业专项基金,有力扶持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按照“横向协作、上下衔接”的要求,完善服务业发展领导机制,健全服务业工作机构和网络,明晰部门职责,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工作合力。(二)“十五五”发展宏观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国内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中央做出了全面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可以说,未来我国发展的宏观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L“十五五”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我国将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主导的消费时代“十四五”以来,我国经济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升级,为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带来历史性机遇。未来10年,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成为发展的主题。基于这一趋势,预计未来3-5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或超过美国。随着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与欧美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超越,13亿人口消费市场和50%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可以支撑任何形式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这些优势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2 .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未来发展将更多依靠国内市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全球疫情发展仍不明朗,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发展新格局,意味着未来我国将进入服务业大发展的高峰期,发展动力将从主要依靠外部循环和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内需主导、创新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将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也将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3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应用领域的扩散,有力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新技术革命推动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催生服务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激发新的消费热点,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重塑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优势创造重大机遇。4 .进入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阶段,加快发展服务业成为“搞活一座城”的战略之举“十四五”时期,随着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自贸区片区等国家战略相继落地,在我国高水平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面向未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蹿出新路,在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提升,在主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愿景目标,并提出要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