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效服务市民终身发展,显著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教育体育事业在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省市“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有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民生幸福期待,教育软实力和硬指标持续攀升。1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区教育体育局及10所学校获得“市中小学十佳德育品牌”称号,2所学校获全国文明校园,7所学校(幼儿园)获省文明校园,26所学校(幼儿园)获市级文明校园。构建“五育融合”学校课程图谱,优化育人方式变革路径,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学业质量稳步提升。教学改革提速升级,创新“悦动课堂”项目。建设区六大学区,组建学区理事会,实现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学区教师共享、学生一贯式培养、学区一体化发展“六统筹”,学区制办学取得成效,中小幼各学段协同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1项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成果获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6项成果获市优秀教学成果,19项成果获市优秀科研成果。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程,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省教书育人楷模,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10人,正高级教师9人,齐鲁名校长、名校(园)长7人。2 .教育优质资源持续扩增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所,增加学位840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所,增加学位5670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9%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3个班及以上规模幼儿园中省一类园、省示范园占比达到7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加速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全区中小学100%达到市智慧校园标准,市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创建率超97%,居全市之首。区教育体育局获评首批“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依托三江学校成立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实施特殊教育两期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实验任务。3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完善教育督导机制,深层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措并举实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民办教育优质规范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挥区域教育资源优势,在全市率先进行学区制改革,区内优质中小学跨区域、跨学段合作,探索多元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多主体联盟办园,创办九年一贯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深化推进教师交流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学区“共享教师”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显著提高。2017年承办教育部“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区、全国青少年普法示范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实施优秀组织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十四五第一批教育改革实验区等。4 .教育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教育经费五年累计投入达54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13亿元,增长31.7%。实施特殊教育幼、小、初、高15年免费教育。教育在全省率先实行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信息化管理,在全市首创“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服务平台”,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加便捷规范的入学服务,2018年作为典型案例代表省在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会进行典型交流;多措并举有效解决区域超标准班额问题,班额达标比例99.5%。高标均衡配备基础设备和信息化设备。全区拥有29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及教育部门自办的东、西部2所配餐中心,实现食品安全零事故,在全市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全覆盖。实施“九位一体”闭环式管理,所有学校幼儿园实现了安全监控全覆盖。加强对困难学生救助帮扶,提供专项助学、免费午餐和免费校服,救助困难学生2081人次,发放困难学生助学金88.9余万元。5 .教育品牌优势逐步凸显构筑“以海育人”区域海洋教育特色高地。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推进海商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基础上,全国首创“以海明德十品行”海洋德育理念;编辑出版覆盖初、小、幼全学段的海洋教育丛书基础教育海洋特色课程汇,实现海洋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对接;整合区域35家涉海单位的优质海洋教育资源,成立“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建立海洋教育共同体,海洋教育成果得到中国教育学会推广,并获2018年市教育改革创新奖,2019年承办省中小学海洋教育现场观摩会并做典型发言。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在全省首创校长学院,实施“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工程,创新“五格三全”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实施“四有好教师”项目,教师评价改革案例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经验在全省做典型发言并荣获2030年全市教育改革创新奖。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全国校园科技体育示范区”。实施“互联网+终身学习”工程,打造“智学”数字化学习品牌,“数字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项目荣获2016年市教育改革创新奖,2018年获评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打造“家校合作,相伴成长”家庭教育特色品牌,2017年被评为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6 .教育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探索国际理解教育路径,与“友好合作关系城区”德国弗莱堡市建立教育合作机制,17所学校与国外学校正式签约建立友好关系,10所学校与国际理解教育实验校进行合作,2所学校获得“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2所学校被授为外交部驻外使领馆阳光学校基地校,先后派出8名教师分赴新加坡、印度、墨西哥驻外使领馆阳光学校任教。11所学校参加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项目,足球、手球等运动项目教育中与荷兰、丹麦进行项目对口交流,在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世界机器人大赛、”亚洲十项创造力”等国际竞赛中我区屡获佳绩。立足精准帮扶,加大教育国内交流,先后与甘肃宕昌、甘肃安定、贵州平坝、西藏日喀则、荷泽牡丹、平度等地区建立教育对口帮扶协作关系,区内中小学与全国70余所学校签约结对共建,派出183名干部教师支教,开展学校援建、校际结对、教师交流,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广域辐射,合力培养“心怀祖国,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7 .全民健身成果丰硕围绕“全民健身月”“滨海时尚健身季”“体育产业嘉年华”等品牌的创建,不断创新全民健身的内容和形式,参与人次达10万余,有效地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发展。区公共健身设施共622处,健身器材共5002件,其中智能健身器材70余件。“笼式”运动场27片,区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1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实现“8分钟健身圈: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三级裁判员培训班20余次,500余名学员参与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woo余名。共完成近100Oo名辖区居民体质监测样本采集,每年积极开展50余项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群体活动。先后获得市第五届智力运动会优秀组织奖、省第二十四届运动会筹备与服务保障单位先进集体、省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先进单位、2017203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五年来,区域教育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持量质齐升、优质均衡的良好态势,为“十五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全域全面现代化开启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二)面临机遇与挑战“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区积极融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国际大都市样板区”的关键五年,也必然是教育体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新的环境和形势,对于教育体育的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作用提出了时代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供给提出新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教育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优质教育需求。缩小教育差距,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更有获得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在区域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教育需要坚守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变量和优先要素,紧紧抓住创新发展、深化开放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三全育人”“五育融合”的现代育人方式,充分发挥教育育人功能,锚定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为区域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教育改革新形势对教育新生态变革提出新使命。随着一系列教育综合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发布,区需要进一步统筹育人方式、技术应用、评价方法、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区域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和育人环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育体育工作依然面临一些困局:伴随着市区人口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调整,其他市区教育快速崛起,区域优质教育的先发优势逐渐减弱;区域教育的布局与学龄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待进一步调整;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有限的校舍面积和逐年递增的入学压力制约了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北上广深等先进地区相比,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教育信息化基本投入、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线上教学、教育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以“国内一流、龙头”为定位,以“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为理念,以“五高五全”为工作思路(高质量”党建引领”,全域优化教育生态;高标准”强师赋能”,全力提供人才支撑;高品质“改革创新”,全方位积蓄教育动能;高起点“融合育人”,全面促进学生发展;高水准”保障服务”,全速增进民生福祉),让每个受教育者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为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秉承人民满意标准,打造教育现代化新样态,形成与高质量教育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样本,为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做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教育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坚持育人为本。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五育并举路径,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厚植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品德修养,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攻坚行动和重点工作项目,以教育评价改革、课堂教学变革、育人方式变革等为抓手,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坚持优质公平。以每个受教育者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为发展目标,构建公平、优质、便捷、多样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特殊教育公平融合,民办教育规范特色,提供优质公平的区域基本公共教育体育服务。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各方资源,服务区域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围绕“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统筹推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共促教育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三)发展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