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docx
“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30-2030年)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30-2022年)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的通知等规划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就“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艰巨繁重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任务,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十四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为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 .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部署要求,成立区应急管理局,整合多个部门应急管理职责,制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了应急管理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责。调整充实了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区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小组、区减灾委员会和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制定工作规则,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工负责、统一指挥、防救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2 .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区级应急指挥中心,综合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初步建立。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以消防救援力量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壮大,全区执勤消防站达到6个,各类消防车达到20辆、专职消防指战员达到121名。加强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加强企业、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建立了108支企业救援队伍和2支社会救援队伍,登记救援队员305人、志愿者529人。加强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3 .应急基础工作不断增强。加强宣传培训教育,深入开展“学规、懂规、践规”“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全民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意识能力逐步增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灾情会商、信息发布等机制逐步完善。加快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编制政府预案47个、企业预案3197个。加强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危险化学品事故等应急预案演练,预案的实战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全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参保领域不断拓宽,参保企业承保保费和提供风险保障金额持续增长,企业抵御事故灾害能力不断增强。扎实推进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区财政每年投入保费49.2万元的民生灾害保险,为全区群众提供了2952万元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保障额度,受灾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基本保障。4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建立了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战结合运行机制。建立了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基层医疗卫生、卫生监督等机构为支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了全区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指挥体系和各级医疗机构为主体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涵盖紧急医学救援、传染病防控、中毒与辐射处置、卫生监督、心理援助五大类别卫生应急队伍基本健全。5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断强化监管执法,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事故总起数由2015年的302起,下降到2030年的268起,下降11.26%;死亡人数由2015年的62人,下降到2030年的48人,下降22.58%。“十四五”期间,全区工矿商贸和工程建设领域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6 .自然灾害和疫情防控成效明显。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灭结合、高效扑救''方针,强化野外火源管控,坚持“打早、打小、打了",全区未发生大的森林草原火灾。加强防汛抗旱工作,突出抓好洪涝、冰雹、台风等自然灾害防治,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工作,成功应对“温比亚”“利奇马”台风考验,最大限度减轻了自然灾害损失。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物资需要,坚决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严实精准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二)风险挑战1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多,行业安全风险大。全区危险化学品企业185家,存在重大行业安全风险。二是矿山企业安全风险高。经过多年开采,我区资源逐步枯竭,遗留了大量地下矿山采空区,存在采空塌陷、地面沉降等安全风险;地下非煤矿山存在顶板冒落、跑车和车辆伤害等方面风险。三是地下管线长,潜在隐患多。全区地下油气长输管道44公里,燃气、热力等管道众多,有些运行时间较长,沿线自然、社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管道设施老化以及挖掘施工导致管线泄露,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风险增加。四是转型升级带来的安全压力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生产安全事故呈现从传统高危行业向其他行业领域蔓延趋势,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事故易发多发,新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压力加大。2 .自然灾害风险交织叠加。一是防汛形势严峻。南部山区山高坡陡,水库、塘坝多,河流纵横交错,源短流急,防汛压力大。二是森林防火任务繁重。全区现有各类林地面积50万亩,有12个森林防火重点镇(街道、开发区)和单位,林农交界现象明显,森林防火重点火险点多,火源管控难度大,森林火灾扑救困难。三是地质灾害隐患多。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大多位于偏僻山区,受电力、交通等因素制约,监测预警难度大,对群众生产生活构成较大威胁。四是地震灾害风险高。我区位于中部,禹王山、王母山、淄河三条断裂带从区内穿过,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容易形成小震大灾,灾害后果严重。3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应急管理部门组建时间较短,体制机制尚处于探索期、构建期,应急管理体制运行以及“防与救”统与分''职责界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应急管理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章不完善、政策措施不配套、预案体系不全面等问题亟待解决。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不到位、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较为突出。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指挥协调、信息共享、部门联动、队伍协同、物资保障、区域协作等工作机制尚未高效运行,不能完全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指挥需求。4 .应急基层基础还不稳固。一是应急专业人才不足。机构改革后,应急部门整合了安监、地震、政府应急办、水利、林业、民政、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职责任务骤增,而编制人员没有明显增加,特别是防汛、防火、减灾救灾等方面专业化人才匮乏。二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从业人员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应急执法监管力量薄弱。镇(街道、开发区)未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区、镇两级应急执法监管力量弱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不高,应急装备手段落后,救灾救援物资缺乏,不适应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求。5 .应急处置能力存在短板。“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制下,应急管理部门对自然灾害、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综合协调和应对处置经验不足。突发事件报告不够规范,应急响应不够迅速,应急指挥体系不够顺畅,应急救援队伍整体战训水平和协同联动能力有待提高,突发事件现场处置能力亟待提升。特别是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陈旧,基层疾控机构人员配备与标准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传染病临床救治能力亟待加强。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以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安全风险为主题,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牢牢守住安全生产红线底线,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害损失,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为实现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应急管理工作基本盘,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着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统筹谋划。统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突发事件,加强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同时,突出重点,落实突破,聚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规划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促发展,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充分发挥我区应急管理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着力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强化应急管理技术支撑,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着力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智慧应急。三'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30年,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应急指挥体系权威高效,应急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完善,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更加有力,应急基层基础支撑更加稳固,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明显减少,杜绝较大以上事故,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大幅下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感病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全区公共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专栏1风险防控目标(到2030年)自然灾害领域1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2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0.5以内。3 .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45%。以内。事故灾难领域4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以上。5 .杜绝较大生产安全事故。6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以内。7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1.35以内。8 .年度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低于0.25。公共卫生领域9.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95%以上。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95%以上。11.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5%以上。社会安全领域12.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达100%。13 .网络安全事件得到有效管控。14 .网络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应对。专栏2能力保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