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x
“十五五”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关系美丽建设成效。“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全市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工作进展“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1 .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顺利完成市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的目标任务。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完成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基本掌握全市土壤污染状况。各区(市)全面完成耕地质量类别划分任务,受污染耕地全部落实安全利用措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64%,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3.64%o各区(市)均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市级建立了污染地块名录。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963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定污染地块20个,完成修复面积29万平方米,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源头污染得到初步管控,督促重点监管单位落实自行监测、隐患排查等源头防治措施,重点行业五类重金属(铭、镉、铅、汞、碑)污染物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20.64%,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11.64%o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发布了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安全利用、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等政策文件。发布并逐年更新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印发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工作指南(试行)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指引等文件,形成了调查评审和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严格的用地准入制度,构建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协调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坚决杜绝不满足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地块再开发利用。建立了建设用地地块监督性抽测制度。强化土壤环境执法,组织开展了抽查专项执法行动。制定市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方案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全面划定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印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制定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职责清单,构建土壤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评估体系,压实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实施部门联合帮扶,有效提升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水平。2 .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完成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有关目标任务,实现全市8个地下水考核点位质量极差比例控制在25%左右,地下水污染防治初见成效。完成全市748座加油站的3124个地下油罐双层罐更换或防渗池设置,有效防控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风险。持续开展全市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初步建立“双源”(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清单,开展了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达标比例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化工企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基本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并开展日常监测,强化化工企业集聚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措施。(二)形势研判L存在问题一是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来源范围广、污染类型多样,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防治难度大。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受污染耕地占比不高,但安全利用效果尚需巩固。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依然存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化肥农药投入总量仍较大。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历史欠账多,风险管控和修复压力大。部分污染源周边地下水存在特征污染物超标,地下水环境质量存在恶化风险。土壤和地下水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仍面临较大压力。污染防治体系有待完善。部分区(市)重视程度不够,部门间联动监管、信息共享等齐抓共管的协调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重水、气,轻土壤及地下水”的情况普遍存在,“水、气、土”协同治理体系尚需完善,源头污染防治压力传导机制还不顺畅。农用地分类管理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细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还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周期较长与地块急于再开发利用矛盾突出,污染地块违规开发利用风险仍然存在,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管能力不足,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决策和环境监管中的应用需进一步强化。执法工作基础薄弱,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技术力量有待加强。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无序、水平低等问题较为普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大,缺乏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保障不足。2.机遇与挑战“十五五”期间,我市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水平建设美丽的新征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一是政治机遇方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日臻完善,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各项任务也必将呈现加速推进的总体局面。二是工作机遇方面。土壤和地下水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不断健全为依法防治提供了根本保障;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为精准治污指明了方向;信息化与产业化优化升级,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环保监管体系为科学防治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先行先试机遇方面。在国家、省的大力支持和帮扶指导下,我市将积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探索在全国范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必将促进我市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大幅提升。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一是“十五五”时期,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结构型污染依然突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仍然存在较大压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更加凸显为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短板”,生态环保工作任重道远。二是对照“美丽”建设目标,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仍有不小差距,不欠新账,逐步还旧账的压力仍然很大。三是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农产品超标风险和污染地块违法违规开发利用风险依然存在。四是对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要求,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和监管手段,还不能满足当前风险管控的迫切需求,土壤和地下水治理能力和体系亟需加强和完善。“十五五”期间,要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和科学内涵,主动抓住新机遇,积极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扎实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率先走在前列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三线一单”在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地下水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解决一批土壤和地下水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建设美丽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加强空间布局管控,以重点行业企业突出环境问题为抓手,开展污染源排查整治,落实溯源、断源、减排措施,切断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途径。问题导向,协同治理。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打通地上和地下,理顺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聚焦突出环境问题,以实施一批土壤、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工程为抓手,系统开展水、气、土、固体废物协同治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综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地块规划用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分类施策,分步推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监管,依法治污。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完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控和修复制度,加强监管执法,强化“污染者担责”,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巩固提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到2035年,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十五五”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指标体系类22030指标名称标属型030年年性受污染耕地安9约95%全利用率5%束性土重点建设用地有效约/壤安全利用1保障束性生土壤污染重点态环境监管单位90%预/土壤污染防治以上期性义务履行率2生地下水国控点2预25%态环境位V类水比例35%期性注:重点建设用地指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所有地块。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防治义务履行率是指履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定义务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数量占重点监管单位总数的比例。地下水国控点位V类水比例指国家级地下水质区域监测点位中,水质为V类的点位所占比例。三、主要任务(一)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以系统打造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为引领,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模式设计与实践探索,形成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经验。以安全利用类耕地为重点,强化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管控,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严格准入管理,坚决杜绝违规开发利用;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为重点,强化监管执法,防止新增土壤污染。1 .加强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按照国家、省要求,基于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对存在土壤污染风险和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等现象的重点区域耕地进行深入调查和重点监测,对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组织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依法按照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管理。(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要各区、市政府落实,不再列出)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成果应用。根据国家、省要求和调查结果,实施分类监管。对高风险在产企业地块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拟开发的关闭搬迁企业地块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暂不开发的关闭搬迁企业地块依法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配合)开展典型行业企业调查。按照省统一部署要求,排查筛选73个重点行业小类之外的典型行业,2022年年底前,完成典型行业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耕地污染源头控制排查治理。聚焦有色金属等矿区及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集中区域周边的矿区,全面排查无序堆存的历史遗留固体废物,调查监测确定污染源与污染范围,制定整治方案,分阶段治理,逐步消除存量。优先整治周边及下游耕地土壤污染较重的矿区,有效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区(市)探索开展污染溯源。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对安全利用类耕地的土壤污染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开展污染源排查,制定防治污染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监督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履行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定义务,防止其发生可能污染土壤的事故。(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严格控制涉重金属行业污染物排放。按规定执行重点重金属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