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docx

    • 资源ID:1818911       资源大小:40.33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docx

    中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摘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表明,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模式的活力已经耗尽。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要想赶上现代化的步伐,都必须对原来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改革。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便开始酝酿改革。1978年中共H"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吹响了改革的号角。苏联则在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开始改革。在苏联开启改革时,中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经验,但苏共并未吸取。中苏两国走的是不同的改革道路,两国在对待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态度、经济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与手段、改革中的政治制度安排、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其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中国在理论与实践上都突破了苏联模式,开启了新型现代化道路。苏联的改革没有带来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共虽提出很多新理论新概念但得不到民众的认同,最后丧失了政权。关键词:苏联模式;现代化新路;中苏改革;中苏现代化比较;邓小平;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即放弃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寻找新的发展之路,但结果却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实现了全面小康。苏联在改革苏联模式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过程中解体了,国家一分为十五,共产党丧失了政权,民众遭受了国家解体带来的变故与困苦。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克服了苏联解体带来的混乱,实现了社会稳定,但其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工业制造业萎缩,科技创新不足,主要支柱产业同苏联时期一样,仍是军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俄罗斯经济没有融入全球产业链,其现代化水平没有明显提高。这与苏联没有走上新的现代化道路不无关系。对中苏改革中的措施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总结现代化成功的经验。一'中苏都需要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苏联模式曾是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唯一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社会制度模式。这一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形成的,又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首先是国家的高度集中。国家不仅管理行政、外交、国防、治安、财政等事务,而且依靠垄断所掌握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全面管理生产和分配,还管理教育新闻、卫生体育、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国家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它将全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生活都置于自己的管理控制之下。其次,联共(布)是整个国家的领导核心,国家的一切大政方针都由它决定。最后,整个权力集中于斯大林一人,所有思想舆论完全统一于斯大林一人。斯大林模式所形成的集中,无论从横向看还是纵向看,都是空前的。1235在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下,国家虽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国家计划不可能解决人民千差万别的消费需求。它扼杀了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和日用消费品的短缺。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这一改革是在维护斯大林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效果有限。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又重新开始斯大林模式化,不再进行改革。彳定70年代开始,苏联模式的活力耗尽,苏联社会进入停滞状态。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苏联开始进行政策调整,试图改变经济停滞状况,1987年后开始触动原来的体制机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照搬苏联模式,逐渐建立起与苏联差不多的体制机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也不少,像苏联一样,也没有解决生产力长期停滞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问题。因此,中国也需要改革。这一进程从邓小平复出后便开始了。1977年9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时表示:“过去,我们很多方面学苏联,是吃了亏的。”244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约斯特时说:“建国初期接受了苏联的经验,苏联的经验也有好的,很多并不好,批判是对的。”322811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洛克菲勒大学王浩教授时说:“苏联从斯大林时期开始,他们的思想方法实际上是形而上学,认为一切都是苏联的最好,其实很多并不是这样,结果自己把自己封锁起来,变成思想僵化。这妨碍了他们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落后了J32351978年9月,邓小平在访问朝鲜回国后于13日至18日考察东北,其间发表了许多重要谈话,可以被看成是改革的先声。邓小平明确指出:“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就这样。办一件事,人多了,转圈子。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总的说来,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J“多少年来,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的脑筋开动得也不够,这些年来思想僵化了。企业管理,过去是苏联那一套,没有跳出那个圈子。那时候,苏联企业管理水平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后来我们学了那个东西,有了那个东西比没有好。”31376,378正是因为有了对苏联模式的这种科学认识,中国的改革一开始便是体制改革。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需要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进行改革,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都对新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探索。严格说来,中国的改革先于苏联,标志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苏联的改革则是从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开始的。中苏两国改革的时间段差不多,但改革的效果截然不同。中国成功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国家由弱到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代了苏联模式,焕发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苏联在改革中出现了混乱,苏共丧失政权,联盟国家解体,民众遭受国家解体带来的变故与困苦。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在于两国在思想理论、经济、政治、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二、中苏两党对待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态度不同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1938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斯大林模式被固定化、教条化。苏联模式把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确定为单一的公有制,不承认个人拥有生产资料的权利并实行计划经济,企业和集体农庄按国家计划组织生产;不承认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将其看成是与社会主义对立的资本主义的东西。因此,苏联要想取得改革成功,就必须解放思想,突破这些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教条。中国改革的先声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破除了教条主义的思维,确定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明确了检验工作对错的标准不是既有的理论,而是实际工作成效和人民是否认同。1978年5月100,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经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初稿由胡福明提供,多人参与修改)。5月H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此文,新华社转发全国。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不少省级党报全文转载。文章鲜明提出:“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一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开始破除对苏联社会主义的迷信。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就鼓励干部要大胆改革。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考察时强调:“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不论搞农业,搞工业,搞科学研究,搞现代化,都要实事求是。”“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独立思考,不合理的东西可以大胆改革,也要给他这个权。所谓考核,第一就是考核这个问题。”3377T78,381理论界也积极配合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重新审视过去的理论与认识。如:1978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宦乡明确提出斯大林模式是中国必须挣脱的枷锁。他认为这一模式造成的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畸形的经济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使计划与市场互相排斥对立以及把世界统一市场人为分割为两个平行市场是错误的,强调要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并提出中国应该积极融入世界统一市场。4210在苏共没有为布哈林、李可夫等人平反的情况下,中国就于1981年出版了布哈林文选三卷本,将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捍卫新经济政策的文章均收入其中。这对于科学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让中国人看到了苏联还存在斯大林模式以外的另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之路"98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可夫文选。李可夫在列宁去世后接替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是新经济政策的坚定捍卫者。中国最初的改革措施与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与中国学界重新审视苏联这一阶段的历史直接相关。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最大突破是抛弃苏联模式,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31988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时说:“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5261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关键是突破了传统所有制理论和计划经济观念。中国从改革一开始便肯定了私人经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明确了“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形式作为一项战略决策。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1983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到全国,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正式废除了人民公社。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达到606.52万个。6126乡镇企业的发展激发了经济活力,突破了所有制形式的桎梏,大大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业改革取得成功后,中国又开始在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进行改革。1986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了把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发展和完善企业承包制,同时开始试行股份制。中国发展多种所有制,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个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中国经济很自然地向商品经济发展,政府不断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这种良性互动促使中国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到1988年底,私营企业已经有90581户,从业人员有164万人,注册资本达84亿元;个体工商户有1453万户,从业人员有2305万人,注册资本达312亿元。765私营企业的发展体现了人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于解决就业和商品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改革的重要成果。苏联改革则长期囿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特别是坚持固有的所有制观念,排斥市场经济。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试图进行一些理论创新,在内外政策上提出了许多新理论,如“新思维”“公开性”“民主化”“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但戈尔巴乔夫的这些新理念对苏联经济发展没有起到什么积极作用。随着苏联国内经济危机日益加深,这些新理论并未增强苏共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在中国已经突破传统所有制理论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苏共仍坚持传统理论,甚至在开始进行改革后,还在与所谓个人非劳动收入作斗争。苏联的企业改革是在只承认公有制的条件下进行的。1987年6月3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正式批准了苏联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规定“企业的活动建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计划的基础之上”,国家

    注意事项

    本文(中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