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时期,是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沿海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开启“战略北进、再次创业”,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五五”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树立系统思维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统筹推进绿色低碳、生态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建设。面对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我们将勇挑重担、抢抓机遇、厚植优势,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高质量发展再谋新篇、再展新貌、再创新第一章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成就显著“十四五”期间,我区建筑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2025年,全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总产值完成550.40亿元,同比增长7.1%,比“十二五”末增长117.5%,年均增长16.8%,2016年-2025年连续5年总产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一。2025年,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21.24亿元,同比增长3.9%,比“十二五”末增长79.8%,年均增长12末%,占全区GDP比重达到13.7%,比“十二五”末提高4.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建筑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新增纳统中建联合、莱钢绿建等建筑施工企业28家(其中:总承包企业新增15家,专业承包企业新增13家),比“十二五”末增长62.2%。截止“十四五”末,区建筑施工特级企业2家,总承包一级企业19家,总数达到159家。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增强,为推进我区城乡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做出重要贡献。二'住有怡居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一是有效扩大住房保障范围。集中建成或配套建设了河畔家园、午山馨苑、中联锦城一批保障性住房,完成6000余户保障性住房资格审批,已配售经济适用房474套,配租公共租赁住房约1500套,发放租赁补贴399.8万元。建成政策性住房9173套,其中,面向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4146套、面向人才5027套,为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现代化山海品质新城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平稳健康。截止到2025年底,全区房地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807.5亿元,房屋施工面积达3803.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891.3万平方米;房地产累计新开工面积83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较“十二五”期间增长59.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约432.3万平方米;累计完成销售面积350.1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较“十二五”期间增长72.2%,其中商品住宅累计销售面积257.48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较“十二五”期间增长94%,基本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三是深入开展房屋管理工作。深入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性排查,累计排查老楼危楼共计约170万平方米,有力保障了全区老旧房屋使用安全。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余部,极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四是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共计投资12158万元,完成老旧住宅小区改造25个,整治改造面积36.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万余户。三'城市建筑品质实现大幅提升“十四五”期间,全行业质量意识得到全面提高,建筑业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一是工程建筑品质与获奖走在全市前列。累计荣获鲁班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4项、泰山杯12项,省优质结构工程奖15个,市优质结构工程奖68个。其中,大学附属医院东区综合病房楼及门诊实训综合楼工程、海信君逸项目分别获得全国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中创大厦工程、中国海洋大学校区海洋科技中心楼等4项工程分别获得全国工程建设质量领域最高荣誉国家优质工程奖。二是高品质绿色建筑走在全市前列。共计建成57个绿色建筑项目,建筑面积约340万平米,其中二星级以上13个项目,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占比29.4%o其中,银丰玖玺城项目获得健康建筑三星级标识;麦岛居住区改造CI区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标识;上实啤酒城T3楼先后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LEED认证金奖和WEEL认证金奖。三是老旧楼院整治全市领先。在全市率先完成110个小区、372万平方米的既有住宅节能改造任务,惠及居民3万余户,在全市率先完成既有住宅节能改造任务。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序展开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是大力推进美丽村居省级试点建设,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成功获评省第二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先后被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市低碳城镇(街道)和社区等荣誉称号,登上央视财经频道的第一时间栏目。二是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青山社区获评国家级传统村落,利用中央资金完成了村庄古宅、古桥、碾台、祠堂门楼修复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开展了乡村文化记忆与历史景观研究,免费开展对青山社区传统村落的历史老旧房屋进行白蚁危害调查和灭治工作。2025年9月21日,在青山社区成功举行了中国传统村落挂牌仪式。三是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应改尽改”,共计完成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89户,共计投入资金501.75万元,有效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四是启动编制农村风貌规划和农村住宅推荐通用图集,积极科学引导农村住房建设。五'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创新突破完成了区城乡建设局与区住房管理局的机构整合改革,进一步理顺工作流程,明确了科室职能,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制定出台了区关于扶持建筑业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崂招促字2018)10号),共计扶持奖补符合条件的30家建筑业企业870万元。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区政府投资房建工程项目工程总承包实施意见(试行)区房屋建筑工程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方案(试行)区物业服务行业监督考核办法区物业行业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区物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全市率先推进完成施工许可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与改革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多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制定出台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2025-2030),率先打造智慧化建管平台+第三方服务,率先成立了区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服务志愿者专家库,率先创新实施房地产预售价格第三方评估等。建筑管理与人防管理多年来在全市考核位居前列。先后成立区建筑业、物业、房地产业和工程技术服务业四大协会、工会,助力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有序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复工复产,保障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十四五”期间,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得益于改革开放创新,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诸多不足,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是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山、水、城的有机共存、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待强化,需进一步融合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空间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建设。二是老旧小区改造有待加强。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配套有待完善,布局规模整体较小,社区治理体系待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较为薄弱,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有待加强。三是居住建筑品质有待提升。高品质绿色建筑、装配式住宅推广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建筑装修工程的质量标准、建材品质、施工质量等需进一步提升。.四是物业服务水平整体偏低。老旧小区无物业公司管理的占比约60%,有物业管理的小区也大多由于物业费标准低、户数少,导致物业费仅能勉强维持日常服务,物业服务质量偏低。第二章新阶段新起点勇立潮头再谋新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全面开启“战略北进”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加快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全面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二'基本原则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衔接。要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准确把握发展阶段特征,科学设置规划指标体系,系统谋划重大项目等要素支撑,增强规划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提出的目标和举措能够顺应发展趋势、引领发展方向。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推动全区整体发展,又要适应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需求,摸清底数,掌握发展规律,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协调好未来发展空间保障与山海品质新城的关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结合我区近期和远期面临的内外环境,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真正明晰并严格执行工作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既要发挥好政府部门编制规划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开门编制规划,采取座谈会、听证会、公示等多种形式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公众、专家学者、代表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三、发展定位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战略思维引领下,“十五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主要围绕“一核,双驱,七支点”的构想,为把建设成为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而不懈努力。“一核”,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内核。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立足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针对建筑行业发展特点,全面聚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双驱”,是以智慧创新发展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为驱动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绿色高质量激发新发展活力,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建筑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技术发展壮大,推动建筑行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七支点”,是以国际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建造、老旧小区改造、高品质住宅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七项重点任务为支撑,不断提高城区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四'主要目标到2030年,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典型区域基本建立,“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城区”建设普遍提高,建设方式初步实现绿色转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