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6年食品毒理学考试试卷答案整理.docx

    • 资源ID:1822564       资源大小:138.95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6年食品毒理学考试试卷答案整理.docx

    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生理或生化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生理疾病或失去生命的外源化学物。2毒性: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化学物质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3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对某种生物产生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产生损害,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产毒性。4毒效应:化学物质或其他代谢产物在机体某个组织部位停留一段时间,跟组织部位相互作用。5高敏感性:某一群体在接触较低剂坦的化学物侦后,当大多数成员尚未出现任何异常时,就有少数个体出现了症状。6高耐受性:接触化学物质的群体中,有少数不出现敏感反应。7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化学物质后引起毒效应,效应的范闱包括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改变到明显的病理变化过程甚至是死亡,毒效应的这些性质与强度变化称为8靶器官:化学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可随血液进入各种组织器官,但起作用的往往只是一个部位。9生物学标记: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他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10接触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11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12易感生物学标志:反应机体对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13绝对致死剂殳:化学物质使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14最大耐受量: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15急性阈剂量: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一次,引起受试对象少数个体最轻微的遗传改变所需的最低剂量。16慢性阈剂量:化学物质与机体长期反复接触,引起受试对象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遗传改变所需的最低剂量。17最大无作用剂量: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域高剂量。18每日允许摄入量(ADD: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的总量。在此剂量下,终生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的健康危害19最高允许浓度(MAC)指车间内工人工作地点某种化学物不可超越的浓度。在此浓度下,工人长期从事生产劳动,不致引起任何急性或慢性的职业危害。20阈限值(TLV):绝大多数工人每天反豆接触车间内化学物质不致引起损害作用的浓度。21参考剂量(RfD):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人群在终生接触该机量水平化学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痛或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测出的程度。22毒物动力学:研究机体对化学物质的作用和靶器官中化学物质或其活性代谢物的量。23毒物效应动力学:研究在靶器官内化学物质或活性代谢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以及引起的局部或整体的毒性效应。24吸收:化学物质从接触部位的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25首过效应:化学物质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循环过程中,可被生物膜上的的或膜内物质结合,可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中的化学物质的数量或可能减轻毒性效应。26分布:外源化学物质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27肠肝循环:化学物质及活性代谢物质由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可随宿便排泄,另一部分由肠液或细菌催化增加可溶性,被肠道重新吸收返回肝脏。28 .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或严重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启动结构或功能改变而表现出的物质。29 .增毒:活性物质在转化中,转化为有毒产物的过程。30 .细胞内钙稳定:细胞在静思状态下,细胞内游离的Ca+为10-7mm,细胞外10-3mm,当细胞处兴奋状态,第一信使传递信息,则细胞内钙离子迅速达到10-511un,此后再下降至10-7mm,完成信息传递。31 .血红蛋白自杀性毁灭: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共价结合Hb,从而抑制细胞色素P-45O的活性,维发出现叶琳症和Hb生成障碍的现象。32 .毒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物同时或先后作用机体而产生的毒性效应。33非交互作用(1相加作用:每一种化学物质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他们对机体产生的毒效应。(2)独立作用:不同性质的毒物有不同作用部位,不同的靶子,而这些部位与靶子之间在功能上关系不密切,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33交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侦造成比侦期的相加作用更强或更弱的毒性效应。(1)协同作用:化学物侦对机体产生的总毒效应,大于各化合物的独毒效应的总和.(2)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质对某系统并不存在毒性,与另一化学物质先后或同时产生毒性。(3)拮抗作用:几种化学物质对机体产生的联合毒性作用小于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34般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质在一定剂直接接触时间,一定接触方式下对试验动物产生综合毒效应的能力35一般毒性评价:根据急性毒性,亚麻性毒性,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对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36急性毒性: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反熨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质后在短期内产生了毒性效应。37苯丙酮症:苯丙氨酸氨化成酪氨基的代谢途径发生障碍的现象。38基因库:某一种在特征时期能将遗传信息传给下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组合。