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卫生与健康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卫生与健康规划为深入推进健康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省"十五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背景(一)"十四五”工作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健康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健康建设为主线,着力强化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制度供给、服务优化和能力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顺利完成,健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民健康进入新时代。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全市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78岁上升到2030年的79.53岁,高于全省人均寿命0.4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3.85/10万、2.62%o和3.62%。,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57%,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一2一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由2020年的37家增加到2030年的64家,增长率为72.9%.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每万人口全科医师分别达到7.16张、3.86人、3.89人和3.13人,较2020年分别提高IL7%、34%、34.1%和120%.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市第一医院、桓台县人民医院等11家三级医院和张店区人民医院等24家二级医院顺利通过医院等级评审。全面推进胸痛、卒中等"八大中心"建设,实现危重症预防抢救康复一体化处置全覆盖。成功建设1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与上轮评审相比增长14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推进"三医"联动,53家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调整理顺了2000种医疗服务价格。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全市医联体核心医院28家、医联体成员医疗机构90家,成立9个专科联盟,建立了上下协同双向转诊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编制市重点监控药品目录。打造"一号通用、一码通行、一生服务、一体支撑、一网共享"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基层医疗基础不断夯实。镇级、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一级甲等卫生院53家、乙等29家,省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22个。21家镇卫生院获得"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称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名医基层工作站"帮扶模式、”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巡诊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20年的40元提高到2030年的74元。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有效防范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艾滋病保持低流行水平,肺结核发病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并保持持续下降趋势,疟疾、地方病达到国家消除标准,持续保持无本地疟疾病例状态,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危害、克山病继续保持国家控制或消除状态,水源性高碘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新发尘肺病病例逐年减少,食品安全风险有效防范。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二级以上中医院均设置"治未病"科,106家综合医院、9家妇幼保健机构均设置中医科。86个镇卫生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扁鹊国医堂"。全市8个区县和高新区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我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群众健康福祉显著改善。妇女儿童、老年人、计生家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群体健康服务得到有效保障,新生儿四种遗传性代谢病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均保持在99%以上。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连续25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连续12次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二)形势分析一=发展优势。"十五五"是实施健康行动的攻坚期,是融入省会经济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建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随着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康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卫生健康领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三位一体"智慧医疗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的高质量健康需求将大幅释放,必将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问题挑战。一是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施路径还需进一步探索实践,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二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够高、综合实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匮乏、专科优势不突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创新成果较少,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薄弱,保障政策支持力度小,编制供给不足,待遇偏低,镇村医疗机构运营困难。四是人口老龄化逐渐显现,新出生人口呈下降趋势,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较高,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与需求不匹配,专业人才队伍紧缺,婴幼儿照护服务供需不平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五是健康产业发展有待加快推进,分工协作不够,集聚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够,距离产业集群做优做强做大、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健康2030"规划纲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人才、科技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构建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医防协同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打造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涵盖全生命周期、全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公平可及、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二)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主体合理有序融入到健康工作,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坚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对标先进,着眼于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服务质量更加优质,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坚定不移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预防为主,医防协同。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坚持关口前移,强化医防在机制、人员、信息和资源等方面协同,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一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发展并重,强化改革破题、创新制胜、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坚持"三医"联动,推进政策协同,加快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的引领作用,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一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健康事业和产业"双轮驱动",统筹卫生健康资源整合协作,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协同发展。(三)主要目标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5岁左右,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城乡、区域、人群间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医疗服务能力跨越发展。以打造区域医疗高地为目标,力争培育一批具有核心创新力、技术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高水平医院、高质量临床学科、高水平团队,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全面提升疑难疾病的救治能力,基本实现“看大病不出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全面完成市、区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关键能力。建立完善市公共卫生综合信息平台,提高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建成投用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中心、市公共卫生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呼吸系统门诊病房楼和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感染性疾病楼等重点项目,全市传染病临床诊疗规模达到100o张床位以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突破。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鼓励对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考核评价机制。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改革创新,统筹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巩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持续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耗材国家统一采购供应机制。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实施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中西医结合临床技术突破,建设20个中医专科集群,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完善市中医药专科医联体、中西医结合联盟运行机制,建立贯通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打造具有特色的健康产业集聚区、中医药产业旅一8一游标杆区,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均衡布局,实现中医药诊疗保健精准化和中医药服务城乡均等化。主要发展指标领域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30年2030年指标性质健康水平1人均预期寿命岁79.5380.5预期性2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增加预期性3孕产妇死亡率/10万3.85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预期性4婴儿死亡率%02.62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预期性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3.62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预期性6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13.23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预期性康活健生7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3.5730预期性8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0.6820预期性9国家卫生县城(含进入评审程序)数量占比%66.67100预期性健康服务10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7.167.74预期性11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张=4.5预期性12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863.9预期性13每千人口中医执业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60.62预期性14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893.97预期性15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54约束性16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1.121.28预期性健康服务17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134约束性18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约束性19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80预期性20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中医药科室设置比例%-100预期性健康保障21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7.9727左右约束性健康产业22医养健康产业集群营业收入亿元500预期性三、主要任务(一)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1 .健全完善疫情防控阻击战融合指挥体系。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按照早发现、快处置的工作方法,用好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救治、管控封控"四把利剑".及时研判形势,完善应急预案,加强资源统筹,动态调整组织架构,实现常态化防控和突发本土疫情应急处置平战融合、实体运行、即时切换,实行扁平化管理、一体化协同、系统化联动,强化实战演练,不断改进优化疫情防控指挥体系。2 .健全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