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推动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根据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五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打造优质高效持续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建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服务质量更加优质、资源配置更加均衡,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具有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推动健康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强化政府在健康领域的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发挥政府办医疗机构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主体合理有序融入健康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医防协同。坚决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更加注重健康风险防范,增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推动预防关口前移,强化医防协同,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坚持需求牵引,平急融合。突出健康问题导向,扩大资源供给,提高质量水平,优化结构布局,既立足平时需求,又充分考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全面提高应急处置平急融合、即时切换、系统联动能力。坚持提质增效,科学布局。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型发展余量”,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标准、适度超前,强化医疗卫生服务效能。加快优质资源区域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健康公平。(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建立富有韧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坚实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有力的卫生健康监督体系。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质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走在全省前列。表1"十五五"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指标维度序号主要指标2030年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床位配置1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7.168.15预期性2其中:市级公立医院(张)1.782.30预期性3其中:县级公立医院(张)2.222.50预期性4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1.041.20预期性5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0.831.05预期性6每千常住人口康复病床(张)0.260.42预期性7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604.50预期性人力资源8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863.98预期性9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893.97预期性10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500.54约束性11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134.00约束性12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640.80预期性13公共卫生人员数(万人)9.419.85预期性体系融合14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80预期性15设置中医馆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比例()100预期性16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科室的比例()100预期性17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预期性二、总体布局“十五五”期间打造6项服务体系,即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人群的卫生健康服务机构为补充,以卫生健康监督为保障,传承创新特色中医药服务,形成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供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健康全过程的连续型医疗卫生服务。(一)床位资源配置科学调控床位资源规模。到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15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4.8张左右,推进床位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按照不低于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床位。将区县级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提高到3.7张左右,其中县级医院2.5张左右,基层1.2张左右。按照每千人口床位2.15张左右为非公立医院预留空间。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构。引导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妇幼、精神、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倾斜,优先支持中医类医疗机构扩大床位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康复、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分别达到0.42张、1.05张。加强床位资源配置管理。全面实施床位分类管理,结合省、市区域发展战略,依据各区县现有卫生资源、床位使用率和经济、社会、人口、交通等实际情况,按照优先发展、持续发展、促进发展等要求,合理确定床位数量。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合理提高床均面积。到“十五五”期末,我市千人口床位数增长量为0.99张左右。各区县结合实际,在强基层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辖区内医院床位层级设置。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发挥区域带动作用,扩充优质医疗资源。表22030年各区县每千常住人口床位配置发展策略区县2030年发展策略2030年增长量(比2030年)市7.16平稳发展8.150.99张店区(含高新区、经济开发区)8.77优化发展9.750.98淄川区6.42优化发展7.621.20博山区10.75平稳发展10.980.23周村区(含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5.45优化发展6.781.33临淄区5.80优化发展6.801.00桓台县8.33平稳发展8.560.23高青县4.55促进发展6.301.75沂源县4.70促进发展6.261.56*注:区县数据包含驻地市级医疗机构床位数(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二)人力资源配置完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到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98人(其中中医类别0.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97人;每千人口执业药师数达到0.54人;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增长到9.85人,医护比、床医比逐年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省定标准科学合理配备人员编制,根据实际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适当增加人员配备,满足基本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70%。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一般按区域每万名常住人口1名的比例配备。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均配备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各区县要重视人才内涵建设,着力优化卫生人力资源构成,提升技术水平。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省、市人才政策措施,着力壮大高层次人才、公共卫生人才、中医药人才、基层卫生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等重点人才队伍,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健全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引育留用管”全链条工作机制,形成供需平衡、科学合理、管理规范、素质全面的人才队伍体系,确保“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通过校地对接、市县联动、来淄返淄人才交流等方式,实施精准招才,优先满足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学、急危重症及相关学科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需求。按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引进模式,精准引进掌握核心医疗技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医学专家。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培养选树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医院管理人才和高精尖学科带头人。到2030年,选树认定一批市级青年名医、基层名医,选聘市级公共卫生首席专家35名。培养1名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5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新增省级名老中医、省级名中医10人以上,争取1人入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制度,逐步建立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推行专业成果代表作制度,健全人才激励使用、服务保障机制,促进评价与使用相结合。张店区、临淄区、桓台县等要着力优化卫生人力资源构成,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结合卫生健康行业发展趋势加强新专业、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博山区、高青县、沂源县要扩大人才供给规模,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完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配合部门: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三)设备资源配置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按照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指标,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占比。提高基层医学影像和检查检验服务能力,支持发展独立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推进检查检验和结果互认。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瞄准国际、国内一流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生命支持、急救、转运等类别的设备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加强“120”急救医院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以区县为单位,按照至少每3万人口配置1辆急救车,偏远地区可适当增加配置数量。(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四)信息资源配置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城市,打造支撑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数字健康”1+2+4”模式,即1个“云健康”底座,2个平台(健康数字平台、便民惠民服务平台),4个能力(智慧医院、智慧基层、智慧公卫、智慧安全),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到2030年,实现区域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达到五级乙等,信息技术、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融合发展、高效协同。全市8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电子病历评级达到四级以上,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90%以上。(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局)(五)技术资源配置按照“扶优、扶强”的学科建设思路,重点加强对骨科、肿瘤、传染病、神经内科等学(专)科建设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优势,重点推进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以及儿科、精神科等短缺医疗资源的专科联盟建设。鼓励引进或柔性引进省内外名医专家来淄建立工作室,带动专科综合能力提升。探索开展“科研门诊”建设,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加快推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绿色防治中心O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设。到2030年,建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50个、市级公共卫生重点专科2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省级公共卫生重点专科或实验室23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5个。巩固提升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成果,全面推进全市24个中医专科集群建设,辐射带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专科建设和能力提升。(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三、完善体系建设(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 .功能定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组成,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所组成的整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