39酶(E):氯化酶鸟噪吟磷环化水解的E丙二酮回氢喋嘘合成的双氢碟咤还原呼噪吟甲醇胺脱水陶40碱基损伤:1碱基错配2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移码突变3被碱基类似物取代4剪辑的化学结构变化。41染色质:在间期其核细胞的细胞核中通过光镜可见一种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的形似串珠结构的物质,即为染色质。42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倒位重复缺失易位43各种接触途径中以静脉注射吸收最快、其他途径的吸收速度一般的依次为呼吸道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44的素由血红素蛋白类黄素蛋白类磷脂类三部分组成45催化氧化的总反应为底物(RH)+02+NADPH÷H2一产物(ROH)+H20÷NADP+46生物学标志态: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或ROH以及他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47影响赤性大小因素:剂量大小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频率、速率二.简答1目前已知的主动转运系统:有机阴离子转运系统(oat),有机阳离子转运系统(OCt)、核昔转运系统(nl)、肽类转运系统(per。、多药耐受蛋白转运系统Gndr)、多耐受药物蛋白转运系统(mrp)%二价金属离子转运系统(dmt)s有机物子转运多肽转运系统(OatP)2化学物质不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因:CNS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很紧密,细胞间无或仅有很小间隙。CNS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含有一种多耐受药物蛋白转运系统。CNS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被星状细胞包围,化学物质必须通过上述屏障才能进入大脑。CNS间液的蛋白质浓度比其他部位低。3化学物质不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原因:D胎盘由多层细胞构成。2)胎盘具有主动转运系统。3)胎盘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可阻止某些赤物到达胎体。4)胎体的肝脏对某些化学物质无富集作用。5)胎体的血浆蛋白浓度和血浆蛋白对某些化学物质的亲和力比母体低。4活性氧族氧中心自由基、非自由基衍生物、单酰态氧、次氯酸、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环氧化合物5解毒失效的原因:解毒酣耗竭,共底物消失,细胞抗氧化剂耗竭某种具有反应活性的毒物使解毒酶失活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解毒过程中有害的副产物6钙离子稳态失调学说:1)完全破坏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短哲的Ca+信号2)危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骨架结构3)激活不可逆的细胞或分子分解代谢7急性毒性试验对受试物的处理:1)必须了解受试物的纯度、化学结构、杂质成分、理化性质、溶解度、挥发性。2)检索与受试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化学毒物的毒性资料。3)标记试验动物的总量,一次备齐全部试验用殳,且应以同一批号为宜。4)受试物的成分和配方应稳定不变。5)异构体混合物比例必须固定。8.常用的8种致突变试验:伤寒沙门氏菌回星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隐性致死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9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1)染色体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有一定形态结构,而基因是遗传学的单位,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并且每对基因在杂交中仍保持它们的完整性和独立性2)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每对基因只有一个,而每对同源染色体也只要一条个体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体,另一个来自母体,染色体也是如此3)不同对基因形成配子时的分离与不同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期的分离,都是独立分配的10化学毒物毒作用机制的意义1)通过对毒作用机制的了解,可阐明描述毒性资料2)估计化学物所致有害作用的可能性3)建立预防或解毒措施4)设计危害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品5)开发对靶生物具有强烈选择性毒性的农药11哺乳动物短期致癌实验1)小鼠肺肿痛诱发实验2)小鼠皮肤瘤诱发实验3)大鼠肝转变性实验雌性大鼠乳腺瘤诱发试验12.化学致腑机制引发阶段:正常细胞一衰变细胞一癌细胞促发阶段:促进肿瘤细胞分裂增长特点:1引发物作用后,经促长物作用才能形成肿病2引发物冷独作用不会引发肿瘤3只有促长物缓慢作用而无引发物一股不会引发肿瘤4引发物和促长物的致癌顺序很主要引发物在前,促长物在后5引发物产生的作用属不可逆进展作用: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在促进1/2中或1/2后呈现出不可逆的遗传性改变,基本标志为遗传不可逆表现。13细胞色素催化下面几类的氧化反应1脂肪族芳香族的羟化基2双键的环氧化作用3杂原子的氧化和N羟基化4杂原子脱烷基作用5转化基因的转运6酯的裂解7脱氧作用14毒作用(毒效应、不良效应)分类1促进或迟发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不可逆作用4过敏反应5特异体质反应6高敏感性、高耐受性15亲电物的形成1插入O原子,RH+0?>RH+0-2形成共扼双键?亲电物3键的异裂4通过化学键化合价数改变16RH5核酸共价结合机制CD形成亲电剂作用1硬亲电物2软亲电物受体原子带低电荷,体积较大,有多个易于激发的外层电子受体原子:接受生物大分子的原子<2>亲核物?针对生物大分子而言软:较高极性,较低负电荷,易被氧化并与低层轨道联系高:较低极性,较高负电荷,不易被氧化并与高层轨道联系<3>形成亲核剂,与DNA作用<4>形成自由基,与核酸作用17化学毒物与Pr结合的结果1导致细胞毒性与坏死2引起免疫反应3引起致癌4酶活性丧失与血红Pr自杀性毁灭18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1最直接途径?化学毒物在机体重要部位出现2较为第杂途径?RH与靶分子作用?产生毒性3最为豆朵途径?1RII到达靶部位2与内源性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细胞功能紊乱3启动分子水平细胞或组织水平的修豆机制。外源化学物:即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的总称,又称为“外援生物活性物质外源化学物分为:天然物:包括植物性有害物质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代谢物:动物性有害物质;衍生物:即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或称有毒反应物;污染物:包括生物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添加剂。食品毒理学的概念: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是一门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

    注意事项

    本文(2016年食品毒理学考试试卷答案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