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就业促进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就业促进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环境1第一节发展基础1第二节面对的重大挑战3第三节面临的重大机遇4第二章总体要求5第一节指导思想5第二节基本原则5第三节主要目标6第三章拓展就业空间9第一节扩大主导产业就业容量10第二节稳步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10第三节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作用11第四章统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12一节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12第二节支持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创业13第三节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14第四节做好特定群体稳就业工作15第五章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活力15第一节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15第二节推进创业载体建设16第三节强化金融支持服务17第四节激发创业创新活力17第六章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18第一节鼓励个体经营发展18第二节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18第三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19第四节加大对灵活就业保障支持19第七章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第一节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19第二节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20第三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1第八章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供给21第一节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21第二节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22第三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22第四节提升基层就业服务能力23第九章凝聚全社会促进就业合力23第一节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23第二节改善就业环境,增强劳动者就业获得感24第三节注重标本兼治,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4第四节加强就业信息监测,研判就业形势25第十章组织实施26第一节强化规划落实26第二节强化资金保障26第三节强化检查评估26第四节强化风险防控26第五节强化宣传引导27市“十五五”就业促进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五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自治区“十五五”就业促进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市“十五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市“十五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是市促进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五年来,市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一是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配套资金及时落地。五年来,制定出台了就业扶贫、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等政策文件,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微企业金融帮扶以及就业困难人员扶持、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政策体系,政策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二是就业规模有所扩大,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67.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4%。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3.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万人。全市城乡职业技能培训7.9万人,创业培训1.57万人。三是创业载体提质增效,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明显。实施了“创业”行动,“十四五”期间,全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市级标准化及以上创业园(孵化基地)35家,其中:市级标准化的19家,市级示范性的10家,自治区级示范性的6家,入园创业的经济实体有4698家,带动就业26009人。支出表彰奖励资金1346万元,获得自治区“以奖代补”项目4865万元。成功举办了“天赋河套杯”创业创新大赛,创业服务得到优化,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四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工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日益规范,劳动关系更趋和谐。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7万人,高技能人才人数达到2.3万人,分别完成规划目标任务数的100%和101.54%。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劳动者就业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专栏1“十四五”时期就业主要阊示完成情况指标“十二五”完成数“十四五”规划目标2020年完成数城镇新增就业(万人)6.856.255.6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万人)2,21.32,3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万人)1.91.41.8城镇登记失业率()3.73*<44*高校毕业生就业(万人)3.53.5农牧民转移就业(万人次)82.872.567.3农牧民转移就业6个月以上(万人次)61.65450.7注:1.表示五年累计数。2.带*号表示当年完成数。第二节面对的重大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给就业市场带来新的冲击,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新的变化,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出新的挑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与自治区其他盟市相比,表现出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消费能力弱、投资增速慢的阶段性特征,刚刚步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发展阶段,短板弱项较为明显。传导到就业方面,表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劳动者整体素质依然偏低,就业质量需要提升,新业态发展不充分,部分地区、行业、群体失业风险仍然存在,促进就业的形势更加复杂。第三节面临的重大机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将同全国一道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深化经济转型、加快动能转换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深度破题,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的全面调整,城乡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实施,经济活力和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新型产业和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我市的生态地位、产业地位更加突出、更为重要,推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为促进就业提供新的机遇。综合判断,“十五五”时期我市做好就业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机遇大于挑战,需要积极主动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在危机中寻转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全市促进就业工作实现新发展。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建设黄河流域创新性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示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培育就业新增长点,建立健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保持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有力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经济转型中促进就业转型,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不断开发就业岗位,打造就业新增长点。强化需求导向,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就业创业供给侧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就业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就业规模与经济总量同频增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优化、就业质量与群众需求同步提升。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便利化、高效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实事求是。立足我市实际,全面对标国家、自治区部署要求,准确把握我市劳动力结构特征和供需状况,精准发力、靶向施策,着力形成一批接地气、有特色、真管用的政策举措,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提高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加强政策协调、信息共享、工作协作,增强就业工作整体性。既要充分考虑旗县(区)发展差异,完善公平普惠的政策制度,又要坚持突出重点,完善落实支持政策,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创业。第三节主要目标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不断推进,劳动者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切实提升促进就业工作水平,增强民生福祉。促进更加充分就业。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健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和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充分释放经济拉动、项目带动、产业推动、新业态促动效应,就业空间明显拓展,经济社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创业就业发展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就业创业政策落实落地见效提供物质保障。做好重点群体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突出位置,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更多适合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开展精细化就业援助,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基本消除,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更有保障。落实支持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到203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3.6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达到60万人次。增强创业创新活力。健全创业创新服务制度体系,完善创业服务标准,提升创业服务能力,落实各项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创业成功率明显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创业促进就业增收能力持续增强,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以专业化众创空间、“四众”创业市场、“四众”支撑平台、创业孵化基地等为依托的就业创业载体功能得到充分释放,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创业创新环境基本形成。持续优化就业结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健全,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劳动者就业技能和素质能力普遍提高,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不断增加,适应时代需要的产业人才后备军和人力资源库队伍更加充实,与地区产业结构契合度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结构更趋合理,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缓减。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至少达到11年。稳步提升就业质量。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建立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和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就业政策保障体系,增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健全工资收入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